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近代国家的演进逻辑.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近代国家的演进逻辑.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近代国家的演进逻辑.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近代国家的演进逻辑.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近代国家的演进逻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近代国家的演进逻辑在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近代国家经历了一个由主权国家向法治国家演进的过程。国家的最初范型是绝对国家,它也是第一种主权国家,是以君主主权为标志的国家。绝对国家之后,英国建立起了立宪君主国,这可以视为第二种主权国家,它以议会主权为标志。其后,在理论上,议会主权为人民主权所取代。美国革命建立起了宪政国家,通过三权分立确立起了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但也使人民主权从此仅仅成为一个原则。宪政国家不再是一种主权国家,而是一种法治国家。法治超越了主权范畴,法的最高性取代了主权的最高性。随着法治国家在理论和现实中的大获全胜,法治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框架。同时,法治国家的内在矛盾也使公共生活陷入了某种困境。关键词:人民主权;主权国家;法治国家;社会治理在政治学的国家理论研究中,人们很少对近代以来的国家作出区分,特别是在中国学术界,每当谈到国家的时候,究竟是指什么国家,可能都是不清楚的。我们在阅读中国学者关于国家问题的叙述时,往往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琢磨其真实所指。由于国家的概念是含混的,所以,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上,以及在国家的框架下去对哪些方面的建构作出努力?都是缺乏理论支持和系统规划的。许多政治行动方案,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如果我们对近代国家的历史演进加以历史性考察,就可以发现,近代国家是有着不同类型的,而在不同类型之间,有一个演进的过程。我们所应建立起来的国家,以及我们在国家的意义上所应致力于建构的政治的和公共的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都需要以近代西方国家的这些类型作为参照,或者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治生活,应当与西方所有这些国家类型相区别,而不是在这些类型中选取其中一个作为建构目标。所以,考察西方近代国家生成和演进的历史,是有利于澄清当前各种政治主张的。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一、主权国家的生成过程近代国家最初是以主权国家的形式出现的,早期的所谓“朕即国家”,其实不过是“朕即主权”的同义语。在近代国家生成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争执都发生在神权与主权之间,所以,主权是使近代国家从神权体系的捆缚中挣脱出来的利刃。不仅是主权观念使国家从神权体系中挣脱了出来,而且,在国家出现后,有关国家形式的一系列论争,也都是围绕主权进行的。首先,绝对国家确立起并希望一直保有君主主权。很快,新生的社会力量则希望限制乃至推翻君主主权,以求建立起有利于自己的主权国家。因而,在绝对国家治理体系内部,就产生了议会与国王间的持续斗争。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壮大,这种斗争以革命的形式爆发,并在英国建立起了第一个议会主权的国家。伴随革命的深入,人们对主权观念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发展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然而,随着人民主权观念的出现并在革命实践中被确立为基本政治原则的时候,主权国家的历史也就终结了。在近代历史上,人民主权是通过三权分立的代议民主制度的形式而得以确立的。可是,在这种制度形式下,人民主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是以一种虚构的方式而成为国家的组织原则,却不是一种现实的形态。与此不同,美国革命后也使用了三权分立的代议民主制,但所建立起来的却是宪政国家,或者说是一种法治国家,而不是主权国家。说它是法治国家,其典型特征就是法律而非主权获得了国家治理上的最高性。今天看来,在人类的后工业化进程中,法治国家开始显现出疲态,人们发现它处在某种困境之中。也许,这意味着国家形式的一场新的变革。而对近代国家演进逻辑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场变革。回顾历史,主权观念的提出敲响了神权国家的丧钟,当人们发现世间存在着主权这样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时候,对无上神权的所有崇拜便都灰飞烟灭了。从逻辑上看,从神权的绝对性到主权的绝对性,这是一种顺理成章的过渡,但在现实中,这一过渡却是很复杂的,经历了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同时,即便在绝对国家内部,所谓的“合”也更多的是指它统合了教权,在这种统合的同时,又把教权排除出了治理体系,更重要的是,在其治理体系内部也出现了各种治权的分化。这是由近代社会的总体分化趋势所决定的。首先,市民社会的出现引发了神权治理体系内部的利益分化,教权与俗权在逐利动机的驱动下开始分道扬镳。起初,市民社会的要求渗入神权国家的治理体系中,通过各种渠道对国家治理施加影响,并最终通过议会这样一种制度设置而找到了自己在国家中的一席之地。议会出现之后,议会、王室与教会在神权国家内部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并且,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议会与王室逐渐走到了一起,以一种“联盟”的形式共同对抗神权国家的残躯。在这一过程中,世俗权力联合起来对付教权这一“共同的敌人”,从而就需要一种世俗的理论来为其提供支撑,所以,主权学说得以发明,并通过对君主主权的论证来寻求一种对神权国家的替代形式。经过反复较量之后,神权国家最终土崩瓦解,绝对国家也同时建立了起来。就绝对国家的出现而言,议会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因素。从历史上看,议会的产生正是迅速成长起来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寻求联盟的结果。有了议会,市民社会与国家便可以在很多事情上绕开神权国家,甚至在某些场合直接与神权国家进行正面交锋。议会的发生史可以证明这一点。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求在征收税款的问题上得到各阶级的同意,召开了被后世称为“模范议会”的会议,这可以看做是西欧议会史的开端。世俗权力通过召开会议来就征税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这本身对教权并不构成什么威胁。但是,这种做法却显示了国家可以独立于教权而行事的特征,并逐渐演化成通过会议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世俗事务,从而不断地展示出国家日益增强的实力。通过会议这一形式,国家力量增强了,而教会的影响却受到了相应的削弱,会议成了联合市民社会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载体,并获得了社会的支持,从而逐渐演化成了“议会”这样一个独立于教会之外的、国家与社会讨价还价的机构。在欧洲议会史上,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比如,1302年,战争迫使法王菲利普四世向教士抽取“什一税”,引发了与教皇之间的矛盾,菲利普四世的做法也是召开三级会议去求取支持,从而开启了法国的议会史。既然议会本身就是为增强国家实力而创设的,它自然就需要为国家的强大献力。此后,国王在议会的支持下顺利地扩大了税源,除了封臣的常规贡赋,还从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那里普遍征收实际上的财产税,贸易关税也从这一时期开始征收。在英国,到了爱德华一世之后,英王可以不经罗马教皇批准而向教士课税,并可以分享教皇向教士征收的赋税。1在此,国家相对于教会的力量显现无遗。不过,议会毕竟是以社会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的,在增强国家实力的同时,它也必须为社会利益张目。因此,通过与国家的“联盟”,它逐渐掌握了立法权。爱德华一世之后,未经议会批准君主不得发布新法令已成为既成事实。21407年,亨利四世赦准:此后征收钱款的法案由平民院拟定,获两院同意后再呈国王,在征税问题上,议会获得了有限的却又是关键性的草拟权。1414年,平民院成功地规定:今后平民院的要求与立法之间应一字不差。至15世纪中叶,平民院拟定的法案,国王可以否决,可以钦准,但不得予以修正。从此,国王无法任意阉割平民院的立法要求。同时,在立法序言中出现了“依贵族院、平民院的权力”字样,表明平民院的立法权力得到正式确认。3议会对立法权的获取好像是在与国王的斗争中实现的,但在实际上,这仍然是国家与社会“联盟”的结果。在神权国家中,经教会阐释的神法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依据,随着世俗力量的崛起,统治的合法性来源开始发生转变,“人法”逐渐取代了“神法”的地位。在“政府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是居主导地位的学说”的要求下,4国家便只能将立法权力交由代表被统治者的议会。易言之,这实际上是国家通过与社会的联盟而取得的与教会争夺立法权的一次共同胜利,因此,它也是为主权国家的出现所作出的准备。这在随后出台的法律文件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比如,139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王权侵害罪法,重申教权不得逾越王权,否则视为犯罪。5于是,在议会持续的合法活动之下,神权国家迈向了解体之路,而主权国家则在教权的衰落中兴起。教权与主权的此消彼长也在理论中得到了反映,正是在议会产生的前后,阿奎那提出了“教皇的权威直接来自上帝;皇帝的权威则来自于人民的同意和教会的合作”的观点,6从而开启了对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加以区分的思想传统,也为主权观念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其后,马西利乌斯在和平的保卫者一书中进一步对教皇权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提出了立法权应当归属于人类社会的立法者的革命性论点。在中世纪后期,经过长期的斗争,人们实际上已经初步具有主权的观念。到了中世纪后期,社会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宗教改革的巨大冲击下,神权国家轰然坍塌,以布丹为代表的君主主权学说在将主权观念迅速普及为政治常识的同时,也迅速占领了政治理论的制高点,为君主的强势行动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随着各国君主相继与罗马教廷反目并建立起受自己控制的教会体系,绝对国家在欧洲建立了起来,欧洲社会也就此进入了主权国家演变的历史阶段。二、从主权国家向法治国家的演进主权国家的第一个形态被学术界称作“绝对国家”,意指国家不再受控于神权,而具有绝对性的地位。但是,由神权国家向绝对国家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进程,它是以社会的分化为前提的,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分化正是神权国家解体的真正原因。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绝对国家可以保证社会分化后被维持在国家框架下,但从逻辑上看,绝对国家是与社会分化的历史趋势不相符合的,所以,君主主权的理论自一产生起,就面临着此起彼伏的反对之声。绝对国家是从神权国家走向现代法治国家的一种过渡形式。一方面,绝对国家用君主主权冲击了神权,终结了神权国家:另一方面,君主主权自身又必然与神权一道而受到人权的否定。然而,当“天赋人权”从抽象的理论设定向现实转化的时候,又开始了两个方向:其一,把“人权”解读为“人民主权”,即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其二则是在人权中解读出法的精神,并根据法的精神去建构法治国家。在较早发生革命的荷兰,阿尔色修斯就提出了一种激进的反君主主权理论。他认为,主权在本质上不能被看做个体的属性,而是应当看作整体的属性,所以,主权是不能归于个体的,而必须归于所有的人。在他看来,最高权力不仅在原初意义上属于人民,而且将永远属于人民。至于政府权力,只是得自于明示或推定的契约,所谓统治者,只不过是执行者,只有人民,才是无可置疑的所有者。7就这些主张而言,阿尔色修斯已经非常接近人民主权学说。不过,由于绝对国家中的臣民概念尚未消退,在他的视野中,“人民”只是排除了统治者的臣民的集合,而不是与国家相对的那些人们的集合。这就使其学说面临一种尴尬:主权者不是统治者,统治者也不是主权者。那么,国家到底属于谁,又该依据谁的需要进行建构呢?人民即便是作为主权者,也无法对国家治理施加影响,那么,这就只能是一种“纯粹虚构意义上的人的、与政府相对的臣民集合体的主权”。8可见,虽然阿尔色修斯的思想是出于反对君主主权的需要而出现的,却只是对君主主权的条件反射,而不是一种自觉的应对。所以,它还远远称不上是主权在民的思想,由于贯穿其中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二元对立,更多地显现为是在利用主权概念对中世纪社会学说加以改造。当然,这一改造本身也是革命性的。因为,以正统自居的君主主权论在受到了来自主权学说内部的攻击时,必然会进行还击,而这种反击一旦作出,也就为论战布下了正式舞台。在持续的论战之后,各种主权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加成熟,也找到了更有利于同现实结合的方式。随着英国革命以议会军的胜利而暂告结束,议会主权已大有取代君主主权之势。这时,霍布斯以绝对国家理论代言人的身份对议会主权进行了猛烈的反击。但是,历史已经不可能容许君主主权继续存在,因此,霍布斯奏响的只能是一曲挽歌。在绝对国家时期,议会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王位继承,而革命的进展则使议会意识到自己不仅可以选择国王,更可以指定国王。因此,尽管革命不久就出现了复辟,但议会随即通过“邀请”新的执政者的方式击退了复辟。随着新政权的上台,议会与国王的关系已经在事实上颠倒了过来。在权利法案及一系列相关法律文件出台后,这一事实进一步得到了法律的确认,议会主权就此确立。不过,在理论上,议会主权并不具有十足的合法性。议会能够宣示主权,是因为它自视为社会的代表,而社会不过是人民的别称。所以,不可能有一种能够自圆其说的议会主权理论,议会主权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乃是由于当时“人民”概念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所引致的,而任何试图对议会主权进行论证的人,一不留神都会跨过人民主权的疆界。这种矛盾,在洛克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与霍布斯不同,洛克将自己对立法权与议会的探讨置于其理论的核心地位。在他看来,“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它便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的任何命令,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权力作后盾,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9因此,社会契约生效与国家形成的标志便是立法权的出现,而执行权、对外权则是由此派生的。国王虽然拥有执行权,也参与立法,并且因此而被称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者,但实际上,他握有的只是最高的执行权,而非最高权力。就他是最高的执行者而言,他是免于隶属别人的;但“他既参与立法,则除他所参加和同意的立法机关以外,他并不属于其他更高的立法机关和对之负责”。10易言之,确实不存在高于国王的议会可以约束他,但他必须对自己所属的议会负责。通过分权以及对立法权最高性的强调,君主主权被化解了。国王仍然可以说是政府乃至议会的首脑,但必须从属于他所“领导”的这个议会了。国王即便能够宣示主权,也是因其议会首脑的身份,故而,主权实际上是属于议会的。这不仅是理论上的设定,其实也是当时的现实。所以,洛克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对1688年革命进行理论确认,可以认为,他所希望确认的正是议会主权。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