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土地改革与中国农村政权.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土地改革与中国农村政权.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土地改革与中国农村政权.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土地改革与中国农村政权.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土地改革与中国农村政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土地改革与中国农村政权一问题的提出近代以来,在中国大陆唯一完成了土地改革、解决了土地问题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初,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提出了相宜的土地改革方针、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土地改革之于中国共产党的意义有不同的说法。很多人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起来、依靠的就是土地改革焕发起来的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因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国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把土地分配给了农民,因而获得了广大农民在人力上,经济上的积极支援。然而在中国共产党在其不断扩大的控制区域内推行土地改革的全过程中,有几个过去常常被人们用政治话语所掩盖的问题,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中国共产党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目的单纯是土地再分配,改善农民生存状况吗?土地改革为甚么要大大超出了土地再分配的范围而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会为甚么总是短暂出现很快便销声匿迹?土地改革之后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援是完全是自发的吗?土地改革为甚么一再出现左倾?很多地方土地改革为甚么要反复进行?土地改革之后农民焕发出来的战争经济能力仅仅是出于热情吗?笔者在此想提出的观点就是,土地改革的确是共产党得以崛起的法宝。但是,共产党的壮大靠的不是因此而获得的农民的支援,而是通过土地改革建立起来的政权对农村基层进行权力渗透,从而实现现代化国家对农民的紧密控制。理解了这一点,前面提到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二背景清朝以来,中国中央政权组织结构建设完善,运行周密,已臻中国前现代政治之极致。然而庞大有力的官僚机构与基层农民之间却由于技术手段的欠缺而出现真空。为了填补这个真空,国家利用了乡村中自然形成的文化权利网络,如地主士绅,耆老族长,甚至豪强恶霸,以他们为经纪人,在农村中代理国家权力。这些经纪人有些站在基层农民的立场上,与国家进行协商,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到国家的盘剥,可以被称为是保护型经纪;另一些则从一己私利出发,在国家与农民的经济和权利的交流中谋取最大的利益,可以被称为是盈利型经纪。无论是哪一种,只要采取利用乡村经纪人代理国家权力的做法,就必然会导致国家与乡村经纪分享基层权力,大量农村政治、经济资源流失1。然而到了清末,中国开始逐步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地方行政机构正规化,下层政权与中央保持一致,国家政权与纳税人之间建立直接的、没有仲介人的关系。所以政治上不再允许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了,上述的基层国家经纪必须肃清。从经济上来说肃清国家经纪对走向现代化的政权也很有吸引力。在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建设的扩大使得国家政权行政成本大大增加,政府不得不大幅度增加对农村的摊派,力图最大限度地攫取农村的物质资源。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政治舞台上,不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政权都在急剧地更替,但在华北,国家政权扩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基层和吸收下层的财源在这整个时期却基本上没有中断。2而若要真正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肃清一切障碍,尤其是基层国家经纪。一方面国家政权希望在政府官僚机构和乡村居民点(村庄)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其对乡村不断增长的财政需求反而又迫使村庄产生更多的保护型经纪体制与之相抗衡。随着国家政权的不断强化,保护型经纪继续受到压迫,以至陷入困境,渐渐失去其保护性特征。因为这种保护型经纪体制极易受到赢利型经纪的操纵,更使那些赢利型国家经济纷纷钻入村政权,以窃取国家转让给村庄的部分权利3。不论是保护型经纪还是赢利型经纪显然都不利于现代国家的建设。他们的存在必然会妨碍民众从社区中解脱出来,直接面对国家,接受国家的支配。相当一部分政治资源和物质资源都被他们所截取,没有能够进入国家的掌握之中。清末的新政没有能将他们清除掉,割据军阀的政权、国民党政府、日本的殖民势力也没有能够如此,甚至往往还要依靠他们来调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之前、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一直都没有完成。中国共产党在其革命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最终牢牢掌握了中国农村的政权,并赢得了整个中国。中国共产党夺取农村政权的工具就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之于中国共产党,绝不仅仅在于农村的土地再分配。这四个字中包含了太多土地之外的东西,决不是字面意义可以表达的。三粉碎旧政权,确立合法性土地改革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粉碎农村中原有的控制农民的权力网络,即上面说的两种国家经纪,再通过土地的重新分配,在共产党建立的政权与农民之间建立新的保护契约,从而确立新政权的合法性。中国之农村权力与土地所有权具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农民所赖以生息的土地成为其权力彰显的象征,农村土地制度就成为权力运转的规则。要取得农村政权,就必须从土地入手。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对农民及土地问题就有一定的认识,并又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初步主张和政策。1921年,中共一大结束不久,浙江的一些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就发动和领导了肖山县衙前地方的农民斗争。这是中共实际上从事农民土地运动的开始。这次运动与后来的广东海丰农民运动,湖南衡山农民运动都以农会的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一些减租、平粜的斗争。但是由于力量薄弱,很快被镇压下去。在北伐战争前的几年时间里,中共中央直接提出了各项农民政策,各省的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农民协会,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也制定了不少具体的政策。概括起来可以发现,中共的农民政策突出了农民运动中的组织问题。国共合作以后,中共把自己在初创时期组织农民的经验,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名义引到统一战线农民政策中来,拟定了全国性的农民协会章程。这个章程实际上就是中共农民运动中组织政策的集中表现和合法化。中共指出农民协会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机关,是为农民利益奋斗的先锋队4。协会的责任、是以农民利益为奋斗的目的,要联合各革命民众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及军阀,除去贪官污吏、买办、地主、劣绅土豪的靠山,谋农民第一步解放之战功。为此,在政治上,要争回为劣绅土豪所垄断把持之乡村政权,参加地方政权5。在经济上,要进行限租减租、限制高利借贷、反对陋规及不法征收、反对苛捐杂税及预征钱粮、兴办合作事业、兴办水利、修筑公路、疏通河道等工作。很明显,农会的竞争对手是那些垄断把持乡村政权的土豪劣绅。从土豪劣绅的行为来看,高利贷、陋规、不法征收、苛捐杂税、预征钱粮,显然都是杜赞奇所指的赢利型经纪的特征。农会的目的是要打倒他们,然后取代他们在乡村社会的地位。参加地方政权,承担兴办合作事业、兴办水利、修筑公路、疏通河道等工作则正是要在原土豪劣绅之位置上,执行应有之责任。而限租减租、限制高利借贷、反对陋规及不法征收、反对苛捐杂税及预征钱粮的内容是包含在土地政策中的,所以,土地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扫除赢利型经纪的重要手段,土地分配本身只是土地改革运动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在土地之外,土地革命更注重夺权。这种现象在十几年以后陕西关中地区的土地改革中更加明显。在陕西关中地区,不论从人数方面,还是从其占有的土地数量上来考虑,所谓的地主在农村各阶层中所占的比例都非常低,甚至有很多地方在一个乡的范围内都划不出一户地主6。仅仅围绕土地问题来发动当地群众进行土改,无疑是行不通的。但关中无地主并不意味着关中地区没有封建势力和封建压迫,土改干部们很快就把工作重点从划分阶级成分转移到农民真正关心的对封建压迫的斗争,即以政治斗争代替了经济斗争。此后不久,中共中央又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政纲的草案,提出九条基本政策。主要是:(一)推翻乡村中的劣绅政权,建立农民政权,农民参加县政府组织。(二)武装农民,乡村中的一切武装势力受农民政权指挥。(三)没收大地主、军阀、劣绅及国家宗祠的土地,归给农民。(四)保证永佃权,限租,限息,取消苛捐杂税,废除陋规,国家帮助农民发展经济。7这段话把意思说得更明确了,就是要推翻乡村中的劣绅政权,国家帮助农民发展经济。1926年下半年开始的北伐战争中,许多地方的农协、组织农民积极支援北伐军,出色地担任了国家代理的角色。或者组织农民直接参战,或者充任向导,侦察敌情,或者担负供给和运输等工作,或者破坏扰乱敌军,为北伐军进行宣传鼓动。更重要的是,战费浩矩,广州政府除了靠海关、工商税收及苏联政府的贷款和援助外,大部分是由农民来负担的。尤其是广东、湖南、湖北三省农民,节衣缩食,承担各项税饷、筹款及摊派,供给北伐军。如果没有地方农民协会的话,这些工作很难办到。1927年8月至l937年7月十年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领导农民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成功表现显然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共提出了更为激进的政策。八七会议及召开前后,临时中央提出以耕有其田和土地国有为行动纲领。前者是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通俗口号,后者是消灭地主阶级后的法令问题。八七会议上前夕,临时中央提出对公有及私有土地的处置:对祠堂庙宇,一切公地及五十亩以上的大地主一律抗租不缴,对五十亩以下之地主实行减租;自耕农土地不没收8。八七会议上提出的政治口号是乡村政权归农会所有。这都是大革命时期农民政策的延续。毛泽东还提出不仅要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而且要解决小地主的土地问题。他认为,小地主的土地是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如果不没收小地主的土地,在那些没有大地主的地方,农民协会则要停止工作。9农民协会有没有工作做成了是否没收小地主土地的理由之一。农协显然不能停摆。因为革命政权还要依靠它来掌握农村。中央还进行过这个问题的争论,究竟是没收大地主的土地,还是没收一切土地。事实上这两种意见只是策略上的区别,实质都是没收一切土地。临时中央也承认:暴动后所实行的彻底的土地改革,即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事实的结果是没收一切土地。101927年在上海召开的十一月扩大会议在土地政策上有更大的转变,规定一切地主的土地无代价地没收,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成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公有。11确切提出了土地国有的政策。各苏区在创建之初,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战争缴获和打土豪筹款。取之于民的土地税所占的比重极小。随着各苏区的土地革命逐步展开和深入,农民获得愈来愈多的实际利益,农村根据地政权的合法性得到农民承认,红军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的份额不断增加,土地税的地位和作用较过去有很大提高。九个苏区中有七个都规定了土地税政策。以保护贫农联络中农打击富农为原则按累进法征收。贫农往往免征,富农的税率最高可达到30%。l931年以后,贫农的负担更被减轻,而富农征税则特别加重。l928年6月中共六大至1930年底和1931年初,土地革命政策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六大提出了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原则和贫农、雇农是土地革命的主要动力,中农是巩固的同盟者的阶级路线。以后的实践中,又相继提出了较为符合实际的,具体的分田方法,实现了地权政策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变。这样在土地的没收、分配、地权及进行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这几个关键的环节上,都实现了妥善的解决,标志着土地革命政策的基本完善。同时也标志着一整套夺取乡村基层政权的方法的成型。在后来共产党的农民运动中,这一时期的政策成了最直接的参照。土地改革的意义上来看,土地的没收即是对旧有基层领导阶层的摧毁;土地的重新分配则意味着新建立的农村基层政权的合法化;地权则成为新政权与农民之间的契约;阶级路线的订立表明新的基层政权开始正式运转;土地改革成为一种群众运动,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新的国家政权对基层农民进行的一种政治训练,将其纳入到崭新的政治生活中去。可以看到,分配土地实在不是土地革命的主要任务。土地革命的主题不在于土地,而在于旧政权的摧毁和新政权的重建。四粉碎旧的农村文化网络,尝试建设新的文化网络农村基层权力的运转,是通过一系列文化传统和习俗编制起来的文化网络来实现的。这种文化网络内容广泛庞杂,包含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如宗族、祭祀、节庆、道德、教育等。农村旧有的权势者就通过这种文化网络建立、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影响力。杜赞奇在其著作文化、权利与国家中提出中国农村的一个概念:权利的文化网络。指的是由乡村社会中多种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力运作的各种规范构成,包括在宗族、市场等方面形成的登记组织或巢状组织类型12的政权、士绅与其他社会阶层相互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