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文献研读—— 《你永远无法理解这种音乐》(内特尔Nettle).ppt_第1页
民族音乐学文献研读—— 《你永远无法理解这种音乐》(内特尔Nettle).ppt_第2页
民族音乐学文献研读—— 《你永远无法理解这种音乐》(内特尔Nettle).ppt_第3页
民族音乐学文献研读—— 《你永远无法理解这种音乐》(内特尔Nettle).ppt_第4页
民族音乐学文献研读—— 《你永远无法理解这种音乐》(内特尔Nettle).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音乐文献研读,20101202,郝苗苗,选择缘由,Ethnomusicology: Discussion and Definition of the Field. Alan p.merriam. 民族音乐学关于这一领域的讨论与定义 “You will never understand this music” in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Twenty-nine Issues and Concepts. Bruno nettl. 你永远无法理解这种音乐节选自民族音乐学研究:29个问题与概念 从研究领域讲,二者均为民界文献。 从文献作者讲,二者均出自民族音乐学美国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手,均为美国音乐学、人类学两栖学者,民界研究中学术背景多元性的代表。 从文献内容讲,二者均节选自西方民族音乐学的概论性专著,是对民界研究热点问题的具体解析和观点陈述: 1、针对当时民界研究中侧重点的分歧侧重于人类学还是音乐学的分歧 2、针对当时民界研究中主位与客位视角、田野工作中观察与参与的争端 从文献价值将: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并存两篇文献均不仅可谓民界研究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而且均具有强大的后生影响力。,Ethnomusicology: Discussion and Definition of the Field. 民族音乐学关于这一领域的讨论与定义 一个中心问题:民族音乐学的新定义:“以一种清晰的方式和角度去研究文化中的音乐”。 三个组成部分: 新定义的缘起 由新定义引发的对研究重心和研究领域的重新审视与探讨 举例印证新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一、“民族音乐学”的新定义的缘起,1、柏林学派(以霍恩波斯特尔为代表)以及前辈学者的研究已经使民界认识到音乐研究的广泛性和必要性。 2、 “Ethno-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取代“比较音乐学”的学科名称更迭意味着此前比较研究的中心地位已退居为虽为民族音乐学的一个方面,非本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征。 3、 民族音乐学美国学派的形成、发展与分化引发的美国民界对研究重心的重新审视以及对“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义的争议。(侧重人类学?or音乐学?)新定义出现的直接导火索,民族音乐学美国学派崛起的成因概况: 主观因素: 1、19世纪末已在美国形成一个强大的强调实证主义和文化价值相对论的文化人类学学派,以霍恩博斯特尔为代表的文化历史学派。 2、美国中产阶级具反精英文化传统,加之移民国家的基本性质使其具有兼容并包的文化发展心态。 客观因素: 二战爆发,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逐渐为美国文化人类学注入比较音乐学的因素,为民族音乐学美国学派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方面,使得美国学派迅速崛起,另一方面也使其内部分歧日趋明显,主要体现为学科定义的不同和研究重心的差异。,孔斯特:Ethno-musicology 折衷思想的体现 音乐学学派代表:胡德(孔斯特弟子)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派的带头人 胡德将学科定义为:“目标是理解其本身研究的音乐,同时也理解社会中的音乐”。 文中引述胡德之语:“民族音乐学是一个知识领域,它是把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物理的、心理的、美学的和文化的现象来进行调查研究,民族音乐音乐学家是一个研究学者,它的目标主要是关于音乐的知识。” 旗帜鲜明的音乐学学派,50年代起将美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引向音乐学方向。 人类学学派代表:梅利亚姆 梅利亚姆:“民族音乐学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人类学和音乐学看看民族音乐学文献,这个理想尚未达到,大多数著述仅研究音乐本身而不提及音乐所产生的文化环境人类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人类生活中的产品及过程,因为音乐是人类智力行为中的一种复杂因素 提出“民族音乐学”新定义:“以一种清晰的方式和角度去研究文化中的音乐”。,二、由新定义引发的对研究重心和研究领域的重新审视与探讨(突出人类学重心) (一)田野工作需要解决的三组关系 1、研究侧重点问题:是记录、分析音乐还是人类行为的文化背景中理解音乐?前者是侧重音乐学的,后者侧重人类学。 2、调查的深入程度:普遍性调查获得概观进行分类研究?深入性调查从而对某地音乐专门研究? 3、最终目的:获取知识?还是解决实际问题? (二)田野研究需要要涉及六个方面: 音乐生产的工具 音乐表现的语言 音乐的种类 作为社会成员的音乐家 音乐的使用和功能(体现了60年代盛行的功能主义观点?) 作为文化活动的音乐创造,小结: 梅里亚姆对于田野工作的详尽论述(之前涉及田野工作方法探讨的有霍恩波斯特尔和马林诺夫斯基)说明了民族音乐学研究从利用殖民者、传教士、商人、旅行家等从殖民地采集来的“音乐标本”展开的所谓“扶手椅”式的研究,发展到以扎实、相对规范的“田野工作”为基础的研究阶段。 梅利亚姆对田野工作六方面的总结不仅有机融合了音乐学对音乐本体的关注和人类学对人类行为的关注为当时的民界学者指明了研究路径,而且具有强大的后生影响力,从当代世界民界的研究趋势来看,民界学者依然在继续探索着梅所指出的六个研究领域中的课题: 例如: 对于“作为社会成员的音乐家”的研究: 激进的传统:巴厘岛现代音乐家 Andrew Clay MaGraw.Radical Tradition: Balinese MusiK Kontemporer 对于“音乐的种类”的研究: 从分类的角度谈关于音乐体裁的界定问题,以布雷顿角(Cape Breton)地区盖尔语文化为例 Heather Sparling. Categorically Speaking: Towards a Theory of (Musical) Genre in Cape Breton Gaelic Culture,三、举例印证新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结语: 从孔斯特创用“ethnomusicology“开始,国际上50年来学者们对于这一学科的定义、范畴和性质虽有大略相仿的概念,却从来没有达成一个界定明确而一致的见解。 关于“民族音乐学”的种种定义均反映出它们所产生的时代和它们的维护者的思想,本文中梅利亚姆从“民族音乐学”的新定义“以一种清晰的方式和角度去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出发,从学科基础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学科定位、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融合了音乐学对音乐本体的关注和人类学对人类行为和概念的关注,弥补了当时美国民界研究中所存在的缺陷。 当今世界的民界研究并没有兼顾好音乐学与人类学研究二者的平衡关系,使得民族音乐学研究越来越像,“与音乐无关” “Eth-no-music-ology”,这种局面亦到了需要重新审视进行调整的时代,回望来路,回首梅利亚姆的主张,亦有助于当代民界研究更好前行。,你永远无法理解这种音乐 民族音乐学的局内人和局外人问题 一、跨文化研究的有效性问题(涵盖学术目的及学术道德问题) 二、对局内人-局外人的界定问题的重新审视及研究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建议,论文诞生的学术背景: 1、60年代西方人类学界开始强调从文化本位出发的解释的重要性 西方人类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所谓“主位客位”(emic-etic)的讨论,开始强调被研究的社会与文化本位出发的解释。以往由外来的人类学家根据客位标准所进行的调查总结与对照分析被认为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夸大了学者个人的学术权威性,这种客位标准的研究不再被认为是必须遵循的唯一途径。 2、政治因素驱动下,学术界出现 “使人类学思维非殖民化”的导向 70年代在西方学界的反传统、“反文化”浪潮中,传统的西方人类学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及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上都被批评为带有殖民化色彩或政治偏向。在学术界,则出现了“使人类学思维非殖民化”(decolonising anthropological mind)的提法与作法。 恰好此时,阐释学的兴起为美国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如上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使得研究者身份、视角及研究成果的有效性问题成为学界的一大热议话题。,一、跨文化研究的有效性问题(涵盖学术目的及学术道德问题) 陈述前提:局内、局外人的判定基本清晰延续西方民界的最初判定标准,将局内、局外人视作自身与被研究者身份区分的标识:西方民界研究者为“局外人”,被研究的音乐文化持有者为“局内人”,对过往的跨文化研究实践与成果进行探讨。 一、正反两方观点的梳理 二、内特尔的观点陈述,(一)正反两方观点的梳理 反方观点:否定跨文化研究的有效性 态度不端正:民界学者轻视民族界限,过于低估文化的差异性。 方法不可行:民界学者以自身的音乐分析方法探讨“他者”音乐,充满误读误解。 目的可预见: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比较显示研究者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和被研究者文化的不够发达。 正方观点:肯定跨文化研究的有效性 胡德认为:作为研究者的局外人具有理论创建的独特视角局外人持有比较的和以世界主义为基本立场的研究方法,能够为局内人提供一些为其所忽视而颇有价值的观点。如:西方学界乐于接纳非西方学者(中国、印度)对西方音乐的研究结论作为有益的补充。,(二)内特尔的观点陈述: 1、肯定“局外人”的贡献,肯定跨文化研究的价值。(以美国课堂中,面对北美印第安音乐,西非学生不同于美国学生的研究重心极大拓展了美国学生的研究视角为实例,并辅以其他学者的相同观点为支撑:Cachia 1973,Tsuge 1974。) 2、正视“局外人”研究“局内人”音乐文化中多种动机的客观存在及其不良影响,但终以自身实践经历论述了从学术目的出发的“局外人”对“局内人” 音乐文化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可接受性并对民界学者在“应用民族音乐学领域(如对非西方音乐的保护和传播)所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二、对局内人-局外人的界定问题的重新审视及研究实践中的操作 (一)重新审视“局内人-局外人”的界定问题的缘起 (二)民界有关“局内人-局外人”界定问题的现状陈述 (三)作者对研究实践中研究者身份界定问题的观点陈述及具体操作建议,(一)重新审视“局内人-局外人”的界定问题的缘起 1、学术格局的变化: 第三国家民界学者的蓬勃发展是的原有的西方学界关于“局、内外人”界定标准不再适用; 60年代学界开始重视“被研究的社会与文化本位出发的解释与表述”之学术态度的延续。 70年代在西方学界的反传统、“反文化”浪潮中,传统的西方人类学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及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上都被批评为带有殖民化色彩或政治偏向。在学术界,则出现了“使人类学思维非殖民化”(decolonising anthropological mind)的提法与作法。 2、世界政局的变换:殖民主义行为的继续存在,殖民文化的言论危机。 3、研究实践中呈现的诸多问题,(二)民界有关“局内人-局外人”界定问题的现状陈述 行政区域的划分不再是西方民族音乐学界对“局 内人-局外人”的界定标准,文化体系的同一性问题上升为关注焦点。 (三)作者对研究实践中研究者身份界定问题的观点陈述及具体操作建议 作者提出永为“局外人”的观念,但这是一种相对的观念。 身为“局外人”的具体操作建议: 1、以文化价值相对主义为基点,尊重文化差异性,理解“他异性”。 2、肯定“局内人” 的贡献,给予回报,并分享研究成果。 3、注意从局外人视角进行理论创建。,内特尔之“局外人”观念总结:,既从局外人的立场来分析局内人的文化,又以局内人的观点来看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