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村民自治背景下民众认同的村庄领袖内容提要在村民自治背景下,村庄领袖经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民众认同成为确定村庄领袖、形成村庄权威的基本准则和最高标准,村庄领袖大致可以分为连任型村庄领袖与过客型村庄领袖两类。村庄领袖取得民众认同主要依赖村庄治理环境和治理模式等外在性社会因素,以及财富、能力、人品、社会关系等内在性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因素是村庄领袖取得民众认同,特别是持久性认同的决定性因素。在现阶段中国农村,民众认同的村庄领袖权威是一种法理魅力型权威。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众认同;村庄领袖;权威村庄领袖的产生方式和权力生成基础与乡村治理体制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普遍推行村民自治制度,实现了乡村治理体制的根本性转换,对村庄领袖形成了深刻影响。在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民主选举逐渐成为产生村庄领袖的基本方式,民众认同成为村庄领袖权威生成的基础。一、村民自治背景下村庄领袖产生方式的转换从某种意义上讲,凡有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的存在,势必需要公共权力,并要求有人执掌公共权力,那些执掌公共权力的人也就成为了公共管理活动的领袖。村庄作为社会的最基层单位,客观存在着一系列的公共事务,需要开展大量的公共活动,势必要有自己的领袖执掌和行使村庄公共权力,对村庄社会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然而,村庄领袖作为基层社会的管理者,显然受国家乡村治理体制影响。在中国农村发展史上,村庄领袖的产生方式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委派和任命。解放以前,村庄领袖是国家治理农村的代理人,一般由官府任命或委派。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在以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农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高度集权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人民公社制度下,村庄领袖主要由上级政府任命或委派,代表党和国家领导实现对农村社会的管理。通过这类方式产生的村庄领袖,其权力主要来源于上级政府的授予,因而就其权力生成方式来看,具有较明显的自上而下性和外在性。另一类是民主选举。历史发展表明,当国家制度将村庄领袖视作村民和村庄社会的代表时,村庄领袖大多采取民主选举的产生方式。通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的村庄领袖,其权力主要来源于村民的委托,因而就其权力生成方式来看,具有较明显的自下而上性和内生性。民主选举的村庄领袖主要包括解放初期的农会干部和实行村民自治后的村委会和党支委。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主张由村民自己管理村庄事务,即群众自治。其实质就是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