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论文-政治判断如何可能?——简述汉纳·鄂兰晚年作品的关怀.doc_第1页
政治哲学论文-政治判断如何可能?——简述汉纳·鄂兰晚年作品的关怀.doc_第2页
政治哲学论文-政治判断如何可能?——简述汉纳·鄂兰晚年作品的关怀.doc_第3页
政治哲学论文-政治判断如何可能?——简述汉纳·鄂兰晚年作品的关怀.doc_第4页
政治哲学论文-政治判断如何可能?——简述汉纳·鄂兰晚年作品的关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哲学论文-政治判断如何可能?简述汉纳鄂兰晚年作品的关怀汉纳鄂兰(1906-1975)在一九五一年出版极权主义的根源(TheOriginsofTotalitarianism),开始成为政治学界瞩目的对象。其后人之处境(TheHumanCondition)、过去与未来之间(BetweenPastandFuture)、以及论革命(OnRevolution)接连付梓,更奠定了她在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的地位。1但是,一九六三年她把观察艾契曼审判(theEichmannTrial)的心得发表之后,却引起轩然大波,不仅严重斲伤她与许多犹太挚友的情谊,也令人怀疑她对政治恶行(politicalevil)的解释是否得当。艾契曼是纳粹时期替希特勒执行消灭犹太人政策的主要军官之一,战后逃离德国。一九六年以色列情治人员在阿根廷绑架了艾契曼,将他遣送回国接受审判。鄂兰自告奋勇担任纽约客(NewYorker)的特派员,前往耶路撒冷采访审判过程。她把这件事情定位为自己对过去所应负起的责任,希望藉由亲眼目睹刽子手的受审与伏法,治疗多年来心理上难以释怀的被迫害创痛。2然而,鄂兰的报告除了指责艾契曼的罪行,也提到当年若干犹太团体自干配合纳粹的灭族计划,以致希特勒的政策推行得更为顺利。这种矛头对内的批判当然激起许多犹太人的愤怒,使他们纷纷与鄂兰断绝来往。但是更严重的是,鄂兰再三强调艾契曼看起来根本不是一个生性邪僻、无恶不作的魔头,而只是一个平凡无奇、近乎无趣的人。换句话说,艾契曼所犯下的罪行并不是出于什么深刻的邪恶动机,而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根本未加思考。鄂兰以缺乏思考、麻木不仁(thoughtlessness)来形容艾契曼的政治罪行,引起许多犹太人的不满,因为他们认为类似种族灭绝这种大灾难不可能不来自深刻的罪恶(radicalevil),而鄂兰竟然说这种罪行出于平凡无奇的人。在艾契曼审判之后,鄂兰觉得有必要深入探讨政治罪恶的来源。她尤其想知道:人们内心的世界是如何运作?如何形成对政治事务的判断?或者反过来说,人们内心是如何建立善恶行为的判准,从而对外在的政治行动形成一种规范的力量?鄂兰对这些问题的反省,使她写成了思考与道德衡量(ThinkingandMoralConsiderations)一文。这篇文章发表于一九七三年秋天,稍后成为心灵的生命一书的基础。在这篇文章里,鄂兰肯定人是一种会思考的存在,人有思考的倾向与需要,而思考并不等同于智识能力或认知,它是我们内心一种无声而孤独的自我对话,它所要问的是意义的问题。一个人如果失去思考的能力,就变得不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他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内心有无冲突矛盾,也因此不会在意犯下任何罪行3。等到鄂兰撰写心灵的生命时,她进一步把内心的活动区分成三种:思考、意志与判断(thinking,willingandjudging)。她说思考是一种遁离现象界,回归内心深处的二而一对话(thetwo-in-onedialogue)。人在独处静思之时,会感受心灵内在有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不断与另一个自我讨论白天所见所为事情的意义。如果一个自我把外在生活世界的价值观带进来,藉以合理化当事人的行为,则另一个自我会不断质疑检讨。只有当两个自我获得和谐,赋予一个行为同样的意义,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继续生活下去。反之,如果两个自我发生严重冲突,那就代表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坚定的信念,我们可能不知道该行为是否正确,也可能明明知道行为不对,却眛着良心做下去。因此,思考本身是一种具有强大自我摧毁作用的心灵活动,它不接受任何既定的道德规范,只要求自我内在的和谐为一。用鄂兰的话来说:它能将所有既存的准则、价值、善恶尺度等(简言之,就是我们伦理道德行为的习惯与规则)统统撼动、摧毁(LM1:75,88,174-75)。鄂兰认为,虽然思考具有一种摧毁既有价值规范的作用,但是放弃思考却蕴含着更大的危险。当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意义不加以深思,而完全接受社会通行的规范,则日久必然变成缺乏思考、麻木不仁,就像艾契曼在纳粹政权下的情形一样。表面上这种人的行为符合自己所处社会的普遍规范,但是这些规范从来没有经过自我内在对话的严格究诘。因此当纳粹掌权时,他们依纳粹的价值观过日子;而当纳粹垮台后,他们也可以不加思索地接受盟国所加诸的新规矩。鄂兰认为这种没有思考的人生宛如行尸走肉,是所有政治罪行之所以可能的前提(LM1:175-77)。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鄂兰在心灵的生命中,仍然延续了她在艾契曼大审时的看法。她仍然认为欠缺思考是恶人之所以为恶的主要原因恶人不顾自己内心的自我对话,不怕自己遭受另一个自我的谴责,因此才会无所不为、了无悔意。可是,思考既然只能消极地阻止一个人为非,那么我们积极行动的心灵依据又是什么?固然在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极端情境中,思考所导致的有所不为本身也可以视为某种积极的行动,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好答案。因为在具体而特定的环境下,人们需要判断政治行动是非的依据。由于思考通常关注的都是普遍性的概念,如正义、善、自由等等,它不见得能针对特定的情况告诉我们这样做符合正义、这样做才是善行。对于这种特定行动的决断,我们必须仰赖另一个心灵活动的作用,那就是判断。关于思考与判断的关系,鄂兰曾经以意识(consciousness)与良知(conscience)加以形容。她说:如果思考亦即我们内在无声的对话体现了我们意识中同中有异,一分为二的情境,从而产生了良知这个副产品;那么判断所谓思考解放作用下的副产品可以说实现了思考活动,使思考得以在现象世界中彰显出来。思考先以普遍概念的反省淘汰掉所有禁不起检验的意见,包括各种价值、教条、学说、或信念;然后再释放出判断的能力,使之针对特定具体的情境,帮助一个人做出正确的抉择。因此,思考本身的政治性有限,它是透过判断才得以让我们感知它在现象世界的作用。而判断则是十足的政治性心灵活动,它不像思考,不必引用任何普遍法则来决定特殊事例的意义,而可以直接成为我们政治行动的依据(LM1:191-93)。归根究底,思考最多只能阻止我们误入歧途,使我们知道有所不为;但是只有透过判断,我们才能与他人积极互动,对政治行动的是非善恶形成明确的判准。心灵的生命第一卷讨论思考,第二卷讨论意志,但是在第三卷判断尚未动笔之前,鄂兰就因心脏病发作而猝逝。研究鄂兰思想的学者一致认为,这未能完成的判断问题是鄂兰思想体系极关键的一部分,由于缺了这个结尾,三种心灵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易厘清,而行动与判断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扑朔迷离。但是论者也同意:鄂兰晚年在新社会研究院(NewSchoolforSocialResearch)及芝加哥大学所讲授的康德政治哲学基本上就是处理判断的问题。虽然这份讲稿并不足以表达鄂兰对判断问题的全部见解,更不能取代她原先可能写成的书,但毕竟还是我们揣测鄂兰思想最可靠的资料,本文以下即根据这份讲稿来分析鄂兰政治判断的理论。鄂兰认为判断力是人类极重要的一种心灵能力,但是思想史上处理这个问题的人却很少,她之所以以康德为建构判断力问题的主要凭借,乃是因为在西方的大哲学家中,康德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把判断力当成基本的心灵能力来处理的人(LM1:95)。鄂兰自己预测她以判断力批判来诠释康德的政治思想,将会遭到两个主要的质疑。首先,人家认为康德从来就没写过所谓政治哲学,而鄂兰的取材又是他晚年的作品,这是否真的能代表康德思想,实在不无疑问。再说,以判断力批判(而不是以实践理性批判或道德形上学导论)去诠释康德的政治思想,恐怕有人会认为文不对题,因为判断力批判基本上是关于美学欣赏及品味判断的问题,并未涉及道德的是非善恶(LK:7-9)。对于前一问题的答复,鄂兰指出,政治(或者说判断)的问题始终是康德的主要关怀,他的前两个批判(指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甚至可看成是第三批判的铺路工作(LK:9-10)。至于后一个问题,鄂兰认为政治判断与美学或品味判断都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是主观意见的交换、沟通、说服,而不像科学真理那样强迫人非接受不可;就此而言,它们的共同基础是我们所拥有的客观世界,以及人人对此世界的热爱(PF:222-3)。鄂兰认为判断力批判的主题诸如特殊的事物(theparticular)、判断能力、以及人的社会能力(thesociabilityofmen)等都是极具有政治意义的课题,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实践理性所能处理。实践理性只会推理,然后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它与意志一致,就像意志会对我们发号施令,它也是以命令的方式对我们设定种种法则。然而判断则不然,判断是出于一种沉思的、无所作为的欢愉与喜悦(LK:14-5)。由于鄂兰认为政治基本上并不是订定普遍法则的工作,而是针对特定情势的衡量与决断,因此政治与实践理性无关,反而与美学判断有高度的类似性。我们现在可以谈判断的特性了。鄂兰认为:人类的判断既不是由归纳得出,也不是由演绎推得;简单地说,他们与逻辑推演完全无关(LM1:215)。我们在上文已经讲过,由于思考处理的都是普遍性的对象,因此当它要落实到充满特定事物的现象界时,就会发现必须仰赖判断的帮助。换言之,连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乃是判断(LK:36)。但是判断有两种,一种是断言判断(determinantjudgment),一种是反省判断(reflectivejudgment)。前者是以三段论式的模式将特定现象涵盖于普遍律则之下,从而确认该现象之意义。譬如我们先有桌子的观念或先验图示,然后见到一张桌子便能辨识其为桌子。这种判断方式属于逻辑演绎法的一种,不是鄂兰心目中所认可的判断活动。至于反省判断,其运作方式与断言判断正好相反,是从特殊现象本身抽绎(derive)出足以说明自己意义的规则。譬如我们看到一朵艳丽的玫瑰花,情不自禁的惊叹这是一朵美丽的花,其美丽正是来自这朵花本身,而不必依靠任何先验的美之观念。在反省判断中,一个人确实是从特定事物本身直接掌握到某些普遍性的成分(LK:83),其运作方式与一般科学知识的累积法则完全不同。鄂兰认为,不仅美学及品味的判断属于反省判断,就是政治行动的是非善恶也是以这种由特殊见其普遍的方式来建立评量的标准。反省判断要能够运作,一个人必须先学会如何透过想象力以扩大自己的心胸。鄂兰说反省判断不需要先验性的普遍规则,并不表示我们每个人都要坚持自己独特的品味与意见,视之为唯一有效的判准。相反地,主观的品味选择必须先在内心历经一番假想的讨论,然后才能公诸于众人之前。内心的假想讨论可以降低我们主观品味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使我们的品味宣称获得比较高的普遍性,从而对他人具有较多的说服力。就此而言,判断有点类似康德所倡导的批判思考(criticalthinking)。康德曾经说,只有当我们扩大思考范围,将其它人的想法也纳入考量,所谓的批判(critigue)才有可能。一个公平的批判必须尽量设身处地,从众多他者的立场来了解争议中的问题,如此尽管我们最后并未接受他人之见,却能使自己的判断更近乎公正。4除了扩大心胸(theenlargementofthemind),判断还要求一个人善用其想象力(imagination)。想象力能够使不在眼前的东西浮现于眼前,使客观知觉的对象转变成内在知觉所体验的对象(LK,42-43,65)。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那么即使我们外表上是独自在进行批判思考,实质上却能神游于众人共处的空间,而达到康德所言世界公民的情境。由于我们透过假想的讨论降低了主观判断的偏狭性,因此判断可以获得相当程度的公正性(impartiality)与普遍性(generality)。我们考虑的观点越多,判断的普遍性就越大,同时我们从一个特殊现象所要抽绎出来的规则也越有效力。人们也许会质疑鄂兰以美感判断比拟政治判断有所误导,因为政治固然讲求不同意见的沟通与协调,但美感品味则极为主观,有时几乎毫无讨论余地。鄂兰认为这是我们对美感品味的误解。在她看来,品味绝非纯任主观、抗拒辩论。在选择一种品味时,我们事实上经历某种以他人为导向(other-directedness)的心理过程,从而降低了品味选择的唯我性或任意性。鄂兰引述康德来证明这个论点,她说:康德似乎很早就察觉到,在我们看似私密而主观的感知里,存在某种并不主观的成分。他以如下方式表达这个发现:人如果不能与大家共同分享其感受,将不会对一个客体满意;如果我们的品味竟然与大家不同,我们会感到羞愧;甚至更极端地,在品味经验中,自利主义(egoism)可以被超越;也就是说,我们会变得善体人意(considerate)。我们必须克服自己特殊的主观条件以迁就他人(LK:67)。鄂兰称此种非主观的元素为相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认为它是促使我们在品味问题上得以公开讨论、说服、并获致同意的重要保障。根据鄂兰的说法,品味之所以有以他人为导向的性质,主要是因为我们除了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知觉(sense)之外,还拥有第六种知觉就是共同知觉或所谓常识(commonsense)。前五种感官知觉基本上是主观而私密的经验,但是共同知觉(或常识)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可以调节、转化感官知觉以适应于一个我们与他人共享的世界,从而奠立共同世界的非主观性。在康德的用语里,此一共同知觉即等于共同体意识(communitysenseorsensuscommunis)。鄂兰解释道:判断所诉求于众人的正是此共同体意识;唯有透过此一诉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