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苏洵政治思想述论.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苏洵政治思想述论.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苏洵政治思想述论.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苏洵政治思想述论.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苏洵政治思想述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苏洵政治思想述论摘要苏洵虽然作为一位文学家而被世人所知,但他在政治思想方面亦颇有建树。他在礼论上,吸取百家,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思想别具一格,更现实、更实用;在兵论上,重视军事,并研究用兵之道,不盲从于社会上的“重文轻武”之风;在用人论上,针对时弊,提高相权,广用胥吏,这些都是他的政治思想中较有价值的部分。关键词北宋;苏洵;政治思想一苏洵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章为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并因文而扬名后世。然苏洵对自己的治国才能亦十分自信,他自言“洵著书无他长,及言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所献权书,虽古人已往成败之迹,苟深晓其意,施之于今,无所不可”。于此可知他心中抱负。清人储欣亦云:“古来文人,深识治体,于国家数百年后安危存亡之几,烛照数算,大声疾呼而极言之,秦汉以来,洛阳贾傅(谊)而外,独老苏(苏洵)大苏(苏轼)两先生耳”,并且将苏洵誉为“宰相才也”,对他的治国主张、政治见解给予极高的评价。可见苏洵的政治思想是有着一定历史地位的。本文拟对他的政治思想作一探讨,以期看出他政治思想的特点。二苏洵的政治思想,有着许多的内容,有的是他根据历史与现实所作出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前人思想的理解,因之形成的政治思想;有的则是根据北宋王朝当时所面临的各种政治危机,所提出的解决之道。礼论在古代中国,礼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它对一国的治乱兴衰起着关键的作用,“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在各种具体的治国措施上,它都有着指导性原则,“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庄公二十三年)。所以历代思想家,在阐述他们的政治思想之时,都将礼论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礼论,以及对礼有关的一些问题的论述,都可以看作是他们政治思想的总纲。苏洵亦不例外。他说:“一圣人之力其所以能夺其乐而易之以其所苦,而天下之民亦遂肯弃逸而即劳,欣然戴之以为君师,而遵蹈其法制者,礼则使然也。”即在他看来,礼是确立一切社会秩序,维持一切社会秩序的关键,由此,礼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他因此更深一步地去探讨礼的各种意义与作用,不过这一切,都是以他对人性的认识为起点的。苏洵认为,人性天生具有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倾向:生民之初,无贵贱,无尊卑,无长幼,不耕而不饥,不蚕而不寒,故其民逸。民之苦劳而乐选也,若水之走下。利之所在,天下趋之。是故千金之子,欲有所为,则百家之市,无宁居者。正因为人们都有着这样的习性与特点,所以在人群之间并不是和谐与安康,因此,统治者想无所依靠来驾驭民众,是十分困难的了。不但如此,整个社会的风俗也在变化,并且繁文缛节日盛,社会的风俗就日渐浇漓。苏洵通过对历史的考查后指出,尧舜禹禅让,并未举行一系列的典礼与仪式,也并未急于向天下人发布诰令,解释自己获得权力的合法性,“其意以为生下之民以我当在此位也,则亦不俟手援天下以神之,誉之以固之出”。但是到了商汤灭夏桀之时,世风日薄,汤一面“嚣嚣然致其(夏桀)罪以告人”来显示自己的正义性,一面又显出一副爱民的模样,以此博得民心。后来武王伐纣更是鼓吹自己的祖先如何有德行,“如日吾家当为天子久矣,如此乎民之欲我速入商也”。从商汤到武王,越来越需要通过粉饰自己的行为,来让世人认同他们的统治,社会风俗因之日渐浇漓。并且如此世风,并不能靠“由文返质”的办法使之改善,人类日趋文明,再返质朴过着简陋的生活,一是无人愿意,二是势不可能,只有“由风俗之变而用其权”,即靠一定的规范与手段来驾驭民众、利用风俗、掌握社会规律。如此就“天下可以复治”了,这时礼的社会作用才体现出来。礼就是统治者通过掌握社会规律控制社会风俗进而使民众服从尊卑贵贱的身份与等级,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但是既然人性都具有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倾向,就必然不会轻而易举地服从统治者的统治了。苏洵对于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所以他说,统治者制礼以维护社会的等级与秩序,但“徒欲使之(指民众),轻去其旧(指民众天生而具有的人性),而乐就吾法,不能也,故无故而使之事君,无故而使之事父,无故而使之事兄;彼其初,非如今人知君父兄之不事则不可”。正因为如此,所以统治者在制礼的同时,还应该让礼在功能上、特点上更具有实效性。对此,他提出了用诗乐易来增进礼的实效性,使礼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这里,他将诗乐易作为礼的辅助工具来看待,这可以说是苏洵礼论的一大特点。作为古代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地位是平行的,并且各自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正像庄子天下篇所说的:“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明分。”但苏洵却将礼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其他的经典则是使礼能够更好地实施的工具。他认为易的作用是增加礼的神秘性,使得礼的各种功能不易让民众知道,于是统治者便可处于“不可窥”的状态。民众只能知道服从,但是却不知道统治者何以使其服从,正像他所说的:“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童而习之,白首而不得其源,故天下视圣人如神之幽,如天之高,尊其人而教亦随而尊。”苏洵漠视易中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功能,而独看重易的幽隐性和神秘性,并将其用之于统治。对于乐的作用,苏洵看重的是它感人至深、风化人心的作用,进而让民众信服统治者的统治,安定于一定的统治秩序之下。礼记乐记中说:“凡音者,心于人生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于礼者也。”乐具有感化人的政治意义,所以苏洵说:“礼之所以不及,而乐及焉。正声入乎耳,而有皆有事君、事父、事兄之心。”这样就能让礼的社会功能更好地实施,于是民众就易于服从统治秩序。社会就日趋于安定了。但是,乐的人文意义与文化功能,即乐代表人类感情的一种渲放,使人的情感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并且乐有“和”与“节”的作用,让人在表达情感之时不至于肆情而忘义,乐能让人达到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从而使社会安定、和睦。这些也同样被苏洵所忽视。对于诗,苏洵认为是可让民众在适当的条件下渲泄一下自己的不满,因为在苏洵看来,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喜欢享乐的,但是礼是制止人过分享乐,不让人安逸无所事事,这样礼与人性就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延续下去,就会“好色之心驱诸其中,是非不平之气攻诸生者,炎炎而生,不顾利害,趋死而后已”。而诗,正如孔子所说的:“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具有着感发的作用。所以提倡诗,一方面可以“许我也以好色,而尤不许我之怨吾君父兄也”。在适当的条件下让渲泄情感,减少因礼而带来的统治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又可以“不使人之情至于不胜也”,不让这种渲泄超过统治者所允许的界线,从而危害统治秩序,所以,诗对礼的实施也至关重要。此外,苏洵也强调了春秋正名分的作用,不过在这一点上,他并无多少创见。总的说来,苏洵将易乐诗赋予辅助礼实施的意义,能够补正礼的各种功能上的缺失。“礼之权穷于易达,而有易焉,穷于后世不信,而有乐焉。穷于强人,而有诗焉。”以此来促进礼的实施。苏洵的礼论,看重的是礼在政治上、在安定社会秩序上的意义。作为礼辅助工具,易的哲学意义可以忽视,乐的观赏意义可以忽视,诗的抒情意义出可以忽视,而他们的政治意义却被苏洵大量地挖掘出来了。这固然是减少了古代六艺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传统的框架内,六艺可以发挥最大的政治作用,稳定统治秩序,避免社会上的种种冲突。因此,六艺的现实意义更大于文化意义。在苏洵的礼论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是他广泛吸收了先秦各学派的政治主张,并将其融会贯通,使之合理地置人他自己的礼论框架内。作为他礼论的前提,苏洵的人性论颇似荀子。荀子论人性,指出“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所同也”。所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样,顺着人类本性发展下去,社会必将大乱不止,因此,才需要礼来维持社会秩序,抑制人的过分欲望,让人能够合理地获得一些所求之物,但又不会毫无节制地摄取。并且,正因为礼是为了节制人的欲望而产生的,所以它与人性并不一致,是一种社会规范强加于人之上的。苏洵继承了荀子的这些观点。其次,苏洵关于社会风俗变化的看法,颇似道家,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道德说教与智谋、文明日繁一日之时,社会就在日渐堕落,就像苏洵所指出的汤放桀、周灭商这两个时期胜利一方的所作所为一样。社会的浇漓是一个不可制止的过程,庄子通过对上古传说时代的描述就表达了这一点。在“至德之世”,社会质朴、民风淳厚、毫无诈伪。但是到了三代以下,世风日渐浇漓,社会质朴的风气被扰乱,“惴恧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道家面对这种社会现实,提出要返朴归真,抛弃一切的文明,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无疑是不现实的。所以苏洵认为,应“因风俗之变而用其权”,运用各种手段控制风俗,驾驭民众,用积极的作为去遏制道德的败坏。再次,在苏洵眼中,易是作为辅助礼的作用得以有效实施的工具而存在的,它可以“神天下之耳目”,增加礼的神秘性,让一般民众“不可窥”,从而使礼“神化”、“玄化”,因之便能够处于让人遵从的地位。这里的礼,并不只是指一些礼节与仪式,它还包括了各种手段与方法。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对于统治手段与方法是十分强调的,韩非就认为君主要增加自己的神秘性,让臣民不知君主的心思,不见君主的作为,如此便猜测不出君主的喜怒哀乐,这样君主就便于统治了。所以他说:“寂乎其无位而处,廖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手下。”“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罔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苏洵将这种用于增加君主神秘性的手段施之于礼之上,虽然礼与君主本身并不是一物,不过礼作为维护君主统治的重要工具,君主作为操纵礼、运用礼的人,不论是增加哪一个的神秘性,其欲达到的效果都是一样的。综上可见,苏洵的礼论,不但有他自己的创见,还广泛吸收消化了先素诸子的政治思想,以此让自己的礼论更具有深刻性与实效性。史称苏洵“通六经、百家之说”,正因为如此,他能够将“百家之说”运用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使得他的礼论在历代礼论中别具一格,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兵论兵论,以及关于与兵相关的对于战争的见解与看法,也是苏洵政治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因为,“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过程中另一种手段实现”。一个政权的存亡,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个政权的军事力量情况。苏洵十分重视兵的作用,他说: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使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也。则武王何用乎太公?而牧野之战,“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又何用也?苏洵的这一段话,是有着针对性的。北宋赵匡胤皇袍加身当上皇帝,一面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一面又鉴于五代十国兵事不止、将帅跋扈、武人兵权在握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于是就削弱地方的兵力,使军权集中,将精锐之师悉集京师,而守卫地方的厢兵战斗力却大为下降。又将地方官的军事指挥尽为没收,这样就使得地方的军事防御力骤减,兵事随之也多为荒废,正像朱熹所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今日州郡权轻,却不能生事,又却无以制盗贼。”不但如此,北宋统治者还在社会上造成一种“重文轻武”的风气,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增加科举录取的人数,使天下之人倾心于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官位,并且通过政府组织编撰太平广记太平御览这样的大部头类书,从朝廷上制造一种大兴文事的气氛。与此相对立的是,北宋实行募兵制,所募之兵多是“失职犷悍之徒”,即无业游民和犯法行暴之人,还在他们脸上刺字,以示区别,这更让社会上形成一种厌恶兵事、轻视兵事的风气。所以北宋王朝就形成了一种“积弱”的状态,在与北方辽、西北夏这些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下风,得靠每年大量的“岁币”与贡品去维持边境的和平。这种现状为许多有识之士所不满,苏洵即是其中的代表。他对于北宋“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针对性地提出了“言兵”的重要性。“言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特别是辽朝。他提醒北宋的统治者,“古者夷狄忧在外,今者夷忧在内”,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北宋的压力,是北宋政权的心腹之患,辽朝屡侵边境的目的不是像西汉时的匈奴那样,只是掠夺边境的物资与民众,一被中原王朝的军队攻击,便迅速撤退。如是而已。现在的辽朝,目的是让北宋日趋贫困,国力日趋下降,长此以往,辽朝就有机会全面入侵,夺取北宋王朝的政权。所以苏洵认为北宋的一味苟安,纳币言和,只能让自己处于慢性自杀的状态。在具体分析了辽朝对待北宋的方法与目的之后,他指出,要想摆脱“积弱”的现状,并且扫除辽对于北宋的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之交战,且辽的计略“出于声与形而不能动,则技止此也”。所以北宋“与之战,破之易耳”。正因为如此,他详细而具体论述了各种用兵之道。在当时,北宋领兵的将领与大臣御兵乏术,并且不敢用法令约束士兵,“今之所患,大臣好名而惧谤。好名则多绎私恩,惧谤则执法不坚。是以天下之兵豪纵至此,而莫之或制也”。故苏洵言用兵之道,就颇重视如何能够驾驭士兵,使之为己所用。首先,他认为“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所谓治心,就是控制士兵的心理,作为一个军事指挥者,如果不能控制士兵心理,那么,军队内部军心涣散,临战交战就极易被击溃。如何“治心”呢?先是要使士兵“上义”,即拥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北宋募兵制的后果之一,就是所招募的士兵大多都是“失职犷悍之徒,”这些人本无多少道德准则,再加上北宋制规定一旦招募为兵,就成为了职业兵,就可以仰食于国家赋税,不耕而食,这进一步助长了军队的骄堕之气。如此的军队,非但难以求其杀敌报国,反而成为了社会的一大负担。故“治心”就显得犹为重要,“治心”所达到的效果,是要士兵达到“愚”的状态,苏洵说: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令,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愚”,并不是“愚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