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波普尔政治哲学溯源摘要波普尔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提出了以证伪原则、试错法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证伪主义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政治哲学领域,批评了乌托邦主义和完美主义的虚妄和危害,指出人们无法预测社会的长期发展规律,而应立足于逐步的社会改良工程,从而提出了以渐进社会工程为特点的社会改良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开放社会;渐进社会工程绪论卡尔波普尔(KARLRPOPPER,19021994)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8年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提出的以批判理性主义或伪证主义为核心的见解令其在科学哲学、逻辑学、认识论等方面独树一帜。在政治哲学方面,他最为著名的关于“开放社会”的论述,亦使其在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以波普尔的方法论为起点,简要论述他的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对历史决定论、乌托邦主义的批判,以及他提出的开放社会理论。一、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社会哲学方法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实际上由两个独立的论题组成第一个是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第二个是科学应该如何实践,即方法论的问题。首先,关于如何划分科学与非科学,波普尔提出,一个理论要成为科学的,它至少必须潜在地可由经验观察加以证伪,这就是说,至少必须存在与该理论相冲突的基本经验陈述。当然,划分标准不要求任何人实际上已经尝试证伪该理论,而仅仅要求在逻辑上可能这样做。其次,波普尔的方法论要求科学理论的实际的可证伪性,而不限于逻辑上的可证伪性。简言之,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要求科学知识的探索以如下方式进行科学家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要求科学解释的某种东西)开始,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测,这个猜测可能是问题的解决办法。然后,通过把它的结果和相关的经验资料相比较,使该猜测经受严格的检验。证伪主义程序的最后一步取决于理论在检验阶段如何表现,如果理论的含义与证据不一致,那么,猜测就被证伪,并且它应该被新的猜测所取代。如果该理论不被证据证伪,那么,它就被看做得到证认,因而它暂时被接受。上述接受之所以永远是暂时的,决定于波普尔提出的一种独创性的认识论可错论。在波普尔看来,人的认识和知识是可错的,即人们关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往往是错误的,任何人都无权宣称自己的知识是绝对真理。这种基于可错论的方法论就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