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政治机遇与限制:信访发生的机理与行动逻辑.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政治机遇与限制:信访发生的机理与行动逻辑.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政治机遇与限制:信访发生的机理与行动逻辑.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政治机遇与限制:信访发生的机理与行动逻辑.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政治机遇与限制:信访发生的机理与行动逻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政治机遇与限制:信访发生的机理与行动逻辑摘要信访行动的发生,并不一定是依据行动者对投入与回报的均衡考虑作出的,而常常与其在政治限制中发现的政治机遇以及把握机遇的能力有关。这样,信访的发生发展基本上是以政治限制为临界点,在发现和把握政治机遇的过程中完成的。由此,把握政治机遇与政治限制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探究其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对于解读信访的政治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关键词政治机遇;政治限制;信访;利益表达日益庞大的上访潮,由此引发的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问题,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2005年信访条例修改,则加剧了这一态势,并迫使学界去研究其内在的机理和支持体系,以揭示信访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比如有学者试图从宪政的视野来展开对信访制度建构的构想,从信访制度本身运行的逻辑来探讨信访制度与信访实践的关系,信访权的权利属性,以及利益表达的草根性和表达的“权力-利益结构之网”的阻隔研究。这些研究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信访运行逻辑的动态图景,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了宏观的分析视角,强调国家的宪政环境对信访制度建构的内在性,进而引申出宪政背景下信访治理的想象,而普遍忽视了微观的细致考察。当然也有学者试图以微观经验来解读上访的发生机理,但是其研究仍然是从农民利益格局变迁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村民与乡村干部之间的关系,进而讨论农民与公共权力机关的相关性,实际上对内在发生机理探讨的并不多。即使只对当前信访经验匆匆瞥上一眼,我们也能发现事情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信访的发生及内在机理虽然与宏观的政治环境有直接关联,但有其自身的逻辑,即信访行动的发生发展是在政治限制的幅度下,寻找政治机遇支点的过程中演绎的。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同意国家宏观宪政体制下信访治理的意义,但宪政体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一味地强调宏观的宪政环境,结果往往会漠视中国政治特征的复杂性和过渡性,从而不自觉地陷入“宪政万能论”的陷阱。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分析政治机遇、政治限制与信访的关系,从更具现实的立场去进一步把握和理解信访本身的运行规律和制度环境,并力图摸索信访发生与消解的条件,从而探究其机理及内在逻辑。本文以两个案例来参与讨论,企图在这方面作出初步的回答。一、信访行动的有效性及纬度作为利益表达的信访行动,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行动的有效性。所谓行动的“有效性”,是指行动者表达的内容是否以及在什么样的程度上能够为政治体系所吸纳并在政策中得到体现。如果行动者利益表达的主要或核心内容被政治体系吸纳并体现在政策中,即被视为是“有效”;如果行动者的利益表达与政策根本不涉及或仅涉及与利益要求无关紧要的部分,则被视为“无效”。可见,信访行动的有效性是以政治体系是否吸纳为主要标志。在多维的政治生态中,影响信访行动有效性的变量是复杂的。如果从行动者与政治体系的双方关系来看,一个最基本的边界就是要为政治体系所吸纳,否则不仅会面临有效性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要面对合法性的问题。因此,只有在得到政治体系吸纳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利益表达是否有效性的问题。但是,政治体系的吸纳仅仅为表达行动的有效性提供充分条件,并非充要条件,也就是说,表达有效性的充分实现还有待于为表达行动创造动机的政治环境机遇。因此,表达行动的有效性只能在两者之间寻找空间。这样,政治限制和政治机遇就成为分析信访行动的主要纬度。政治机遇是指通过影响行动者对利益表达的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并始终如一地为信访行动创造动机的政治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是动态的,在不同的时期,其内容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在政治机遇期,民众的信访表达行动相对频繁。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时期的表达能够增加表达的有效性,同时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政治限制指阻碍表达行动的政策法律限制的因素。比如法律、政策;还有主管部门或相关工作人员向信访行动展现出的统一阵线的能力。与政治机遇一样,政治限制也是变动不居的,因为影响政治限制的变量在不同的历史和政治条件下是不同的,甚至相同的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也会发生变化。这样,政治限制和政治机遇构成了信访表达有效性的两个纬度,而政治限制也就成了两个临界点,政治机遇在政治限制的两端之间波动,可以用以图一例来表示。图1信访行动表达模型示意图从理论上看,表达的有效性不仅要求表达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而且制度还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政治体系有相应的反应机制,这样,既可降低信访者的表达成本,也可减少政治体系接受的成本,从而尽可能降低社会风险的程度。因此,作为一种利益表达方式的信访行动,政治体系希望表达是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这样可以获得一个“双赢”的局面。然而,政治体系的接受机制往往并非“铁板一块”,因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呈现出波动的特性。因此,不同时期政治体系的接受机制所达到的政治效用是不一样的。这样,表达的有效性在政治限制的临界点之内寻求合适的政治机遇就成了关键。如果超出政治限制的范围,表达的后果具有不可预测性,也会大大增加表达的成本和政治风险,从而陷入“双输”的局面,即表达的有效性降低,政治体系也因缺乏既定的接受机制而无法作出合理的回应,从而增加政治体系自身的风险。二、信访行动的实证考察从上述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出:信访的发生是在政治限制的框架下,寻求合适的政治机遇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合适的政治机遇不仅能够使行动者降低表达成本,增加表达的有效性,同时又可以规避政治风险,为政治体系所接受。这样,信访行动实际上就围绕政治限制的范围,如何来寻求政治机遇过程中发生的。我们以发生在南方某地的两个信访行动为个案进行实证考察,为分析信访行动发生的机理提供经验依据。个案1傅YM,男,汉族,上县皂镇傅村人,1950年12月生,系被害人傅LF的父亲,其妻张DF。2001年1月14日,上县皂镇毛村村民祝ZL认为同乡傅LF挑拨其与女友的关系,在SZ市LG区杀死LF后并拿走了手机、钱包等财物。SZ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祝ZL死刑,立即执行,但祝不服并上诉至GD省人民法院,二审改判死刑缓刑两年执行,并附带民事赔偿十万五千元。傅夫妇不服GD省高院的判决,但又找不到改判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于是引发了一系列的上访行动。先后到过GD省高院、GD省检察院和GD省人大上访,后又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检察院、国家信访局等部门上访。面对傅夫妻的不断缠访,2003年8月,GD省高院派人到皂头镇协调解决,期间当地各级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03年10月上县政法委、皂镇政府、傅村有关人员应GD省高院邀请到GD省高院协调做工作。GD省高院一次性补助其5万元,并达成不再到GD省有关部门上访的协议。但没过多久,傅夫妇又开始上访的历程。2003年12月23日,傅夫妇到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访;2004年2月20日又到GD省上访;2004年6月8日,傅再次进京上访被当地公安部门截留并送到该市驻京办事处,后皂镇派人将其接回。2004年9月3日,傅夫妇再次进京上访,县法院、皂镇又派人将其接回。为了防止傅夫妇及家人的再次赴京上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落实责任、落实人员,但收效甚微。此后,傅夫妇一直往返于GD与北京之间。2005年3月10日、3月14日全国“两会”期间和10月9日、10日中央五中全会期间被北京公安机关截留,被当地政府接回。但每次接回后不久,他们又前往北京。2006年2月15日,上县委、县政府邀请市信访局有关领导,亲自上门对傅夫妇进行说服帮教工作,但傅夫妇始终不服。2006年5月31日,傅夫妇再次前往北京上访,又再次被遣送到马家楼-北京市接济管理中心,6月1日皂镇、县信访局、公安局派员进行接访,但一出马家楼就不知去向。鉴于傅夫妇的不断上访,JX省高院带领SR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一行9人到北京,向最高人民法院汇报,请求支持。最高法院作出答复:一是同意调卷复查,符合重审条件的予以重审,不符合条件的给予明确答复;二是案件的民事赔偿部分由JX省和GD省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是向中央联席会议汇报,拟由案发地GD省主办,户所在地政府予以配合,做好思想稳定和安抚工作。8月11日,工作组将傅夫妇带回并传达了协调意见,傅夫妇同意回到皂镇。由于迟迟没有得到消息,9月14日、26日,傅夫妇又两次赴京,在县工作人员的劝说下,回到原籍。后经过协调,最高法院回复:傅LF案卷已由最高法院调阅,并指定阅审法官,承诺在一年内给予傅夫妇明确答复。至此,围绕傅夫妇的缠访与政府接访的博弈就此告一段落。已有学者认为,信访是传统中国政治结构给民众安排的一种特殊的诉愿机制,这一机制在政府与民众的体制性沟通中之所以一直占有独特地位,既与帝制中国出于政治安全考虑而有意为民众预留一定诉愿渠道的传统有关,也与1949年以来国家行政权力独大的现状有关。因此,就一般民众而言,当他们遭遇“冤屈”,尤其是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而又自觉申诉无门时,就可能会选择这一利益表达的形式。但是,政治体系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民众的要求,尤其是无理的要求。如果按照上述对表达有效性的理论建构,民众的利益表达只有在政治体系限制的范围内,这样的表达才有可能进行。就此而言,作为利益表达的信访行动是以政治体系提供的机遇为前提,因为只有在政治体系对行动者提供一定机遇的时候,行动者才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独享“自主”。只有在政治限制的幅度内寻求表达的政治机遇,表达才有可能是有效的。案例1傅夫妇的表达正是遵循着这种内在的逻辑,因此从总体上显示出有效的特征。由于傅夫妇的表达始终是在政治体系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的,尽管政治体系也试图通过劝说或给予支持的许诺来控制其行动的升级。因此,政治机遇始终是存在的,这为傅夫妇多年的上访行为提供了可能。这说明,通过合法接近渠道来寻求表达利益的机会在没有突破政治限制边界的前提下是可能的。个案2黄DF、胡Y(残疾人)夫妇,NC市JX县黄家村人,1993年起进入NC市就业,并承租了原NC制镜厂的两面店面(面积4.95平方米)经营,租赁期到2004年6月为止。2004年7月,NC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市政府的要求,由外来劳动力市场整体接收NC制镜厂,随后对该厂进行企业改制,同时与原店面承租户(黄DG、胡Y)重新签订了租赁合同,租赁期为2004年8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2004年10月,因该市开展“创卫”运动,对市外来劳动力市场进行整顿。为此,在两次书面通知黄搬迁,但黄夫妇没有按照规定期限搬迁。为了不影响市场的整顿,NC市外来劳动力市场于2005年4月11日将其货物收存,强行要求其搬迁。这一举措引起了黄夫妇的强烈不满,认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侵犯了他们的权益,多次上访,并提出三点要求:一、给予拆迁安置补偿;二、对因强行搬迁损坏的货物进行赔偿;三、对因停水、停电和停业带来的损失给予补偿。2005年8月10日上午,市有关领导协调了黄夫妇上访的问题,并作出了明确答复:一、关于拆迁安置补偿问题。因黄夫妇租赁的店面属单位自管非住宅公房,而且当时只是对店面进行维修,并未拆除其承租的店面,黄提出的拆迁安置没有政策依据,所以不存在安置补偿问题;二、货物损坏补偿问题。由黄先清点仓库货物,提供进、出货清单,然后双方进行协商,损失部分由市外来劳动力市场进行赔偿;三、关于停水、停电和停业带来的损失补偿问题。因店面维修的需要,对合同期内40天的停水、停电和停业造成的损失,双方商定后给予补偿。黄夫妇对提出的答复不满意,尤其坚持要给予拆迁安置,事后到JX省建设厅上访。省建设厅的答复与先前答复大同小异,黄夫妇再次上访。2006年1月11日,市领导公开接访时再次接待了黄夫妇,并详细解释有关政策,但黄夫妇并没有因此罢休。在NC市“两会”期间,黄夫妇连续三天在市政府门口搭棚滞留,强烈要求给予拆迁安置。2006年5月,黄夫妇又先后打着横幅、举着牌子到省和赴京上访,被有关部门强行控制。2006年6月,黄夫妇再次来到NC市信访局进行上访,要求给予8万元的经济补助,否则又将赴京上访。鉴于上述情况,同时又考虑到黄夫妇确实存在困难,经NC市信访局多次协调,市外来劳动力同意考虑给予一定的人道主义帮助,并将收存的货物一并归还。在NC市有关部门的软硬兼施下,2006年7月18日,黄夫妇作出了息访罢诉的承诺,即“本人同意所签协议,今后不再为此事上访上诉,如有违反,一切后果自负”。但黄夫妇签下息访罢诉后不久,又继续到市有关部门闹访。为了防止他们的行为成为20多家已搬迁租赁户效仿的对象,NC市信访局采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