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渐进式改革的张力.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渐进式改革的张力.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渐进式改革的张力.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渐进式改革的张力.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渐进式改革的张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渐进式改革的张力内容提要中国改革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走了一条渐进式改革之路。这条道路具有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先易后难、先做后说的四个特点,渐进式改革既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又使无自生能力的企业在体制转型过程中继续得到保护不致崩溃。但这种改革也有不可忽视的阻力和潜在风险。因而中国改革的前景取决于改革动力和阻力之间的拉力,改革之路迂回曲折,但前景依旧灿烂辉煌。关键词中国渐进发展潜在风险改革前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有先有后”的渐进式改革助推中国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改革为什么成功?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原世界银行资深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条:“1、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中国的经验表明,一个合适的循序渐进的转型过程能够保持前一个发展阶段所创造和积累的社会资本和集体资本,并且能够将这些社会资本和集体资本转移到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和生产能力的一些领域。2、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在任何一项改革进程的初始阶段,不管采取何种方法,人们都不可能预见到未来各个阶段中将会显现出来的所有问题。因此,改革一定是一个边探索边改革的适时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按照既定蓝图进行临摹的过程。”无独有偶,2008年2月4日新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也认为:中国最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就是“务实主义”,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国通过一种渐进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现代的市场经济。转型经济体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怎样过渡到目标,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重要的经验。由此可见,无论其政治立场如何,人们大都认同中国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因为,市场化导向的中国改革,不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的“改造”,不是否定、抛弃社会主义的“改向”,而是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创造性破坏”通过发展非国有经济,大力培育和发展起一块“新体制经济”,推行“渐进式增量改革”,然后,再以“改革的增量”激活“存量”,从而实现整个体制的转轨。那么,“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学术界大多语焉不详。我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四个“有先有后”的特征:1、先农村后城市新时期中国改革进程实际上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781985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归功于农民的创造精神。1979年后迅速推广也得益于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的制定和贯彻实施。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又得到了提高粮价等政策的好处,农村经济形势空前好转。这是农民受益最多的时期。(2)农村工业化发展时期(19861992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厂进城、务工经商,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1984年乡镇企业产值1709.9亿元,1991年11621.7亿元。(3)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时期(19932003年)。前两阶段的改革成本较低且有明显的收益,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的非农化又主要是就地进行,剩余劳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吸纳。1991年后,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1996年后,农民收入增幅下降。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农村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快。19911995年,中国的市镇总人口从3.1亿增加到3.5亿,农业劳动力从3.5亿下降到3.3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2年的39.1。(4)农村综合改革时期(2004至今)。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1号文件,2005年28个省、市、区不再征收农业税,同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废止征收农业税的法令。目前我们处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农村改革成功后再进行城市改革。“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启示和推动下起步的”,1979年后以“简政放权”和“减税让利”为基本思路,“以形成产品市场和搞活企业为战略方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中国改革的进程和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改革从农村开始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2、先试点后推广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改革是有风险的,邓小平认为,“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因此,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价格改革首先从基本消费品以外的消费品开始突破,然后逐步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3、先易后难中国经济改革首先采取体制外突破,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因为非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其存在和发展都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存在政企不分、大锅饭的问题。以此人手进行改革成本小、收益大。“放权让利”是中国改革前期的鲜明特点,19781993年,中国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中央向地方、企业、个人“放权让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干得好的农户获得更高收入;在城市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让干得好的企业和个人获得更高收入。这种实行“松绑放权”和“给好处”的做法,使微观主体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企业、地方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实行“双轨制”,也就是在保持计划价格的同时,允许一部分市场价格的存在;允许集体、私营、合资企业进入原先受抑制的轻工业部门等,“双轨制”对中国改革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加大,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801995年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的比重从76下降到34,集体工业的比重从23.5上升到36.6,城乡个体工业的比重从0.02上升到16.5。1997年党的十五大后,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逐步由体制外的“增量改革”转入“存量改革”。2003年,我国市场化指数接近74,非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接近70,价格完全由市场确定的产品比重达90,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济改革完成了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置换和替代,现已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4、先做后说“摸着石头过河”,可能深一脚浅一脚,有时甚至会摔一跤,自然存在不少错误。改革可能存在最优路径。路径选择错误,沿着错误的路径走得越远,回到最优路径的难度越大。在试和闯的过程中,哪是“异端”哪是正途?哪条路径最优?在改革的各种主张中哪套方案最佳?哪个方案可行?判断优劣的标准是什么?首先,“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要勇于开拓创新。一条思路、一个观点、一种政策,是否正确,要靠实践来检验。邓小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其次,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差异,观念转变有先后,改革积极性有高低,我们的做法是“允许看”,不搞强迫,不搞运动。农村改革开始的时候,有些地区根本不予理睬,有的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中国改革的经验是“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最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过程中改革难免犯错误,试验难免失败。对此,邓小平强调两方面:一是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的试,大胆的闯。”二是要总结经验。“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紧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正是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边走边看,边实践边总结,邓小平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发展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渐进式改革的阻力和潜在风险可能断送中国的前程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显著特点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和部类的流转而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又使无自生能力的企业在体制转型过程中继续得到保护不致崩溃。但是,渐进式改革也存在一些阻力和缺陷,甚至有学者警示:久拖不决也可能窒息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可能滑向发展的“中国陷阱”。1、改革理论准备不充分易导致实践上的盲目改革不可设计也不需设计的想法是幼稚的、错误的。改革需要理论指导,但到底如何改革,改什么?怎么改?30年来各种争论从未停止。大的争论主要有三次:第一次争论在19821984年,围绕着要不要改革、能不能改革的问题展开,集中体现在对商品经济的认识上。针对改革所催生的包产到户、商品经济、深圳特区等,一些人思想上怀疑、动摇、否定。诸如“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水田旱田责任田其实不甜”。当时,以薛暮桥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以建立商品经济为改革取向,而坚守极左立场的人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搞商品经济则是复辟资本主义。1984年10月“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写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这次争论才划上句号。第二次争论在90年代初前后。1989年苏东剧变后,一些人对改革产生怀疑,发表了一系列评论表明对改革的态度。例如,改革必须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不能不问姓“社”姓“资”问题;发展生产力必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起来;对改革的后果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夸大改革的作用;市场化把改革引向了资本主义道路等。1991年2月15日至4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署名“皇甫平”的四篇文章,认为改革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改革必须以发展市场经济作为导向;计划和市场只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把改革推向深入需要有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文章发表后,北京理论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争论才尘埃落定。第三次是近年来对改革的种种批评。2004年的“郎顾之争”实际上并未随着2005年的顾雏军锒铛入狱而结束,“郎咸平的刺激性言论拨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引起他们对10年来国企改革、腐败和贫富分化等严重社会问题的强烈共鸣”。近年来对改革的议论甚嚣尘上,表明对改革的争论仍未成为过去式,尽管争论的主题参与者各执一词。如林毅夫觉得,“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穷人大多数在农村,于是城乡差距扩大;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张维迎认为,“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尊重既得利益,只有做大蛋糕,才谈得上补偿。”孙立平则断言:“改革的过程已经基本被一些利益集团所左右和扭曲。”皇甫平坚信“改革不可动摇”,但改革的根本点在于解决“体制转轨中行政权力参与市场化分配所产生的不公平问题”。知名学者莫衷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改革共识”的消解,又表明我们的理论研究滞后,不能很好地指导改革。实际上,我们误解了邓小平的“不争论”,邓小平讲的“不争论”,实际上指的是尊重实践,不能纸上谈兵,并不是说不去思考理论问题。改革“边设计边施工”,短期内可能干得轰轰烈烈,但是由于改革没有整体设计,各项改革措施之间不相衔接和协调,难免产生摩擦和漏洞,增大改革阻力。改革不仅涉及人们的利益调整,而且触及人们的理念。改革理论准备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能思想不清醒、政治不坚定,容易导致实践中的盲目性。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改革没有出路,乱改革则是死路。改革不能改改停停,要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进。中国改革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正如郑永年所说的“知道河的彼岸是什么,那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有一张路线图的”,“改革大体可分为经济、社会和政治三方面,但在各个阶段,改革的重点可以是不同的”。实际上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明确的,改革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实施的。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的改革做好必要的思想、心理和舆论准备,而实行私有化、自由化的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休克疗法”被我们所屏弃,主张改革为“改向”的思想障碍被我们清除。改革过程中的争论是正常的,真理越辩越明,通过争论凝聚共识,使人们对改革有更全面的认识,政策调整更加科学,从而避免、减少改革中的失误,使我们坚定地沿着改革的理想目标迈进。2、既得利益集团的坐大容易使改革误入歧途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不同利益集团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在19781984年的改革早期阶段,政府对农民为主的自发改革实行“默认”态度,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各种利益主体采取观望立场,改革处于“市场诱致推动”阶段,可能带来的利益调整还没有完全显现,因而改革的早期获益者主要有两类人:一是被中国传统就业体制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