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肠病救治2ppt课件_第1页
急性缺血性肠病救治2ppt课件_第2页
急性缺血性肠病救治2ppt课件_第3页
急性缺血性肠病救治2ppt课件_第4页
急性缺血性肠病救治2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急性缺血性肠病救治,大学附属医院,3,3,概述,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肠系膜动脉血供或静脉的血流障碍引起的血管性疾病; 常为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足或回流受阻所致的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我们今天主要介绍急性肠系膜缺血(AMI),4,4,流行病学,发生率低,约占住院病人的0.1,但其病死率却可高达5993;多发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90%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 腹痛最多见,临床表现与其他急腹症易混淆,程度与肠道缺血严重性不一致,早期所表现的很重的临床症状和较轻甚至没有特殊临床体征之间形成的症征不符是导致 误诊以及高死亡率主要原因。 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是其另一个特征性表现,但出血量差别很大。,5,不能解释的腹胀是 AMI早期多见症状,往往是AMI发病的预兆。 AMI多累及小肠,大肠缺血多可自发性消除,很少留后余症。同时,动脉所至的AMI要比静脉性AMI多见。,6,6,类型,7,小肠、结肠血供来自: 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髂内动脉分支,肠系膜上动脉供血: 全部小肠、升结肠、近端横结肠,肠系膜下动脉供血: 左半结肠,肠系膜下动脉和髂内动脉分支共同供血: 乙状结肠,直肠,8,肠系膜上动脉在第一腰椎水平处, 向左分出1218条空肠、回肠动脉分支; 其分支彼此吻合成血管弓。 近侧1/4小肠段只有一级血管弓 中2/4小肠段有二、三级血管弓 远侧1/4小肠段有四级血管弓 最后一级动脉弓最靠近肠道,并与肠道平行,称边缘动脉(marginal artery)。,9,10,肠系膜上动脉向右分出三支,分别为: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11,12,肠系膜上动脉未端右侧-回结肠动脉: 回结肠动脉是右半结肠供血的主要动脉;它分成5支血管: 盲肠动脉前支、后支, 阑尾支,回肠支和升结肠支 分别供应盲肠、阑尾、回肠及升结肠下1/3的血供;升结肠支与中结肠动脉降支吻合。,13,肠系膜上动脉-中结肠动脉: 向上经横结肠系膜到结肠肝曲附近分为左、右支供血于横结肠。 右支与右结肠动脉升支吻合 左支与肠系膜下动脉分支一左结肠动脉支吻合 有20的人缺失此支。,14,肠系膜上动脉-右结肠动脉: 走行到升结肠内侧缘分为上、下两支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吻合;供血升结肠上23及结肠肝曲。 有218的人缺失此支。,15,肠系膜下动脉:腹主动脉分出,有三支分支 第一分支-左结肠动脉 向上至脾曲处分为升支和降支,升支即左结肠动脉与结肠中动脉的左支吻合,并沿左半结肠形成边缘动脉。 第二分支-乙状结肠动脉 分出16支在乙状结肠系膜内呈扇形分布,各分支之间相互吻合形成动脉弓,但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多无吻合,使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的肠壁血运较差。 第三分支-直肠上动脉(痔动脉) 主要供应乙状结肠中段和直肠,直肠也接受来自骼内动脉的中、下痔动脉的血供。,16,17,18,结肠血供来自: 回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各动脉之间有吻合支相连形成边缘动脉,使肠系膜上动脉、下动脉的各结肠支之间在肠内缘相互吻合,从回盲肠至乙状结肠形成一完整的动脉弓。,19,肠壁血供: 由边缘动脉发出很多小动脉支垂直进入肠壁在浆膜下形成血管网,再发出小动脉支供血于肌层,并在黏膜下形成血管网,向黏膜及黏膜下层供血; 约5075的肠壁供血至黏膜层,所以一旦发生缺血,病变首先累及黏膜层。,20,20,临床表现,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发生率仅占AMI的5-10%,是血栓性静脉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病理基础是局部血管病变,血液的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原因;药物因素有可卡因,地高辛,利尿剂,雌激素,非甾体消炎药的长期服用。 90%表现腹痛胀、但往往可难受,有的缓慢起病,可持续5-14天之久,25%可持续30天之久,早期腹痛往往定位模糊,无明显体征;其他症状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可达35%。 一旦血管完全血栓闭塞。血性腹水发生率可达78;,21,血管造影对此类急症病人不宜常规使用,阳性率仅74左右,血LDH等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只有晚期因动脉缺血发生时才可升高,CT首选,病因诊断率可达80-90%。,22,22,临床表现,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上动脉本身存在病变(粥样斑块)为基础,在一定诱因下(脱水)形成血栓;医源因素有动脉瘤手术,冠脉搭桥,肠手术等; 。发病常不突然,多有餐后腹痛,惧食性体重减轻,排便习惯改变三联征; 此三联征可以不同时出现,从而被误诊。,23,23,临床表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大多在动脉本身已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如冠心病,心率失常,尤其是房颤,动脉硬化、动脉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是AMI最常见的,约占50%,栓塞来自各种心脏病患者占8090,且多数并发房颤;发病多在60岁以上,男女; 起病急骤,出现Bergan三联征; 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首选。,24,24,A:起病急骤,症状与体征不符的剧烈上腹或脐周疼痛 (度冷丁可无效); B:胃肠道异常排空亢进现象 (肠鸣音无进、恶心呕吐占1/3,腹泻占1/4); C:伴发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Bergan三联征,出现Bergan三联征,用一种疾病不能解释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B,25,25,临床表现,非肠系膜血管闭塞性缺血 (也称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易发生于危重的全身性疾病伴循环功能不全和脓毒血症时; 药物中毒,如可卡因过量、地高辛中毒可致严重的长时间的肠道动脉痉挛,甚至引发肠坏死; 临床表现与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相似。唯过程较缓慢,前驱症状可持续数周,早期仅肠系膜血管广泛收缩痉挛,此时积极治疗可有效,一旦血管闭塞时间长,肠缺血持续,组织不可逆损伤,处理很棘手。,26,26,临床表现,缺血性结肠炎改变: 缺血型结肠炎97均有下消化道出血表现,可表现腹痛腹泻便血,坏疽型的因肠壁缺血坏死呈透壁状,还可出现急性腹膜炎表现,需外科手术解决。 非坏疽型的一过性的因仅损伤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便血,一般57天可症状消除,病变恢复需1-3月,可不留后遗症。慢性型则因肠缺血反复发生使肠固有肌层受累,纤维组织形成造成肠狭窄。,27,27,临床表现,肠管本身的改变: 静息状态下胃肠道动脉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10%,而运动或进餐后消化道血流量变化很大,肠粘膜对血供有较大的代谢需求,肠粘膜对缺血、缺O2比肠管其他组织更为敏感; 血供停止仅数分钟,肠粘膜绒毛损害已达顶点,可表现上皮细胞脱落,缺血3060分钟,绒毛几乎全部脱落,并向肠腔内渗出和出血,随即发生缺血性血运性肠梗阻; 不管何种类型缺血性肠病均可表现粪便潜血阳性、血便等消化道出血征象。,28,28,结 局,29,预后,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发病死亡率极高,而且患者预后也差,有报道AMI患者90D,1年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9%,43%和32%。,30,30,诊断,31,31,诊断B超,可发现肠系膜静脉血栓;对血管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肠梗阻时过度积气是重要干扰因素,影响诊断的正确率。,超声检查示小肠壁增厚,与肠缺血表现一致,32,32,诊断肠镜,对慢性缺血性结肠病和非闭塞性血管缺血性肠病波及结肠的,早期可行肠镜检查,可发现缺血病灶部位和程度。,33,33,结肠缺血,可见显著的粘膜下缺血和伪膜形成,34,34,全消化道钡餐显示粘膜皱襞增厚(慢性缺血)钡餐检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孔。 腹平片是基本检查,增厚的肠壁粘膜下水肿可形成指压痕征,诊断钡餐,35,35,诊断CT,比B超有更好的诊断帮助。可观察肠系膜动脉主干及其2级分支的解剖情况,但对3级以下分支不可靠。 典型CT三联征为肠系膜上静脉低密度影和肠系膜上动脉充盈缺损,小肠肠壁增厚和膜腔积液; 发现腹腔腔积液提示肠坏死。,36,36,增强CT显示回肠缺血,肠壁(长箭头)和肠系膜的脂肪条索(短箭头)显著增厚,粘膜水肿明显,而粘膜粘膜下、浆膜浆膜下层灌注较少,即靶眼征。,37,37,CT平扫显著的均质性盲肠壁增厚(箭头),提示透壁性坏死伴感染,见于一例孤立性盲肠梗死者。,38,38,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9,39,诊断血管造影,尽早行选择性A造影,对肠系膜上A闭塞性疾病的诊断是首选。 其不仅可鉴别栓塞、血栓形成及重度肠系膜血管痉挛,还可直接A内使用抗凝,扩血管药起到治疗作用,甚至可保留置管延续以后的治疗。,40,40,DSA显示近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长箭头),并向近端门静脉延伸(箭头),41,41,续前病例,在血栓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及近端门静脉开放通畅,42,42,43,43,诊断腹腔镜,肠系膜上动脉阻塞导致的小肠缺血,44,44,诊断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13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升高; 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也是临床上简便易行的一种方法; 对怀疑缺血性肠病,尤为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者,D二聚体检查特异性可达60.3,灵敏度可达90.6,但也有报道D二聚体升高对本病诊断虽有一定意义,但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不一致。,45,45,治疗手术,手术: 只要出现腹膜炎,腹膜刺激症、或腹穿抽到血性腹水,应当机立断进行剖腹检查,手术治疗。,46,治疗,一、一般治疗 对怀疑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应立即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应密切监测血压、脉搏、每小时尿量。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早起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菌血症。,47,47,治疗扩血管治疗,扩血管治疗: - 扩血管药物选择范围较广,可选择低分子右旋糖苷丹参滴注、前列腺E; - 罂粟碱,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副反应少,可DSA血管介入直接用药,也可静滴和肌注。半衰期仅20分钟左右,临床往往用肌注,3090mg/次,q6hq12h间隔应用,一般可用至1525天。现在主张30 mg肌肉注射后继以每小时30mg的速度持续泵入,每日1-2次,疗程3-7天,病情需要可用至2周。,48,其他治疗,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抗凝治疗:目前意见不一,但较多学者主张AMI一经确诊,即予全身肝素化。肝素使用7-10天后,再改为华法林口服治疗。 抗凝治疗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但能控制血栓蔓延。,49,49,治疗介入治疗,介入治疗: - 包括溶栓、球体扩张、 支架置入等; - 介入治疗对主干、大分支开口处的闭塞性病灶较适宜; - 对血管小分支、远端的闭塞性病灶进行以上介入治疗有一定难度,因为肠壁尤为小肠壁本身就较薄,血管呈弓形走向,易发生穿孔、出血,介入不到位等并发症。,50,四、介入治疗,包括经导管灌注血管扩张剂、溶栓治疗以及机械性清除栓子。 是发病早期最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在血管造影确诊后立即进行治疗,在未发生肠坏死前,应作为治疗肠系膜缺血症的首选方法,但只适用于发病少于6-8h且无腹膜刺激征者。,51,华法林使用注意事项,给药57日后疗效才可稳定; 治疗期间宜严密观察口腔粘膜、鼻腔、皮下出血,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操作,避免过度劳累和易致损伤的活动。 当凝血酶原时间已显著延长至正常2.5倍以上,或发生少量出血倾向时,应即减量或停用。出血严重者可静脉注射维生素K1 2.5-20mg,用量以能控制出血为指标,必要时可给冷冻血浆沉淀物、全血、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在长期应用最低维持量期间,如需急诊手术,可先静注维生素K1 50mg,52,溶栓禁忌症,1.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1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2.颅内肿瘤; 3.近期(2-4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 4.可疑主动脉夹层; 5.入院时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 Hg)或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 6.目前正在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