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孙中山的民权民主及共和之涵义.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孙中山的民权民主及共和之涵义.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孙中山的民权民主及共和之涵义.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孙中山的民权民主及共和之涵义.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孙中山的民权民主及共和之涵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孙中山的民权民主及共和之涵义【摘要】本文论述的主旨在于说明孙中山和晚清时人相同,他们讲民主时与现在使用民主一词的涵义并不相同,而词相同者则应该是民权。并且,孙中山所讲的共和,是取自于中国古代共和行政之义,来诠释国家应非世袭之一人所可独治,故既不必然从国体与政体的二分概念来看待,也未必要以西方共和主义思想来加以评价。然而,孙中山讲的共和除了是指废除君主制而改为公举国家元首外,还可能系取材自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联邦主义者通讯中所主张的共和政府理念。【关键词】孙中山、民权、民主、共和、专制一、引言清末倡言民权之说者中,康、梁的立宪派主张维护万世一系的君主,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虽也主张立宪,但却要推倒君主专制改以共和为前提。因此,若就立宪的主张而言,这两派之间其实无甚差异,而最为能够凸显不同之处,则在于革命派还认为要推倒君主专制而改为共和。也因此,梁启超等立宪派又较为关注国体与政体之分,认为万世一系的君主立宪与推倒帝王的共和革命,此乃为国体上的区分,而无论国体为君主或共和,在政体上则皆可采用立宪。需先说明的是,清末民初使用宪政一词,乃为立宪政体的简称,而所谓的立宪政体或立宪,也即是指开议院或国会而言。梁启超于1909年发表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中,对宪政一词所下的批注为:立宪君主国政体之省称,且他还认为英国是宪政之始祖1。所以,宪政之宪至少指的是立宪,而宪政之政则系指政体,故宪政也即是立宪政体的简称。此外,梁启超于1908年发表的中国国会制度私议一文中即说过:天下无无国会之立宪国,语专制政体与立宪政体之区别,其唯一之表识,则国会之有无是已2,由此可看出,康、梁等立宪派所称的宪政或立宪政体,其根本之意即是指开议院或开国会而言的政体(参见本文附表之相关叙述的整理)。也因此,1915年梁启超为反对袁世凯称帝乃作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仍然强调了夫立宪与非立宪,则政体之名词也;共和与非共和,则国体之名词也3,说明了梁启超将共和视为国体的类型,而立宪则为政体之类型的看法并未改变。尽管当前对国体与政体的区分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4,但若拿西方共和主义(republicanism)思想来评价孙中山所讲的共和,或是根据梁启超的看法而认为他混淆了国体与政体之分,恐怕皆未尽公允与符合事实。然而,本文所要论述与澄清的主旨,并不在于说明孙中山讲的共和与西方的共和主义或共和(republic)是否契合,而是要指出孙中山使用共和一词时,除了取其意义于周厉王逃跑至彘而由周公与召公实行共和行政的历史外,还可能另外取材自自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JamesMadison)的共和政府(republicangovernment)理念。如果这样的推断并无错误,由于republic是被我们理解、模拟而翻译成中文本有的共和一词,故除了孙中山讲的共和未必要以西方的共和思想为依归外,本文还要指出麦迪逊在联邦主义者通讯(FederalistPapers)第十号文件中所讲的共和,原本也即是指政体而非国体。此外,当梁启超在区分民权与民主的不同时,也会把民主视为国体,而民权则属于立宪的政体之说法(详见以下)。换言之,从言论界天之骄子的梁启超使用民主与共和词汇时,同样是用来指国体,而且还与指政体的民权有所不同,可见晚清时人使用民主一词的涵义,便可能与我们现在所认知的democracy为不同的指涉。我们可以发现,英国在晚清时人的认知中是个君主立宪的国家,但却不是一个民主的国家,这样的表述即凸显了晚清时代对于民主一词的认知与现今乃有不同,因而有先予以厘清与说明的需要。二、民权与民主涵义的辨析根据大陆学者熊月之的考证,两千多年前的尚书与左传等经籍中,就已经多次出现了如简代夏作民主、天惟时求民主及其语偷不似民主等的说法,但这里民主的意思是民之主,完全没有近代意义上民主的含义5。台湾学者陈鹏仁也曾指出:尚书上的民主,是为民之主或替民作主的意思,它与我们现在现在所说的民主不但截然不同,而且完全相反6。对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使用民主一词时,是否都是近代意义上的民主而与中国经籍中的民主一词本义完全无关?大陆学者谢放以书经多方中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与简代夏作民主两句话为例,再依据蔡沈书经集传所注为:言天惟是为民求主耳。桀既不能为民之主,天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使为民主及简择也,民择汤而归之,而认为民主之本义固然是民之主,但这个民之主是由天来为民求得或由民择而归之。因此,谢放认为这里的民主一词,其实还隐含了民择主、不世及与传贤不传子之意。另外,谢放还引据美国传教士高理文(ElijahC.Bridgman,一译裨治文)刊印的美理哥国志略与魏源的海国图志,以及万国公报等文献中,就引介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元首系由公举产生的民之主,或因其为传贤不传子,认为在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前后起,传教士或中国人在引介而使用民主一词时,尽管仍多指的是民之主,但却与书经多方中隐含了民择主与传贤不传子意义的民主,并非完全无关7。换言之,谢放所真正要说明与强调的,似乎是指中国古代经籍中的民主,除了民之主的本义外,原本即隐含有近代以来使用民主一词所代表的涵义。所以,当引介美国元首为公举、不世及与传贤不传子时,才选用中国古代经籍原已有的民主一词。然而,民主一词在书经多方中的本义为民之主自无疑义,且尽管此一词汇原本也因隐含了民择主、不世及与传贤不传子的意义,但既然称之为隐含,自也不无是当代人以现代的民主观念而对过去民主一词追溯地赋予了新的意义。事实上,假托天来为民求主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而民择汤而归之是强调民心归趋于汤而使汤的新政权具有正当性,这也是民本思想的一种表达。再说,无论中国的儒家或法家思想中,君与民之间的关系基本上都是一君对万民,民是集体存在的观念而缺乏以个体的民来与君主应对的关系。就此来看,以个体人民身份表达择君主之意向的民主(democracy),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并找不到落脚点。何况,中国古代经典如尚书周书洪范中有: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的说法,这是把君、民关系放在人伦关系里来定其纲纪。所以,民不仅不是个体而为集体存在,且天子与民之间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故除了靠假托天为子民另外择天子外,在人伦关系又岂有子女可表达选择父母之意向的余地?从外文翻译成中文的情况来看,外国传教士丁韪良在1864年主译的万国公法中,就已曾多次使用民主一词。例如,若民主之国则公举首领长官,均由自主,一循国法8,以及就遣使接使之职在民主之国,或系首领执掌,或系国会执掌,或系首领、国会合行执掌等9。丁韪良或许较无中国古典经籍之深厚背景,是就君主为世袭之君为国之主的意义上,在其对立面即为公举人民为国之主之义而采用了民主一词来代表。自此之后,中国的驻外使节对于民主一词的认知,或许即是由此而来。例如,依其日记中所载,应属中国最早使用民权一词者的郭嵩焘,在他的日记中同样也另外多次使用民主一词。他写到:西洋立国,有君主、民主之分,而其事权一操之议院,是以民气为强10,而黄遵宪在日本国志则称:有一人专制称为君主者,有庶人议政称为民主者,有上下分任事权称为君民共主者11。此处所引郭嵩焘与黄遵宪对于民主一词的意义,深入来看则仍有所差异。基本上,郭嵩焘的君主与民主之分,强调的是国体上有君主国与民主国的区别,尚不涉及政体上的专制与民主之分。而黄遵宪则大至系依事权归属的政治体制角度来看,认为君主一人专制称君主制,全由庶人议政者称民主制,而君、民分任事权者便为君民共主制。由上述可知,在1870年代后期中国人开始使用民权一词以前,至少已有丁韪良以民主之国来介绍泰西各国的政治制度。并且,由于丁韪良对民主之国是以则公举首领长官来界定,使得民主和民权二词汇同时间为郭嵩焘与黄遵宪等驻外使节使用时,即已在意义上有所区分。其后,在他们这些提倡或主张民权之说者看来,民主主要被用来指称国家元首由人民公举产生,而民权则是在君主国的前提下,人民应该拥有议政及其它的权力或权利。到了1890年代末期,何启与胡礼垣对于两者词汇意义的认识,仍大致沿袭了相同的区分,他们在劝学篇书后正权篇辨中曾有明确的民权与民主仍有差异12:民权之国,与民主之国略异。民权者,其国之君仍世袭其位;民主者,其国之权由民选立,以几年为期。吾言民权者,谓欲使中国之君世代相承,践天位勿替,非民主之国之谓也。然而,当时并不是所有人对于民主一词的涵义,皆能如同上述之认识,而仍有沿袭中国古代经籍中之涵义来使用民主一词者。例如,万国公报在1874年12月介绍美国的总统时,即有公举民主及美国民主曰伯理玺天德,自华盛顿始的报导13,而1881年2月时也有民主晓谕14的说法。这些对民主一词使用的情形,或可说明中国知识分子观察了泰西的政治制度或观念后,较不会想到以民主一词来概括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民主的词性日益转变后,倡民权之说的改良派或维新派等,为何又苦于民权被误解即为民主之义,而汲汲于辩解民权与民主实乃有所不同。例如,戊戌政变失败后,1899年7月28日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文章说:夫民权与民主二者,其训诂绝异。英国者,民权发达最早,而民政体段最完备者也,欧美诸国皆师效法,而其今女皇,安富尊荣,为天下第一有福人15,1901年6月7日他在清议报上以立宪法议为题的文章中,更加阐释了民权与民主之不同,他说16:吾侪之昌言民权,十年于兹矣;当道者忧之、嫉之、畏之,如洪水猛兽然。此无怪其然也,盖由不知民权与民主之别,而谓言民权者必与彼所戴之君主为仇,则其忧之、嫉之、畏之也固宜。不知有君主之立宪,有民主之立宪,两者同为民权,而所以驯致之途,亦有由焉。凡国之变民主也,必有迫之使不得已者也。使英人非虐待美属,则今日之美国,犹澳洲、加拿大也;使法王非压制其民,则今日之法国,犹波旁氏之朝廷也。故欲翊戴君主者,莫如兴民权。不观英国乎?从上述梁启超的说法来看,他认为民主是以民取代君成为国之主,故民主讲的是为国体。同时,他所讲的民权仅指立宪,故为不涉及变更君主国体的君主立宪政体。因此,无论国体为君主或民主,只要行立宪政体就都是民权。并且,此处所谓的立宪若就刚历经戊戌变法的失败而言,自是以开议院而使人民有议政之权以通上下之情为要旨。总之,在戊戌前后期间,民权主要是指从君主专制权力中获得解放而拥有参与议政的权力,但并不主张君主国体之变更;而民主则被理解为公举不世袭的民之主,而具有取代君主的意义。根据孙广德的考察结果也认为,在戊戌前后民主是指废除君主,元首由人民直接或间接推选而言,而共和与民主的涵义略同;立宪则大多是指君主立宪而言,故民权略同于立宪或君主立宪。但有时他们也表示民主与君主都有立宪,当然也都实行民权17。三、孙中山的共和观与民权、民主之关系如上所述,晚清倡言民权之说者的看法中,基本上是将民主视为废除君主,而民权则意味着立宪。因此,熊月之认为孙中山于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撰的发刊词,则是他第一次将反对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归结为民权思想18,尚须留意者是,熊月之此处所谓的民主思想是指democracy,但孙中山则是以民权一词来表达。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里是这样写到19: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确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由于反君主专制是反专制而未必即为反君主,此亦为梁启超认为夫民权与民主二者,其训诂绝异的理由。因此,若仅就上述孙中山的这段文字来看,尚难径谓推倒君主的民主已含括在孙中山使用民权词汇的涵义之内,而只能说明民权即意谓着行立宪政体。然而,孙中山在1905年以前便早已主张推翻君主的共和革命,他在1894年11月上书李鸿章未获所纳后,遂决意共和革命以推翻帝制而在檀香山创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从他在兴中会章程所附的秘密誓词中,明确写到了革命的目标为驱逐达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来看,即表明革命的目标在于推翻君主以建立美国式的合众政府。所以,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所言的民权主义,姑且可视为已将梁启超等人认知的民主之义,含括在他使用的民权词汇之意义内。然而,推翻君主世袭制度意义上的民主,固然可谓是孙中山之民权主张的内涵,但孙中山却习以共和一词来表达国家元首由公举产生的政治。至于孙中山使用民主一词时的涵义,则是与君为一国之主的君主相对立,而指的是由人民来当国家的主人或元首,亦即是人民为一国之主的意义。例如,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第五讲中说20: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