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舆论引导不仅仅是个政治问题摘要政治民主化加强舆论引导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前提;经济全球化加强舆论引导保障国家信息主导权刻不容缓;文化多元化引导主流价值观是保存、延续并发展民族意识完整性的必要条件;信息网络化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避免不良信息冲击人们正常生活的安全保障。关键词舆论;形态;影响舆论向来不仅仅是表达和展示观点的问题,一方面它是社会的表现,是政府察觉公众意见、态度和行为取向的重要手段另外一方面,错误的舆论也会导致和谐的社会出现不和谐的音调,对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作为政府。一方面要关注公众的舆论,千方百计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权利的实现;另一方面则要对一些不合理的舆论甚至是流言、谣言等进行纠正并加以引导,以保证社会正常有序地运行,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今时代,社会出现巨大变化,舆论的形式、形态以及影响面等都出现较大的变化,因此加强对我国舆论的引导便显得尤为迫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政治民主化加强舆论引导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前提至200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整整30年,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们的表达意识空前增强。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分别提出了“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07年1月,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实施为人民的知情权提供了制度保障。2007年8月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该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机构应“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并对“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进行相应惩罚。从而从法律上保证了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的舆论政策已经从“喉舌论”、“导向论”转至“引导论”,其实质含义是将“舆论引导与表达民意平起平坐”。显而易见,国家对国内媒体和舆论的管理已从全方位管理到给予导向,再到现如今的“引导”。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通过、公布并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