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内容提要治理是当今政治学新拓展的论域,但学界对这一语汇缺乏深入的,特别是以中国为主位的理论分析。本文分别从西方社会和中国不同的历史进程和语境考察了治理的涵义和治理的转型,分析了由于治理转型带来的权力分化和整合,主张以竞争-合作主义的理念分析和处理权力分化和整合问题,重新塑造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并以此对中国正在兴起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民间组织及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提供理论解释模型和分析框架。当今,治理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学界和日常政治生活之中。但是,治理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治理会愈来愈频繁地出现在政治社会领域,治理模式正在发生什么转变及其背后的理念支撑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学界的探讨。笔者曾在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发表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对治理作了初步的探讨。其后,笔者所在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又试图运用治理作为研究乡村社会及村民自治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了村治概念,有关人员发表了若干研究论文。但是,笔者认为,迄今为止,学界对这一语汇还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特别是缺乏以中国为主位的探讨,以至我们在运用这一语汇对村民自治、社区自治、民间组织及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时,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解释力。笔者试图在四年之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再思考。一不可否认,治理一词引起我国学界的重视是由于它在90年代成为国际政治学和经济学界新拓展的一个论域,并发端于西方社会。为此,有必要首先从西方社会的语境下,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进程中探究。英语中的治理(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为操纵、引导和控制。长期以来,它与统治、管理和政府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的政治和管理活动。而统治、管理和公共事务都与公共权力密切相关。实际上,无论中外古今,治理作为政治学词汇,都是围绕着公共权力展开的,反映着国家与社会之间一定的权力关系。它是通过对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用,对社会的统治(领导)、协调和控制,以达到一定目标。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治理模式或统治方式。而决定治理模式的则是公共权力资源的配置和运作。公共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公共权力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人们运用这种特殊的影响力达到对国家和社会的支配和控制。当然,公共权力并不是抽象的理念(如黑格尔所言),它的来源由多种要素所构成,如暴力、土地、资本、职业、身份、地位、关系、知识、信息等。传统治理模式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公共权力资源配置的单极化和公共权力运用的单向性。其深刻根源在于公共权力主要依靠暴力或对稀缺性的权力资源(如土地、资本等)的垄断性占有所获取,而不是公共选择的结果。在这种治理模式下,社会成员被静态地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二者之间的角色不能互换。统治者自上而下单向性运用权力,而无须被统治者的同意和参与。由此会产生以下后果:其一,单极权力造成经济和社会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统治者可利用公共权力获取更多的财富,由此造成社会差别和社会矛盾;单向性权力运用的随意性会引起差别的进一步扩大,使社会矛盾激化为社会冲突;单极权力配置和单向权力运作的治理模式使被统治者无法在既有的体制下维护和扩展其利益,只得运用反叛和暴力的方式实现权力的更迭。使传统治理模式受到严重冲击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和公民社会的建立。在传统治理模式下,国家作为特殊的公共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国家支配或覆盖着社会。但在欧洲中世纪,土地封建制使整个社会陷于分散、分裂状态,并在封建制的夹缝中生长出以商业资本为力量的城市市民社会。城市市民运用金钱向并无多少实际公共权力的国王购买自治权,进行自我管理,从而成为不受国家支配的自主力量。随着市民社会(在西欧,也可直接称为资产阶级社会,参见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力量的强大,市民阶级要求建立自己的国家,以保护和扩展其利益。为了获取统治权,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启蒙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契约政府、权力制衡等,从而建立起公民社会的理念,即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同意,国家产生于社会而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并由此建立起基本的制度框架。但是,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资本是公共权力的主要来源(如法国大革命中产生的人权宣言以财产占有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分为享受政治权利的积极公民或政治权利受到限制的消极公民)且为少数人占有,使权力的配置仍然呈单极化状态,权力的使用也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特点,即韦伯所说的官僚制。只是到20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传统治理模式才得以真正开始转型。其原因主要是权力来源的多样性和公民社会日益发育成熟。首先是普选制的出现,使政府权力的产生至少在形式上不再只受资本力量的支配。马克思认为,民主的发展程度,社会对国家的制约程度,乃至公民社会的成熟,都可以从社会参加选举的广度和深度中得到反映。他说:选举是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直接的、不是单纯想像的而是实际存在的关系。因此而显而易见:选举构成了真正市民社会的最重要的政治利益。由于有了无限制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市民社会第一次真正上升到脱离自我的抽象,上升到作为自己真正的、普遍的、本质的存在的政治存在。所以。恩格期曾经高度评价了19世纪末出现的哪怕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不受财富和地位限制的普选制。其次是由于过度竞争造成经济大危机和社会严重不均衡造成的社会冲突,使西方国家采取改良措施,限制垄断,强调均衡,支持参与,有着不同利益、具有自治性和自主性的利益团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愈益重要。政府决策实际成为各种利益团体竞争平衡的结果。具有自治性的利益团体对内部事务有自主权,不仅不受国家的直接控制,反而会影响公共权力的运作。再次是为了充分反映民意,独立的大众传播日益发达,成为社会参与国家、社会制约国家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强化公民社会的力量,如由于新闻媒介的介入致使美国总统被弹劾下台。由此所造成的结果是公共权力资源配置日益分化,不仅是政府、议会,各种社会自治性组织也成为公共事务的决定者,公共权力的运用不仅是自上而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双向运用。在西方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治理得到国际社会广泛重视,还是90年代,且有其特殊的背景。就西方社会而言,20世纪30年代以来,政府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随后,政府力量强化基础上的福利国家模式又遭遇危机,使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拾传统,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成为决策者和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人们很快又发现,由于社会事务的日益复杂和社会需要的日益多样化,在社会发展中经常发生政府和市场双双失灵问题。在许多领域,非政府组织(相对于政府)或者非营利组织(相对于市场)(如公民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等,通常又称为第三部门)可以比政府或者市场的作用更有成效,且通过这些组织还可以改善政府的管理,弥补市场的缺陷。为此,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赋予治理一词以全新的含义,认为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或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它之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当然,即使在西方社会,关于治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异,但是有一点可以说是共同的,即强调权力的分化和双向运行。首先是将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由政府扩展到社会。治理指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治理比政府管理更为宽泛,在许多领域,可以没有政府统治,但不能没有治理。而这种治理是建立统一秩序必不可少的。其次,与传统自上而下单向权力运行的统治不同,现代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权力双向运行的过程。公共事务管理的成效愈来愈依靠政府与公民团体之间相互影响和良性互动。国际社会从而提出了良好的治理(goodgovernance)或译为善治的概念。所谓善治,就是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正如俞可平先生所指出的,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其目的是通过改善政府管理和倡导社会参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1997年联合国工作年度会议报告中指出,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繁荣与和平等目标,善治是一块不可缺少的基石。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不过一般地说,并且考虑到文化上的差异,善治的含义包括法治、有效的国家机构、公共事务管理的透明性和负责制、尊重人权,以及全体公民切实参与本国政治过程和参与作出影响他们生活的决定。所以,治理的当下含义更强调通过通过民主参与促使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二尽管治理是在西方社会语境下发展并被赋予不同含义,但作为一个政治学的分析概念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也有其独到价值,只是我们必须将这一词汇放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事实上,治理作为政治词汇,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作为政治词汇的治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含义:第一,指统治。这是治理最原始和基本的意思,反映统治者对社会的统治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滕文公: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第二,指秩序、安定。统治者通过其治理活动所达到的政治稳定、社会平安的目标,与乱相对应。诗经:烹鲜烦则碎,治民烦则乱。墨子兼爱上: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礼记大学: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三,整顿、惩处。指统治者为达到一定目标对政治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过程,如治罪、治水、治沙等。第三层含义在当下日常政治社会生活中时常可见,如治理整顿、专项治理、综合治理等。但是,与西方社会所不同的是,统治在中国的政治语汇中使用得更为频繁。其深刻根源是自秦以后,中国就有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大的专制国家机器。公共权力配置的单极化和权力运用的单向性特别突出。公共权力资源完全为国家所垄断。国家与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界限凝固化和静态化,不得僭越。即孟子所说的治人者与治于人者,治人者食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无须治于人者的同意,公共权力自上而下的单向性使用而不受社会制约。因此,在传统中国,政治为极少数人所垄断,治理主要反映一种关系,而不是公共决策过程。尽管国家正式权力只达到县(即所谓王权止于县政),县以下实行乡村自治,但这种有限的乡村治权是便于国家统治由国家所让渡,自治权不得脱离国家政权。特别是乡村自治是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下,乡村自治被结构化于国家中。尽管社会中存在诸如宗教信仰团体等民间组织,国家可以利用强大的统治力将其整合在统治秩序之中。因此,在传统中国,国家控制社会并覆盖着社会,社会的自主空间极其狭小。其结果是被统治的意见无法在体制内得以有效表达,其利益也得不到体制性保护。当社会不均衡积累到严重冲突时,被统治者只得寻求暴力方式推动权力的更迭或者强制剥夺的松动。这即是中国传统中所说的一治一乱的历史周期格局。而在权力更迭过程中,分散的农民一般均利用宗教信仰团体等民间组织作为动员和组织性工具。所以,有人将西方的civilsociety译为民间社会(而不是市民社会或者公民社会)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有实际意义的,它注意到在中国历史上官府与民间的界限和对立性。至19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开始发生结构变化。随着近代工商业发展,出现了新式的商人团体。这些新兴商人团体与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体在本质上具有排异性。为了维护其利益,他们利用国家政权整合力衰退之机,获得一定限度的自治权,出现了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萌芽。迫于压力,晚清政府试图在治理方式而不是统治结构上作一些改良,如颁布地方自治章程,推行县以下的地方自治。这表明,晚清时期的治权开始出现分散化趋势。而辛亥革命则强调统治权的结构性改造,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在民的国家,人民享有决定国家权力的公民权利,公民社会的理念和体制基础得以确立。但是,晚清以来的权力分化主要是机械性的分散化,所带来的是地方分裂,以暴力为支撑的地方实力派争夺着国家的控制权,人民仍然被排斥在政治以外,而空有公民之名。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整合,只得进行新的民主革命和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将主权在民的统治理念变为现实提供了民族国家和基本制度基础,中国传统治理模式的统治主体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革命后的制度安排具有多元合作的特点,如包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可以自愿加入退出的互助组、合作社、政治协商会议等。但是,治理体制很快在新的基础上出现了权力配置更加集中和权力自上而下单向运行的特点,国有制和政社合一体制使整个社会被国家结构化,国家和社会一体化。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严重的官僚主义问题等。为此,中国自1978年开始了体制改革。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权力结构的调整,由此为治理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基础。中国的改革从经济开始,经济改革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则是以下放权力为特征的。如邓小平所说,调动积极性,权力下放是主要内容。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改革将作为公共权力重要来源的土地经营权下放给农民。政社合一的体制为政经分开的体制所替代。经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又推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政企合一的体制向政企分开的体制转变,企业开始成为独立经营的法人团体。伴随经济改革的是政治改革,而政治改革的目标是推动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逐步落实人民的民主权利并以法制的方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经济和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后果便是社会自治组织的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