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可能.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可能.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可能.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可能.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可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可能回顾20世纪中的几个重大的历史现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涉及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施行,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得到了重构;在东方,苏联和东欧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强有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以及在几十年之后发生的历史性的改革和巨变,也都在从根本上改变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60年代前后,在原来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中,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殖民主义者纷纷撤退,独立的国家政体纷纷建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经历一次重大的变化。正因为如此,关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便成为20世纪学术思想界始终关注的主题之一。在最初的有关讨论中,人们更多地是将国家与社会看作是互相对立的存在,或者说是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作是一种总和为零的博弈。然而,近些年来社会科学界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表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概括起来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至少存在如下的几种模式。1“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这种国家又可以称之为科层式的权威主义国家。在这种模式之中,意味着国家对于社会的全面的胜利。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大体可以说适合这种模式,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在获得独立之初的拉丁美洲国家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巴基和巴里克将这些国家的自主性的形成看作是对不断积累的危机的反应,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组建的,并一直承受着持续不断的外部威胁。但实际上,在这样的国家中,国家强度和自主性的来源是有明显的差别的。比如,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国家自主性的形成至少与如下的几个因素是有直接的关系的。首先是历史传统,这些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在国家的层面上实行着有效的统治(布莱克,1989);大地产的不发达,特别是在外国统治时期,外国的殖民主义力量有效地削弱了大地产的力量,也有的国家和地区曾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这也对于削弱大地产的力量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外国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因素,因为外国的援助一般都是给政府的,这也有助于强化国家的力量。2“弱国强社会”的模式。这些国家的特点是,国家处于很软弱的状态,但却面对着与国家同样强度或比国家更强的社会。这样的国家往往不是在对经济危机做出反应时形成的,而是在革命、独立运动或权力的非正常转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有相当一批国家是作为高度分化的实体进入后殖民时代的。在这些实体中,像种族、部落以及封闭性的庇护网络等传统力量占据着支配地位。虽然阶级开始出现,但其力量相当弱小,因而并不存在着西方在近代曾经存在过的那种阶级联盟。虽然国家的自主性不是完全不存在,但这些国家的能力是相对较低的,国家的科层官僚机器常常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的,规模过分庞大,专业知识不够,而且缺少财政资源。有关经济发展的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自主性的低水平和能力的缺乏,使国家很难指导经济增长。在那些自主性和能力非常之低的国家更加关心的是维持统治精英的权力。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往往会主动地去阻止某一经济部门的发展。3“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这种社会的特点是,国家的强度很高,但社会群体的力量也很强。人们经常讲到的这类例子包括墨西哥、印度、埃及等。但我认为,一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可以大体列入这种类型。在这种“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中,又有两种具体的类型。一种是上面所说的墨西哥、印度、埃及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一种很突出的地位,但同时又面对着强有力的、高度组织化而且有自己经济利益的社会群体。另外的一类则是西方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虽然在这些国家的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大体可以归入“强国家强社会”的类型。也就是说,一方面,其国家的机构具有明显的自主性,有较强的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另一方面,其社会力量组织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的,能够以强有力的地位与国家在制度框架之内进行对话。还应当有一种“弱国家弱社会”的模式,对此进行的讨论和研究并不多见。某些非洲国家大体就可以属于这种类型。在这样的国家中,缺少发达的官僚系统,甚至也缺少为现代民族国家所必需的社会基础。而由于阶级发育的程度较低,以及部族政治的作用,强有力的社会力量也难以形成。其实,对于这类国家,人们更应予以关注。因为这类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更具有启示性。对于国家相对强度的强弱,从目前来看明显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理解。最简单的理解可以将其看作是国家在控制社会方面的能力的欠缺。也有人是从国家抽取资源的角度来理解国家的相对强度的。在本文之中,我们将国家的相对强度主要理解为其与社会中主要的利益集团相比而言的力量强度。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国家的相对强度,是与国家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相一致的。这里所讲的国家的相对强度,类似于亨廷顿所说的国家对于社会力量的超越性。亨廷顿指出,一个社会所达到的政治共同体的水平,反映了该社会的各种社会势力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他将这种关系用政治制度与社会势力之间的分化来表达。他认为,在一个复杂性与异质性都较高的社会中,如果不建立独立于使其产生的社会势力的政治制度,任何一种社会势力都不能单独进行统治,更无法建立一个公共体(亨廷顿,1988)。亨廷顿所说的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国家,而政治制度对于各种社会力量的超越性,就是国家的自主性。国家一旦形成,一届政府一旦上台,就会拥有它的自主性。在这个时候,国家就并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它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行动者。它的利益既有与统治阶级一致的一面,也有相矛盾的一面。在社会危机发生的情况下,国家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就会更为突出。在这个时候,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就必须将化解社会矛盾放到优先的地位。因为国家只有保住社会才能实现自保。这就是改革。而为了化解社会矛盾,就往往需要对社会中的稀缺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而这也就意味着要由统治阶级出让某些利益,作出某些牺牲。在这种情况下,便会出现国家与主要的统治阶级的对立。如果统治阶级能够“高尚”地做出让步,或是国家有足够的能力迫使统治阶级作出这样的让步,改革便可以进行。如果统治阶级不想作出这样的让步,或是国家没有足够的力量迫使统治阶级作出这样的让步,社会矛盾就难以化解,最后的结果就可能会造成社会革命。即使是在正常的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国家的自主性程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当中,关键的因素在于国家与政府本身的性质与特点。政府本身的特点又主要涉及到如下的两个因素。一是政府机构的能力。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由于种族冲突、宗教冲突、部族政治等种种原因,强有力而稳固的中央政府无法建立,国家经常处于动荡之中,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和协调能力是相当有限的。相反,韩国和巴西等国的政府则较为稳定,而且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二是政府独立于社会中各利益群体的自主性程度。比如,一些非洲国家政府的社会基础是非常脆弱的,因此急于在农村和城市的上层阶级中寻求支持,于是就用利益来直接进行收买。这就形成某些非洲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独特特点: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在口头上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则是通过国家干预使利益分配更有利于上层阶级,并提高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这种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很难促进经济发展。相反,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则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较少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左右,因此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不仅促成了较快的经济发展,而且促成了较公正的收入分配。政府的自主性程度会对政府在现代化中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国家或政府超越于各种社会势力集团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或政府能否制定出一种稳定的、长远的、符合国家利益的现代化计划与政策,并将其付诸实施。巴梯斯对一些非洲国家农业政策所做的研究表明,那些缺少独立于私人精英的自主性和行政能力的国家,会用一种妨碍发展的方式发挥作用。他认为,这些国家对发展过程的干预,在口头上是为了发展,而实际上主要目的是在农村和城市中形成支持力量,并提高政府在经济中的地位。其结果,政府的作用只是为某些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类似的情况同样可以见之于拉丁美洲。从许多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来看,政府自主性的形成,从而能在现代化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必须能妥善处理如下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一,政治家的态度。不同的政治家往往都以现代化的纲领作为动员支持力量的手段,但实际上,在政治家所需要的短期支持与工业化的长期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稳定的、主要由专家构成的行政科层系统,对制定和执行前后较为一贯的现代化政策,就显得特别重要。其二,各种重要的利益集团。各种利益集团都会力图对国家的现代化政策施加影响,从而使现代化的过程能对本集团有利。而国家的较为稳定的现代化政策的实施,要求政府必需拥有能承受这些压力的能力。其三,民众的消费压力。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初期,由于普遍存在的物质匮乏,特别是由于来自早发国家的消费上的示范作用,大众消费的压力将会是非常大的。而这种消费要求与经济持续增长对资本积累的要求是相矛盾的。因此,国家或政府的自主性也意味着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众的消费需求,以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上述的结论,可以对我们分析当今中国社会的国家自主性问题提供有益的启发。在改革前的再分配经济体制中,形成的是一种可以称之为总体性社会的社会结构。在这种总体性的社会结构中,以国家对几乎全部的重要稀缺资源的垄断为前提,形成了国家相对于社会的极强的自主性程度。这种自主性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政策形成的自主性。改革前中国国家的自主性突出地表现在在国家制定自己的政策目标的时候,几乎不会遇到来自社会的强有力的干预和压力。在这个时期,国家的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赶超型的工业化。为此,需要在农村以剪刀差的形式对城市的工业化提供支持,在城市则需要将生活消费的需求压到最低的限度,以尽可能地提高积累率。但无论是对农民的获取,还是对城市居民物质消费的压抑,都几乎没有遭遇到强有力的抗拒和反弹。而在国家制定这些政策的过程中,上述两个群体也确实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影响。当时国家在形成政策目标上的这种极强的自主性,是以独特的社会结构为支持条件的。其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系统以执行国家的意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所形成的组织系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单位制组织与准单位制组织的建立,二是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正如有的研究已经表明的,中国改革前城市中的单位制和农村中的人民公社制度,与其他国家中的那种功能单一的功能性组织是明显不同的(路风,1989,1994)。这两种组织本身都具有国家的派出机构或代理机构的含义,因而国家所垄断和掌握的资源,实际上是具体掌握在这些单位组织之中的,并且由这些单位组织进行再分配。通过这样的两种基本制度,不但将全部的社会成员高度地组织起来,而且通过使城市中的单位和农村中的人民公社成为垄断性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与服务的分配组织,使单位或人民公社的成员在多方面依赖于上述两种组织。而在当时特有的结构网络中,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依附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国家的依附。但应当注意到的是,单位组织本身的资源并不是自我拥有的,而是由国家下达的。因此,单位组织要更依赖于国家。正是通过这种资源的流动过程,国家控制着单位组织,而单位组织也就成为执行国家意志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在战争年代就已经形成的“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原则,在1949年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并演变为党的一元化领导。在这样的一种组织原则之下,使得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乃至于最基层的组织,成为执行以党的意志体现出来的国家意志的工具。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属于那种“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不仅国家的力量极强,社会的力量极弱,而且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吞并了社会。在这样的一个体制中,实际上已经没有一个相对自主的社会的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这个时候,当时国家的自主性程度,与一般人印象中的或者是上面的理论分析所预示出来的那样高的程度是有明显的距离的,换言之,国家的自主性程度与国家所处的压倒一切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相称的。其中的原因在于,如前所述,在某些情况下,国家意志的形成与贯彻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另外的一些情况下,两者又有可能是相当不一致的。一般地说,一个组织或机构其形成意志的能力不会小于贯彻意志的能力,但贯彻意志的能力小于形成意志的能力,则是完全有可能的。在改革前的中国总体性社会中,就存在着这样的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即一方面,国家制定政策的自主性程度是相当高的,几乎没有其他的社会力量可以能够有实质意义地介入这个过程,或者能够对某一项政府的政策提出有力的挑战。但在另一个方面,政策的执行过程又不能完全保持如同政策制定过程那样程度的自主性。中国的国家执行政策的能力并不一定有其制定政策的能力强。在农村基层的实际社会生活中,政策的实际影响力是极为有限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界定什么是合法行动的边界上(JEANOI,1989)。为了说明当时影响国家意志贯彻有效性的因素,需要注意到当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