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名校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1页
南京市江宁区“名校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2页
南京市江宁区“名校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3页
南京市江宁区“名校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4页
南京市江宁区“名校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江宁区“三名工程”实施意见(试行稿)建设以“省内领先、国内有名、国际有影响”为标志的“现代化教育名区”是江宁教育“十二五”期间的奋斗目标。“教育名区”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更要有深厚的教育内涵,有一流的教育质量,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需要名校众多,名校长成群,名师云集。为推动江宁教育内涵发展,我局决定启动发展名校、发展名校长、发展名师的“三名工程”,特制定本实施意见。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科学统筹教育资源,强化学校内涵发展。建设一批教育理念与办学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享有超强的办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对其他学校发展能够产生典型示范与引领作用的名校;造就一批在区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理念新、科研能力强、专长突出、风格鲜明的名校长;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技艺高超、学科领军的名教师团队。为江宁教育实现转型发展、品质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一、关于名校建设(一)主要目标1.理性认识。“名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经过比较,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学校。“名校”之“名”主要指某一个学校在一个区域内有超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同时代和不同教育价值观对“名校”有不同的看法,在当前的时代和价值观背景下,“名校”主要表现在内涵发展品位上和培养人才质量水平上。名校的基本内涵:内涵深厚、质量一流、名师众多、理念前瞻、特色鲜明 、社会誉美。名校的基本特征:素质教育成果显著,课程设计特色突显,学科教学各具风格,学生个性充分张扬,办学品位追求卓越,学校发展可持续强。2.主要目标:以“名校建设工程”为主题,寻求名校成长策略,搭建名校成长的平台,努力使学校教育资源全面优质,师资队伍全面优化,课程实施全面多样,教育质量整体一流,学校文化积淀深厚,办学特色个性鲜明,学校声誉美名远扬;通过“名校工程”指导区域学校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促进学校深化改革和创新,成就一批学校,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实现“现代化教育名区”奠定基础。根据江宁区实际,“名校建设工程”将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争取在“十二五”内努力创建一批“江宁名校”,并积极创建若干所省、市名校。 (二)主要任务1. 确立办学理念。各校要基于时代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根据本校实际状况,制定和规划学校发展战略,明确学校发展的愿景,梳理提炼学校核心价值观、办学宗旨、办学方向、办学思路、管理原则等,全面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2. 建设学校文化。学校的文化品格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它反映一个学校的教育目标、理想信念、学识风范和行为准则等价值体系和群体意识,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思想精神、校园氛围等作为育人阵地的核心要素,反映了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名校建设要确立文化立校的策略,高标准建设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要继续加强学校硬件的建设,尤其是校园环境、学习活动室和信息技术装备的建设和应用,不仅要能够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而且要让校园的每一景每一物都具有育人的功能;要精心策划,细化每一个环境布置,细化每一个行为规范,从点滴做起,要重视过程,要长期坚持,要营造和谐、融洽、宽松的校园人际交往氛围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要让我们的校园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3. 深化制度改革。制度是用以规范、调整人的行动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则,在江宁教育转型发展和品质提升时期,各校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政策,优化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结构和完善其功能,要不断提升管理制度的激励性、人文性,逐步实现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4建设校本课程。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思想重要途径,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资源。各校要认真分析校本资源,立足于本校教师,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多样化”两个维度,精心设计、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通道。区教育局将继续遵循“让跑得快的人穿好鞋”的原则,对优秀的校本课程给以积极扶持,区教研室、教科室要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搭建平台,进行专业指导。5. 优化教师队伍。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名校建设的核心要素,一所名校必将拥有一群名师。各校要建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要有具体的培养举措。要深入、持久的开展学科教研和科研活动,既要扎实有效抓好“校本研究”,还要借智借力,寻求专家、大师的指引。区教育局相关部门要继续关注“特带优梯队”,建立跟踪机制,缺什么,补什么,全方位给以优先支持。不断发现、挖掘学校的优势项目,重点培植一批基地学校,利用好基地学校的项目,策动教师加快发展。要建立合作团队,优秀的团队能产生有创意、睿智、有决断性且一致的成果。团队重要的精神就是合作和分享。合作能够使每一位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分享是每个人共同提高,并产生较高的成就感,激发信心和动力。我们要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更要关注团队建设,带动共同发展,互补发展,增量发展。我们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建立学习型、研究型团队。要进一步提升“学情调查”团队、“适性教育团队”、“高效课堂”团队、“陶研共同体”团队、学科研究团队、班主任团队、信息科技团队等团队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团队的研究、实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一批教师成长。名校建设不仅要建立校内研究团队,更要建立多个校外合作团队,吸引众家之长,要积极与区外名校 、省市教研与科研部门、学术团体等建立联系,广泛参加高水平高层次的校外研究团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团队研究方向可以是多角度的,既有科研与课题研究的团队,也有学科教学、德育研究的团队,还可以是因共同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文学爱好、科技发明、文艺欣赏等团队。6.打造学校品牌。教育品牌既有鲜明的形象、极高的知名度、崇高的声誉,领先同行业,并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品牌建设是教育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的自觉追求,是品质教育的更高层次和境界,是名校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教育品牌是关系到学校全局建设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决策,各校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精心策划,科学实施,在实践中推动品牌建设。我们要着力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品牌,要大力推广友善用脑、学情调查、体验式德育、适性教育、合作学习、高效课堂、科技艺体等原有特色,还要不断创新,提升标杆,用品牌的标准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每所学校都要认真梳理校本经验,选好学校发展方向,把学校传统优势逐步锻造成学校品牌。7.课题引领发展。谋求在短板上的突破,是不断让学校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学校变革过程中,每一次对短板的突破都会让学校获得传说中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短板”也就是存在的问题,问题即课题。各校要认真梳理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更有效的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建立课题研究,可以引领学校发展,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课堂教学,建设校本课程;通过课题研究还可以带动教师发展,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开拓学术视野,形成专业共同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8.社团活动育人。我们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功是学校发展的最大成就。要加强学生团队建设,充分发掘教师资源,建立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要深入了解学生,开展学情调查和个性调查,每一个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详细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建立跟踪档案,制定针对性策略,开展有效性的活动。要针对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开展个别化教育活动和区分性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三)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1.科学谋划名校发展战略规划。区教育局从区域层面,成立名校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指导智囊团。学校是名校建设的责任主体,各建设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全局性进行总体规划和实施。名校发展战略与一般学校的发展战略有所不同,名校的战略定位重在彰显学校的效能性、示范性、实验性和品牌价值,名校的战略选择重在追求办学特色、文化继承与创新、铸造优秀教师群体等,名校的战略实施重在主动发展、自主发展并构建内生管理机制。2.建立名校发展的服务机制。为加快名校发展的步伐,区教育局将履行行政推动和业务指导双重职责,对名校创建愿望强烈、行动迅速的学校给以人才、政策、资金、设备等方面积极扶持,并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建立与区外名校结对的机制,全面响应学校的所需所求,全力促进名校的创建,让一批叫响江宁、影响金陵的学校迅速崛起。3.建立科学的名校发展评价与激励机制。按照名校发展的标准,加强创建过程的推动,聘请专家学者及名校校长对名校发展进行定期的专项评估与督导,评估名校建设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名校建设形成积极的规范、导向和激励机制,督促、推动学校加快名校发展的进程。根据名校建设目标要求,制定名校评选标准和条件,从今年起,每2年评选一次“江宁区名校”58所,“十二五”评选出一批江宁名校,给予奖励,并通过适当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对评选确定的“江宁区名校”,在评先创优中给予政策倾斜,每年的区先进学校评选实行免检待遇。区教育局从学校申报名校起,将密切关注、支持申报学校的创建工作,并根据各校发展状况,建立名校发展的梯队,促进更多的学校实现名校建设目标。为保障“名校工程”的有效实施,从区、校两级建立名校发展的专项经费,加大名校建设相关项目的投入。各校要把名校发展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进行统筹规划,并专款专用。教育局对名校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投入。4.建立名校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名校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名校成长的校内外环境,不断总结名校管理的先进经验,固化成名校成长的管理模式加以推广、复制,用以指导正在发展中的学校。建立区内外名校发展联盟,用名校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二、关于名校长建设(一)主要目标1.名校长的内涵与特征。名校长的内涵:名校长,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具有宽厚的学识素养、办学业绩突出、在一定地区产生超强影响力的专业化职业化校长。名校长,是师德的表率、管理的示范、教育的专家;名校长,是区域同类学校的领军人物,是区域学校的一面旗帜。名校长,是在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是在培养中成长起来的;名校长的形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能量汇聚和底蕴积淀。名校长的认定,应该讲究水到渠成、脱颖而出、群体公认。名校长的基本特征:教育思想新,理论素养厚,职业情感深,管理风格实,主体精神强,办学视野宽,办学业绩显,社会威望高。2.主要目标以“名校长建设”为主题,寻求名校长成长的方略,搭建名校长成长的平台。大力实施“名校长建设工程”,培养一批具有渊博文化知识、先进办学理念、笃深职业情感、执着理想追求、独特思维品质、高超管理水平的教育专家型校长,促进全区教育实力与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着眼于江宁教育的长远发展,切合江宁教育的实际,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培养出一批江宁区“名校长”,并积极争取培养若干名省、市“名校长”。(二)主要任务1.转化理念,树立校长根基。名校长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因此,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转化,是名校长领导学校的根基。开展系列培训活动,转化校长的教育理念与认识水平。组织“与成功校长面对面”活动,邀请省市和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名校长,与学员们进行对话交流,谈青年校长要有精神力量来支撑,要有自己的榜样, 谈名校长的成长经历、治学之道和办学经验等。邀请专家教授,作诸如“学校文化建设”、“名校长的成功案例”、“名校长是怎样炼成的”等方面的报告,提高校长的认识水平、综合涵养和文化品位。 2.交流合作,开阔校长视野。要整体提升校长队伍的素质,校长间的交流与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校长开阔视野,拓宽其在教育管理与学校办学方面的眼界。建立“名校长建设工程专题网站”。为名校长培养,提供更多交流研讨和展示成果的平台。一方面更好地发挥组织管理功能,建立相关数据库与个人成长档案袋,重视培养过程;另方面充分发挥交流展示功能,建立名校长培育对象的个人博客或网页,展示名校长风采、研究成果与教育管理业绩,提高知名度。建立“江宁区名校长沙龙”。加强区内名校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3.综合研修,促进校长管理。依托各类优质资源,开展各种方式的校长综合研修。主要采取主题式研修、问题解决式研修和实践考察式研修等方式。依据名校长的基本特征,选择不同的主题,展开主题式研修。在专家学者引领下,让培养对象参与研讨,参与自身实践经验的分享发言。在研修期间,完成相关的主题式研究报告。依据校长们在学校管理实践和办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出与棘手的问题,通过集中研修,共同探究这些问题,在研修过程中,培养校长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科学规范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修期间,完成相关的问题研究报告。实践考察式研修。选取省市范围内一些各具特色风采的名校与名校长,分小组按主题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同时,依托全国和境外的教育资源,加强校长在省际与国际的教育考察与学习。在研修期间,完成相关的考察报告或调研报告。4.导师结对,加速校长成长。启用结对带教、专家指导的“导师制”工程。以此修正集体培训中标准化培训的不足。学习导师和接受导师的指导,不仅能够让校长们学到平常从书本中很难学到的知识,而且还能够领悟到言行背后的深刻含义。导师制,能够让校长们更加亲近名师,将学习到的隐性经验用于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5.内生发展,强化校长自修。名校长,必须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以适应时代和学校管理的需要。优秀的校长,一定要有强化自修、终身学习的品性。鼓励与支持校长们积极开展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究,鼓励校长们勇于创新与实践,勤于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撰写专著。努力做“思考的实践者、实践的思考者”,做教育专家型校长。6.激活师生,成就校长幸福。名校长,要想方设法、尽力尽心、创造一切条件,激活每一位师生潜能,切实促进每一位师生的充分发展。名校长,要把充分发展师生看作学校工作的核心抓手,要带着深厚情感助推师生发展;努力为师生、搭设成长平台,以激活师生、发展师生、成就师生,作为校长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鲜活源泉。7.学校发展,助推校长成名。一所学校没有特色,也就缺乏生命力;一所学校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校长也难以成为品牌,难以成为名校长。名校长,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能树立自己的学校品牌,被全体师生所认同,产生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名校长,要有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使所在学校的各项工作特色化、品牌化。只有学校获得充分发展,才能助推校长成名。(三)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努力做到“五个到位”:即“组织保障到位、制度保障到位、经费保障到位、评价激励到位、长效管理到位”,以此确保“名校长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1.组织保障。教育主管部门,专门组建“名校长建设工程”领导小组,指导出台相关的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定期召开调研会等专题会议,审议专项方案、调研汇总情况;成立具体的工作小组,负责方案研制、人选推举、过程协调与成果积累,负责处理日常事务。2.制度保障。坚持整体推动与自主管理相结合、部门分工与统筹协调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专家资源共享,实现研究成果共享;建立校长研修班管理制度等,为探索“名校长建设工程”工作模式提供有力保障。3.经费保障。设立“名校长建设工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确保此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在“十二五”期间,教育局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培养经费,主要用于培养对象的培训、科研、专著出版和导师指导费用等。4.激励机制。按照名校长发展的标准(另行发文),定期进行名校长发展的专项评估,评估名校长建设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加大奖励与激励力度,给名校长发放一定的津贴;加大宣传名校长,名校长任职可以不受年龄限制;加快名校长的成长步伐和区域“名校长建设工程”的发展进程。5.长效管理。加强对“名校长建设工程”的过程管理,营造良好的名校长成长的内外部环境,不断总结名校长的管理特色与成功经验;建立“江宁区名校长发展联合体”,开展多元系列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活动模式,建立名校长结对帮带文化,充分发挥名校长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三、关于名师建设(一)主要目标1. 内涵与特征。名师的内涵:名师是指有名望、受赞誉,在教育领域被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教师。即一个教师因其具有德、识、才、学的总体或其中某些方面的优势,而在其所在的地区或系统中,为同行所熟知、钦佩,为学生所欢迎、敬爱,为社会所肯定、褒奖,具有极高的名气和威望。名师是教师群体中的精英,是一种高级的人才资源,是一个具有魅力的品牌。名师的基本特征:教学质量高人一筹,教育实践富有智慧,教学风格独具特色,科研成果硕果累累,示范作用堪称榜样2.主要目标。以“名师”建设为主题,搭建名师成长的平台,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培养出数百名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前沿的学科知识,独特的教学艺术、较强的科研能力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骨干教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成就一批在本区、本市乃至全省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高素质、高水平、享有盛誉的知名教师。(二)主要任务1.锤炼师德。根据江宁区中小学名师队伍建设和考核奖励办法,建立监督、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的师德激励机制,倡导名师爱岗敬业的社会责任、严谨笃学的治学态度、奋发进取的创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规范名师的职业道德和日常行为,培育优秀的师表群体,提高人民群众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满意度。2.学习研修。名师的成长既是教师主体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探索、自我完善、教学相长的过程,又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悉心培养、辛勤浇灌的结果。名师培养对象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确定主修方向,不断丰富知识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学校要根据名师培养对象特色,量身制定培养计划,打造个体成长方案。区教育局将有针对性地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进行集中培训;同时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赴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研修,或者安排到教育发达地区交流学习。3.实践反思。实践是名师成长的核心环节。“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名师培养对象要视课堂为自己的成长舞台,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发展。区教研室和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采取案例分析、现场诊断等方式提高其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同伴交流、自我反思和不断实践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每学年组织名师培养对象进行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或学科教学技能大赛,并为他们在上级部门及高层次各项比赛中赛出优异成绩提供平台。4.探索研究。研究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是一般教师成长为名师的阶梯。要帮助每一位名师培养对象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时刻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效果。同时,组织名师培养对象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注重积累科研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