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川110kV送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收口).doc_第1页
何川110kV送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收口).doc_第2页
何川110kV送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收口).doc_第3页
何川110kV送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收口).doc_第4页
何川110kV送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收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何川110kV送变电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收口)4 站址概况、所区规划和总平面布置方案 4.1 站址概述4.1.1 地理位置 拟建110kV何川变电站站址位于秦安县西川镇农民村,天水供电公司西川35kV变电站站区内及西侧良种场内。东邻天巉公路。拟建站址 4.1.3 交通情况 站址东侧现有天巉公路及正在建设的宝兰客专秦安段,未来在站址东侧、北侧及西侧均有规划路通过。目前,站址周围只有一条宽约3.5米土路通向秦安县城,因此,站内主变等大件运输考虑从天巉公路开口,临时填筑道路引接至站区。4.1.4 城乡规划与邻近设施站址地形较平坦,出线走廊可满足设计要求,建站用地需考虑与周边规划路用地及退线要求,区域范围内可满足变电站用地需求。变电站的建设符合规划区总体规划要求,已取得秦安县相关部门的协议。站址范围内无地下无历史文化遗址及矿产资源。站址附近不存在军事设施、通信电台、飞机场、导航台、风景旅游区和各类保护区的相互影响。4.2 已有设施和拆迁赔偿 站址及进所道路用地范围内目前现有35kV西川变电站一座,西侧有良种场家属庭院及原有35kV进出线塔,站区东侧、南侧均有灌溉水渠、10kV线路通过,周围有林业局所属房屋以及农用耕地范围内果树及青苗。4.3 出线条件 本工程进线间隔位于拟建何川110kV变电站南侧,线路拟由站址南侧向北进线,具体详见附图7-2何川110kV变电站进出线规划示意图。4.4 站址水文气象条件秦安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根据秦安县气象局提供的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年平均气温约10.7,最热7月,月平均气温22.5;最冷1月,月平均气温-2.9;极端最高气温37.2,极端最低气温-19.2;年平均降水量537.5mm,日最大降水量88.1mm,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相对湿度最热月72%,最冷月62%,全年平均风速1.3m/s,年主导风向E向;平均蒸发量1469mm;年平均无霜期159天;年平均雷暴日数16.2天;最大积雪厚度15cm;最大冻土深度61cm。4.5 水文地质及水源条件站址场地东侧280米为葫芦河,为常年性流水,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8.91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每秒4500立方米,流域面积9805平方公里,据水文资料葫芦河正常水位为0.70米(标高为1201.93米),50年一遇最高洪水水位为2.50米(标高为1203.73米),站址区最低标高为1207.70米,站址区高于最高洪水水位3.96米,站址区不考虑受洪水的影响。通过探井揭露进行简易水文观测,该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地下水位在7.008.00米之间。4.6 站址工程地质4.6.1 区域地质概况站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西川镇农民村,天水供电公司西川35kV变电站站区院内及良种场内。东邻天巉公路,交通便利。地貌单元属葫芦河西岸一级阶地。 该区处在活动断裂的包围之中,第四纪以来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概括起来,新构造运动有以下两个特点:受祁连构造带和秦岭北缘构造带运动的复合影响,区内构造应力场强度大,应力集中,四周褶皱和活动断裂叠加交错;第四纪以来,间歇性升降运动频繁而剧烈,形成河谷高阶地和阶地的不对称性。全新世以来,河谷地带处于相对稳定或下降阶段,普遍接受沉积。4.6.2 场地地层结构特征及描述 根据钻探资料,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由杂填土、第四系冲洪积成因的粉质黏土、粗砂及圆砾等四层岩土组成,现对各岩土层的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层 杂填土(Q4ml):杂色,松散,稍湿,土质疏松,以黄土为主,含大量砖瓦碎块、砂砾石及植物根须等。本层土分布连续,层底埋深为2.002.20m,层底高程介于1206.141206.62m。 层 粉质黏土 (Q4 al+pl):呈黄褐色,湿,可塑,土质不均,含少量蜗牛残壳,虫孔较发育,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切面较光滑。该层土在场地分布连续,该层厚度介于2.402.80m,层底埋深为4.604.80m,层底高程介于1203.741203.82m。 层 粗砂(Q4 al+pl):黄色,稍湿,松散,局部为中砂,干净,分选性好,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本层土分布连续,该层厚度1.80m,层底埋深为6.406.60m,层底高程介于1201.941202.02m。层 圆砾(Q4al+pl):杂色,稍密,稍湿,不均匀,局部含有砾砂、卵石颗粒,砾石成分为石英砂岩、硅质岩,呈亚圆状,砾间由砂土及少量泥质充填。本层土在场地范围内分布连续,最大揭露厚度为0.400.60米,最大揭露深度为7.00米,未穿透该层。4.6.3 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现象概述 本次勘察在场地范围内未发现第四纪以来有活动迹象的新断裂构造及不良地质现象。4.6.4 场地地震效应评判4.6.4.1场地地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秦安县西川镇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4.6.4.2 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地内地基土由杂填土、第四系冲洪积成因的粉质黏土、粗砂及圆砾等四层岩土组成。根据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3.1.2和表3.1.5判别,该站址场地层粉质黏土和层粗砂为中软土,层圆砾为中硬土。场地均属类建筑场地。4.6.4.3 饱和土液化判定 场地内无液化土层存在,故场地内不存在液化问题。4.6.4.4 抗震地段划分 该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层分布稳定,无不良地质作用,无液化土层存在,场地土为中硬土,场地建筑抗震属有利地段。4.6.5 岩土工程综合评价4.6.5.1场地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评价 场地地形平坦,地层结构简单,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区域地质上第四纪以来本区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场地建筑抗震属有利地段,由上所述可知,该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建设。4.6.5.2 场地土腐蚀性评价根据采取土样进行易溶盐分析,地基土在类环境下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4.6.5.3 地基土湿陷性 根据探井采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可知,层粉质黏土具有湿陷性,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有关条款计算(见表2),该场地地基土最大湿陷深度为2.70m,湿陷量计算值s最大为56.25mm,自重湿陷量计算值 zs最大为0.00 mm,场地属级非自重湿陷性场地。4.6.5.4土体承载力特征值及参考压缩模量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按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结合本地区经验,确定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如下表:各 土 层 承 载 力 特 征 值 表指标 土层号承载力特征值fak(KPa)70-80110-120160-180300-320变形模量Es0 0.1-0.2(MPa)3.3112.020.0备 注粉质黏土ES为压缩模量。4.6.5.5 地层岩性综合评价 通过探井和室内土工试验资料分析,场地内岩土分布稳定,现在对各岩土层工程性能评价如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层 杂填土:本层土厚度较大,在控制范围内均有分布,承载力低,不能做拟建构筑物的持力层。层 粉质黏土:本层土厚度较大,在控制范围内均有分布,承载力一般,具湿陷性,压缩性中等,工程性能一般,不宜直接做天然地基,须进行地基处理。层 粗砂:本层分布连续,土厚度较大,承载力一般,工程性能一般,可做拟建构筑物浅基础的持力层。层 圆砾:本层土层位稳定,埋深较浅,厚度大,稍密,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能较好,是拟建建筑物深基础的良好持力层。4.6.6 建议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上述地基评价,并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建议如下地基基础方案供设计单位参考: 建筑物可采用开挖垫层法:以层粉质黏土挖至深度3.00米其上分层夯填0.50m的3:7灰土垫层,其上采用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建筑物可采用人工成孔灌注桩:以层圆砾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1倍桩径。桩长、桩径、桩数应根据地层情况和上部荷载综合确定。4.7 进站道路和交通运输4.7.1 进站道路引接方案进站道路主要考虑施工、运行、消防、检修和大件设备运输的要求,结合站区的布置,就近从原有土路引接。本次设计中,变电站主入口位于站区东侧,进站道路从现有北侧土路引接,利用现有西川35kV变电站东侧土路展线,考虑12米转弯半径,最终从站址东侧大门引入,进站道路与北侧土路引接处需设置15米长钢筋混凝土管涵一座,用以跨越农用灌溉水渠,进站道路长度70米。4.7.2 大件运输条件本变电站的大件设备主要是主变压器。主变及其他大型设备由厂家通过铁路和公路运到变电站并就位。由于本站址通向秦安县城方向只有两条土路。北侧一条道路路况为3.5米宽土路,并穿越村庄,没有大件运输条件;东侧一条需经过天巉公路下涵洞,且涵洞限高3.2米,洞宽4米,主变运输外形尺寸暂按如下考虑:752053205390(长宽高)。本次设计中主变等大件运输天巉公路下涵洞下通过。 4.8 站用电源 详见电气部分。4.9 站址环境 根据甘肃省电力公司最新污区分布图及站址周围区域环境,确定污秽等级为c级。4.10 通信干扰 站址及线路附近无平行的通信线路,不存在通信干扰问题。4.11 施工条件施工用水可从现有35kV西川变引接。4.12 收集资料情况和必要的协议 已取得秦安县相关政府部门对站址意见的函。详见附件。4.13 站区规划和总平面布置推荐方案4.13.1 站区规划 本工程设计在符合总体规划和工艺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进出线、进站道路等条件,同时考虑方便运行,便于站内职工及外来检修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并充分满足变电站对占地、安全、防火、卫生、检修、交通运输、场地排水、综合管线、环境保护及绿化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尽量减少占地、土方、管线和电缆长度。确定110kV进出线向南,35kV出线向西,10kV出线向北。站址按终期规模土建一次完成,设备分期安装。进站道路与北侧土路接引。站址按终期规模一次完成征地,站内建构筑物和变电构架按终期规模一次建设完成,设备支架及基础分期完成。本设计地形图采用80坐标系,黄海高程系统。 4.13.2 总平面布置方案(推荐方案) 1 站址按终期规模一次完成征地,本期主要建设主变压器基础两座,10kV配电室及35kV配电室、事故油池等建(构)筑物及道路均一次建成。 2 变电站及道路总用地面积为6309.56,约合9.47亩。其中围墙内面积为4210.56,约合6.32亩。因原有35kV西川变电站占地1566.7,约合2.35亩,本次建站另需征地4742.86,约合7.12亩。 3 变电站呈矩形布置,围墙东西宽61.2米,南北长68.8米。本工程变电站采用户外布置,户外主变压器位于站区中央。站区入口位于东侧。 4 10kV配电室与消防器材室、值班室、继电器室成“L”型布置在站区北侧,35kV户内布置在站区西侧。总建筑面积466.74。 5 变电站主入口位于站区东侧,大门采用4.0m宽,2.0m高实体钢板大门。进站道路与原有土路相接,进站道路长度70米。 6 站区围墙以安全防护为主要目的,兼顾降低噪音,美化协调环境的功能。本着建筑标准中等实用的原则,站区四周采用2.3m高,240mm厚的实体砖壁围墙,内外侧墙面采用水泥砂浆抹面,砖墩断面为370370mm,水泥砂浆压顶。6 土建部分6.1.1 设计规程、规范引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 50191-2008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02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20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2006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 50059-20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200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范DL/T 5035-200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199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93电力大件运输规范 DL/T 1071-2007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DL/T 5024-2005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056-2007变电所给水排水设计规程DL/T 5143-2002变电所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 5173-2002电力工程水文技术规程DL/T 5084-1998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DL/T 5158-20026.1.2 国家电网公司有关企业技术标准要求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110(66)500kV变电站分册(2011年版)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110(66)750kV智能变电站部分(2011年版)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 Q/GDW248-2008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工艺标准库(2012年版)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抗震设计要点(国网基建2008603 号)220千伏及110(66)千伏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 Q/GDW270-2009国家电网公司环境保护管关于全面推广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 变电站建设的通知(国家电网基建20071109号)关于印发协调统一基建类和生产类标准差异条款(变电部分)的通知(办基建200820号)关于印发协调统一基建类和生产类标准差异条款 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1112号)第二次基建、生产标准差异协调结果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全寿命周期设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家电网基建20081241号)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的通知 (国家电网基建质量201019号)关于印发国家电网2010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要求的通知(国家电网基建2010371号)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规定 (国家电网基建201158号)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和工艺水平的决定 (国家电网基建20111515号)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提高设计使用寿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家电网基建2012386号)6.2 站区总体规划和总布置6.2.1 全站总体规划和建设规模本工程设计在符合总体规划和工艺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进出线、进站道路等条件,同时考虑方便运行,便于站内职工及外来检修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并充分满足变电站对占地、安全、防火、卫生、检修、交通运输、场地排水、综合管线、环境保护及绿化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尽量减少占地、土方、管线和电缆长度。拟建何川110kV变电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西川镇农民村,东邻天巉公路,交通较便利。地貌单元属葫芦河西岸一级阶地。站址区域内目前部分为35kV西川变电站,部分为农业局所属良种场家属庭院,以及南侧果树耕地。方案一:站址区域内现有35kV西川变,南侧和西侧有林业局家属庭院及原有35kV进出线塔,站区东侧、南侧均有灌溉水渠、10kV线路通过。变电站呈矩形布置,总平面与竖向布置根据电气平面和自然地形布置。为满足进所道路转弯半径要求,站址东侧围墙为现有西川35kV变电站东侧围墙向西偏移15米,经与秦安县规划局协商,站址区域内规划道路将与何川110kV变电站协调布置。进所道路全长70米,引接于东侧农用土路。具体定位详见附图6-1站址定位图(方案一)。方案二:站址区域内现有35kV西川变,西侧有林场家属庭院及原有35kV进出线塔,站区东侧、南侧均有灌溉水渠、10kV线路通过,周围有林业局所属房屋以及耕地范围内果树。具体定位详见附图6-3站址定位图(方案二)。站区生产生活用水可从35kV西川变电站处引接。变电站的场地雨水和生活废水接入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排入集水池,定期抽排。确定110kV进出线向南,35kV出线向西,10kV出线向北。 变电站呈矩形布置,总平面与竖向布置根据电气平面和自然地形布置。本设计地形图采用80坐标系,黄海高程系统, 建设规模:站址按终期规模一次完成征地,本期主要建设主变压器基础两座,电气综合室、事故油池等建(构)筑物及道路均一次建成。6.2.2 站区总平面布置 站区总平面布置方案严格执行国网公司“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设计导则,执行2011版国网公司通用设计,并结合工艺专业布置、站址地形与地质条件、地下管线走廊、日照、交通以及环境保护、绿化等要求,将变电站总平面调整布置为如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推荐方案): 变电站呈矩形布置,围墙内南北长68.8m,东西宽61.2m,围墙内面积为4210.56m2,约合6.32亩。变电所围墙外有2.0m的保护地带设置石砌排水渠536,约合0.80亩,考虑进所道路140m2,约合0.21亩。改建南侧农用灌溉水渠及东侧满足进所道路所需代征地1423,约合2.14亩。所址总用地面积为6309.56m2,约合9.47亩。因原有35kV西川变电站占地1566.7,约合2.35亩,本次建站另需征地4742.86,约合7.12亩。 本工程变电站采用矩形布置,110kV进线采用南侧架空进线,35kV向西电缆出线,10kV出线采用电缆向北出线。户外主变压器布置在站区中央。站区入口位于东侧,10kV配电室与消防器材室、值班室、继电器室成“L”型布置在站区北侧,35kV户内布置在站区西侧。方案二:110kV进线采用南侧架空进线,35kV出线采用西侧架空出线,10kV出线采用北侧电缆沟道出线。主控制室与10KV配电室布置在站区北侧,户外主变压器布置所区中央,电容器组位于所区西侧。各建构筑物间距均按防火规范要求进行布置。站区入口位于东侧,主变运输道路位于主变与110kV配电装置区之间。110kV配电装置为户外中型布置,35kV配电装置为户外半高型布置,10kV配电装置采用户内布置。变电所呈矩形布置,围墙南北长65.4米,东西宽69.1米,围墙内面积为4519.14,约合6.78亩。变电所围墙外有2.0米的保护地带并设置石砌排水沟554,约合0.83亩,考虑进所道路用地140、约合0.21亩,改建南侧农用灌溉水渠及东侧满足进所道路所需代征地1423,约合2.21亩。所址总用地面积为6688.14m2,约合10.03亩。因原有35kV西川变电站占地1566.7,约合2.35亩,本次建站另需征地5121.44,约合7.68亩。6.2.3 用地指标 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通过节约用地,可有效地降低工程投资,方便运行管理。本工程将节约用地作为主要设计原则,采取多项具体优化措施。站内不设置单独的站前区,结合工艺专业要求,因地制宜,利用站内边角空地布置建构筑物如事故油池、污水处理装置等。采用联合建筑,适当加大建筑体量,适应建筑空间组合要求,有效减少站区用地且方便运行维护。根据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本工程用地基本指标为0.46ha,用地调整指标为0.000ha,总用地指标为0.46ha。通过上述节约用地措施,两个总平面方案站区围墙内面积:方案一实际用地0.42ha。较用地指标减少0.04ha,满足指标要求。方案二实际用地0.452ha。较用地指标减少0.008ha,也满足指标要求。6.2.4 竖向布置站区竖向布置设计时,应结合站址地形条件,考虑自然地形坡度、坡向,进站道路与公路的衔接、变电站防洪要求、站区排水、工艺布置及土建结构形式的影响。站址地势较平坦,标高大约在地面高程介于1208.701209.20m之间,相对高差较小。站址方案采用平坡式布置,综合坡度取0.8%,坡向与自然坡向基本一致,并按配电装置、道路及建筑物的布置进行场地标高的设计。经过站区土方工程量计算,以土方挖填平衡、减少地基处理工程量、与周围环境协调、进站道路引接方便为目标,确定各方案的站区设计地面控制标高及主要建筑物室内正负零。一般建筑室内外高差为0.45m。土方施工前需先清除场地表层0.5米耕植土,采用振动压路机(20吨)分层振动压实。其上分层碾压回填素土,压实度不小于96%。站址土(石)方量:方案一,站址土方综合平衡后需:弃土2445立方米、取土6245立方米(未考虑松散系数)。挡墙石方550立方米;方案二,站址土方综合平衡后需:弃土2880立方米、取土6780立方米(未考虑松散系数),挡墙石方680立方米。购、弃土可运至规划区指定倾倒点,运距约5公里。6.2.5 围墙及大门变电站主入口位于站区东侧,大门采用4.5米宽,2.0米高平开双扇封闭实体钢大门,并设国网公司标识墙,以体现企业的文化特征。站区围墙以安全防护为主要目的,兼顾降低噪音,美化协调环境的功能。本着建筑标准中等实用的原则,站区四周采用2.3米高,240毫米厚的实体砖壁围墙,内外侧墙面采用水泥砂浆抹面,砖墩断面为370370毫米,预制钢筋混凝土压顶。围墙下部需设置0.51.0米高毛石挡墙,外带浆砌石排水环渠,挡墙基础埋深1.0米,基础下设100毫米厚C15砼垫层。6.2.6 管沟布置各种管沟布置时尽量沿道路、建筑物平行或垂直布置,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在平面与竖向上相互协调,远近结合,间距合理,减少交叉。站内沟道除跨道路电缆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其余皆采用素混凝土结构。站内沟道采用C25素砼浇注,沟沿阳角倒圆。沟道内用1:2水泥砂浆掺加5%防水剂抹面,沟内应设横坡及纵坡,流水通过纵坡将水排至最低点,在最低点处加设集水坑,并采用DE110排水管将积水排入站区排水系统。电缆沟沟顶(盖板下)适当位置设置成品橡胶条垫。沟盖板考虑站区美观和方便施工,采用环保无机复合成品盖板。电缆埋管采用镀锌钢管。10kV出线电缆沟上设置钢筋混凝土电缆盘井两座。6.2.7 道路及场坪处理6.2.7.1 道路进站道路主要考虑施工、运行、消防、检修和大件设备运输的要求,结合站区的布置,就近从原有土路引接,且大门入口处标高应稍高于进站道路处标高。未来考虑本工程进站道路与规划路相接,进站道路等级为厂外道路四级,道路设计荷载汽-20级,采用郊区型C35混凝土路面,道路宽度为4.0米,两侧设有0.5米宽路肩,本次方案中均采用转弯半径12米,从东侧土路引接,进站道路长20米。并修整原有东侧土路,使其满足大件运输条件。与农用灌溉水渠相接处采用钢筋混凝土承重型涵管,保证水渠畅通,共设两座。进站道路中方案二同方案一。路基下必须清除表土、植物根须,碾压夯实,坡面采用台阶搭,分层碾压。路基必须认真翻夯或采用大吨位震动压路机碾压。路基土石方最终应以实测并经确认的工程量为准。本次设计中进所道路从北侧土路处引接,主变等大件运输从天巉公路下涵洞通过,进所道路全长70米。站内道路设计荷载汽-20级,采用城市型C35混凝土路面,路面横坡2%,预制清水混凝土路缘石顶面边角倒圆,露出地面100-150mm,做R=20mm圆倒角。主变压器运输道路及消防用道路宽4米,检修道路宽3.0米,转弯半径为9米和7米。变电站所在位置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为有效减少道路表面因低温而产生的裂纹,降低运行时变电站道路维修的费用,需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配比的抗裂纤维。考虑施工期间硬底化需二次浇注,道路路面厚采用220mm,结构层总厚度670mm。6.2.7.2 场坪处理站内巡视道路应根据运行巡视和操作需要设置,并结合电缆沟的布置确定。巡视小道路面宽0.9米,铺设混凝土方砖,以便于运行和检修。混凝土方砖铺砌范围原则为构支架支柱中心向四周扩展1.0米,电缆沟两侧扩展铺设各0.6米。方案一铺设面积800平方米;方案二中铺设950平方米。屋外配电装置设备操作及监护位应铺设0.75m0.75m的砼地面,并按规定对操作位喷涂墨绿色反光漆,监护位喷涂红色反光漆。按照安全设施标准化相关要求,应在场地内标示出运行人员巡视路线等安全警示线并配置相关安全标志牌。 户外配电装置场地未铺砌地面采用300厚3:7灰土封闭。6.2.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方案一方案二1变电站总用地面积hm0.63100.6688(含35kv西川变)1.1围墙内占地面积hm0.42110.45191.2进站道路占地面积hm0.0140.0141.3保护地带hm0.05360.05541.4其它占地面积(代征或带征地)hm 0.14230.14752进站道路长度(新建)m7070整修65米土路3变电站总土石方工程量挖方m24452880填方624567803.1 站区土石方工程量挖方m00填方380041743.2进站道路土石方工程量挖方m7070填方70703.3清除表层土挖方m23752536填方237525363.4外购工程量m62456780未考虑松散系数3.5外弃工程量m244528804围墙长度m2602695挡土墙体积m550680浆砌石6护坡体积m1010道路边坡7站内道路面积m6605808砼方砖地坪m80095090.6m0.8m电缆沟道长度m128120100.8m0.8m电缆沟道长度m8247111.0m1.0m电缆沟道长度m8080121.2m1.2m电缆沟道长度m10013站区总建筑面积(以建筑轴线计)m466.74318.46不含附属建筑14站内给水管线长度m10013015站内排水管线长度m30035016站外给水管线长度m101017站外排水管线长度m0018站外排水渠长度m260269含路边渠6.3 建筑物技术方案6.3.1生产建筑6.3.1.1建筑设计原则生产建筑设计借鉴通用设计成果,贯彻执行“两型一化”原则,外观设计遵循协调、简洁、明快、大方的原则,具备现代工业建筑气息,外观造型、外墙材料和色调整体协调统一,充分体现国家电网公司风格。建筑物平面、层高满足工艺要求,与周围建筑、构筑物之间要减少相互干扰,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满足建筑消防设计规范对建筑物内外间距的要求。符合当地气候条件,本着节约用地、布置紧凑的原则,尽可能做成联合建筑,控制建筑面积和体积。考虑建筑面积的综合利用,房间功能和朝向,充分考虑施工及运行检修人员的方便,坚持以人为本,将有人员集中的房间布置在较好的朝向,便于采光和通风。6.3.1.2 建筑平、立面方案一:本变电站为无人值班、有人值守模式智能化变电站,配合电气专业方案,10kV配电室、消防器材室、继电器室及值班室平面为“L”字型布置,轴线长30米和19.5米,宽6米和6.9米。层高分别为4.8米和3.9米,建筑面积为307.62m2。35kV配电室呈矩形布置,轴线长20.4米,宽7.8米,层高5.9米,建筑面积159.12。总建筑面积466.74。方案二:配电综合室为平面呈L形布置的单层建筑, 建筑物长44.6米,继电器室宽6.9米,层高3.7米,10kV配电室宽5.8米,层高4.7米,附属用房主要有值班室、工具室、消防器材间等,附属用房配套在配电综合室内。站内总建筑面积为318.46m2(按轴线计)。在空间设计上,以简洁、大方、稳重为原则,主立面色调搭配鲜明,墙面局部突出、局部国网绿的运用突出表现了变电站的主体,在体型上产生变化,同时在不同层面的衔接处,配以色带构成,使建筑形成强烈虚实对比感。通过综合设计,不仅满足了功能的需求,同时也通过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了工业建筑的特点,美观大方,清新明快,此方案为对称形,均衡、稳定,立面简洁大方。各房间布置力求功能分区合理、平面布置紧凑、交通组织流畅。防火设计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设计规程的规定,认真考虑防火分区,防火构造、疏散通道等方面,确保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和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的要求。建筑物内各房间均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有人工作或生活的房间及部分电气通信设备用房内安装空调机,以满足运行人员在工作、生活卫生环境方面的需求。窗户采用断桥隔热铝合金窗,中空玻璃,保持室内热工环境的稳定性,降低设备噪声对室内环境的影响,降低能耗。6.3.1.3 建筑装修建筑装饰、材料选择及做法见生产建筑装修设计情况表。序号项目名称使用部位及要求一地面工程1水泥砂浆地面10kV配电室(刷环氧自流平漆)、消防器材室、35kV配电装置室2普通地砖其余房间二屋面工程1屋面级防水屋面,14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双层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2顶棚PVC扣板吊顶卫生间乳胶漆其余房间三墙身工程1墙面防水涂料外墙面,内掺抗裂纤维。外贴5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外墙面砖外墙勒脚瓷砖乳胶漆其余内墙面2门窗保温防盗门建筑物外门铝合金隔热断桥门二次设备室成品实木装饰门辅助房屋内门(带门套)钢制乙级防火门10kV配电室、消防器材室、继电器室塑钢窗中空玻璃带纱窗,加设不锈钢防盗栏 钢制防沙防雨百叶窗10kV配电室四台阶铺地砖台阶室外台阶五散水细石混凝土散水室外散水建筑围护结构:外墙均为300mm厚多孔砖墙;内墙均为200mm厚多孔砖墙。6.3.2 附属建筑方案一和方案二中均无附属建筑物。6.3.3 通用设计的应用情况方案一:变电站土建部分中,变电站围墙内占地面积、道路、构支架、构筑物、建筑物的面积、层高等均套用通用设计方案。方案二:10kV配电室因出线规模增大,建筑物面积增加18.56平方米。其余均采用通用设计方案。6.3.4 建筑物的节能措施1)变电站建筑物节能设计执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控制建筑物体型系数在节能标准要求以下。主建筑物朝向尽量为南北方向。节能设计主要针对围护结构的设计,围护结构包括建筑外墙、暴露的平屋顶、外门窗及有冷(热)桥部位等。设计时建筑物各部分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不超过节能设计标准中所规定的最小传热系数。在满足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建筑材料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建筑物内外墙采用空心砖砌体,增加外墙热阻,有利于建筑保温隔热。2)建筑物屋面与外墙采用挤塑聚苯板保温层,它保温性能较好、重量较小,可大大减轻屋面荷载,从而减小建筑材料用量及建筑层高。3)窗户面积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不同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外门窗采用气密性高、传热性小的材料。全部外窗均采用断桥隔热铝合金窗,窗缝设橡胶密封带,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规定的6级。外门采用防盗、保温、隔声等性能的金属门板,内衬15mm玻璃棉。4)对于空调房间,采用电暖气采暖,同时辅以能耗等级3级的环保节能空调采暖,以降低能耗。6.3.5 主要建筑材料1) 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见下表: 序号构件名称及范围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抗渗等级1基础垫层C152基础及基础梁C303框架柱C304楼面梁、板及现浇楼梯C305构造柱、过梁,圈梁等C256事故油池C30P62) 钢材: 钢筋:直径12, HPB300钢, 14直径,HRB400钢;钢筋接头:闪光对焊,竖向连接钢筋25采用机械连接。 型钢、钢板等:一般采用Q235B钢,主体钢结构Q235B或Q345B;选用时应尽量减少规格种类。3) 焊条: HPB300钢筋,Q235B钢焊接:E43系列; HRB400钢筋焊接:E50系列;4)砌块和砂浆:空心砖:MU7.5、MU10 实心砖:MU10(零米以下)混合砂浆强度不小于M5.0。多 孔砖砌体强度等级不小于MU10,水泥砂浆强度不小于M5.0。5)保温材料采用挤塑聚苯板;装饰材料参见建筑装饰情况表。6)工程建设需要的钢材等材料可在天水市或秦安县采购,运输距离约10公里。混凝土采用商砼。6.4 建构筑物结构方案6.4.1主要设计依据1) 根据秦安县何川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本地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II类建筑场地。2) 工程地质:地内地基土由杂填土、第四系冲洪积成因的粉质黏土、粗砂及圆砾等四层岩土组成。层 杂填土:本层土厚度较大,在控制范围内均有分布,承载力低,不能做拟建构筑物的持力层。层 粉质黏土:本层土厚度较大,在控制范围内均有分布,承载力一般,具湿陷性,压缩性中等,工程性能一般,不宜直接做天然地基,须进行地基处理。层 粗砂:本层分布连续,土厚度较大,承载力一般,工程性能一般,可做拟建构筑物浅基础的持力层。层 圆砾:本层土层位稳定,埋深较浅,厚度大,稍密,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能较好,是拟建建筑物深基础的良好持力层。 6.4.2 建筑物结构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和电气对建筑物要求,站区建筑物结构形式采用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设计使用年限为60年,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环境类别:地上一类,地下二b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根据GB50223200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主控配电综合室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级,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因此建筑物按8度设防。基础采用柱下钢筋砼独立基础,埋深3.0米,基础下设0.1m厚C15混凝土垫层。建筑墙体:0.000以上墙体采用MU15粘土砖,M7.5混合砂浆砌筑;0.000以下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块,M5.0混合砂浆砌筑。内墙厚200mm,外墙厚300mm。 屋面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填充墙按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设置圈梁,另在窗顶处增设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兼过梁。6.4.3 辅助及附属建(构)筑物结构 1)、事故油池:采用钢筋混凝土圆形池体。顶板覆土1.5米。池体直径4.0米,深4.0米。顶板预留人孔等出地面。 2)、集水池、调节自流池、化粪池等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池体。各池容积分别如下:40立方米,12立方米、3.75立方米。6.4.4 屋外配电装置构支架及设备基础6.4.4.1 设计原则构支架及设备基础设计使用年限为60年,变电站钢结构构架使用年限为40年。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因此构筑物按8度设防。环境类别:地上一类,地下二b类。6.4.4.2 构架1) 110kV配电装置区: 110kV配电装置为中型布置,110kV进出线构架为高10米,宽8米的两跨联合构架,共计四组,上带地线柱及两组柱上避雷针。出线构架上地线柱高3.0米,避雷针顶标高27米。构架柱采用非预应力混凝土环形电杆人字柱(2300)。独立110kV母线构架单跨高7.5米,宽度为8米,共计二组。构架柱采用非预应力混凝土环形电杆单柱(1400)。主变引线构架高10米,宽8米,共计两组,构架柱采用非预应力混凝土环形电杆人字柱(2300)。构架钢梁皆采用型钢组合倒三角形断面格构式钢梁,梁柱连接为焊接连接,上人构架需设钢制爬梯。2) 主变配电装置区:主变构架高10米,宽10.5米,共计两组。构架柱采用非预应力混凝土环形电杆人字柱(2300),构架钢梁采用型钢组合矩形断面格构式钢梁。上人构架需设钢制爬梯。3) 35kV配电装置区:方案一中35kV采用户内配置。方案二中35kV配电装置为半高型布置,35kV引线、进出线及母线门型架宽6.0m,5.0m,5.5m,高7.3m。构架柱采用非预应力混凝土环形电杆单柱(1400);构架钢梁皆采用型钢组合倒三角形断面格构式钢梁,梁柱连接为焊接连接,上人构架需设钢制爬梯。混凝土环形电杆采用C40混凝土。6.4.4.3 设备支架 设备支架采用300非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环形电杆,上部为型钢横梁及板材。6.4.4.4 构支架及设备基础 1) 构架基础采用C25砼杯形基础,埋深为2.2m,基础下设0.1m厚C15混凝土垫层。支架基础采用C25砼杯形基础,埋深为1.5m,基础下设0.1m厚C15混凝土垫层。 2) 主变基础采用大块式混凝土基础,清水工艺。并设有容纳单台变压器油量20的储油坑,油坑内铺设不小于250mm厚直径为50mm80mm的卵石。 3) 断路器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其他设备基础采用素混凝土基础。设备基础埋深为2.0米。 4) 全站设45米钢管结构独立避雷针一座,独立避雷针基础采用块式C25钢筋砼基础,埋深为2.5米。 5) 各类设备基础露出地面部分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外露基础阳角设置圆弧倒角,半径20-30mm。 6) 全站设14座落地式投光灯混凝土基础,6座场地摄像机立杆基础。6.4.4.5 钢结构构件防腐处理 所有钢构件均采用热浸镀锌防腐。不能热镀锌处理或现场安装时局部焊缝及锌层破坏处,均采用环氧富锌漆补刷,底漆和面漆各两道。6.4.5 提高设计使用寿命指导意见执行情况 按照国家电网基建2012386号文件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提高设计使用寿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的要求,公司输变电工程使用寿命的目标是:新设计建设的输变电工程建构筑物使用寿命达到60年以上,主要一次设备使用寿命达到40年以上,主要二次设备使用寿命达到20年以上。需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结构的耐久性:金属材料加强防腐性能,合成材料加强抗老化性能,混凝土宜使用非碱性活性骨料,当使用碱性活性骨料时,对最大碱含量进行限制,限制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限制混凝土中的最大氯离子含量,提高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的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掺入高效减水剂或高效活性矿物掺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外表面涂装进行防腐处理。结构钢筋采用HPB300级以上钢筋。6.5 地基处理6.5.1 地基特性根据秦安县何川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本地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II类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地内地基土由杂填土、第四系冲洪积成因的粉质黏土、粗砂及圆砾等四层岩土组成。层 杂填土:本层土厚度较大,在控制范围内均有分布,承载力低,不能做拟建构筑物的持力层。层 粉质黏土:本层土厚度较大,在控制范围内均有分布,承载力一般,具湿陷性,压缩性中等,工程性能一般,不宜直接做天然地基,须进行地基处理。层 粗砂:本层分布连续,土厚度较大,承载力一般,工程性能一般,可做拟建构筑物浅基础的持力层。层 圆砾:本层土层位稳定,埋深较浅,厚度大,稍密,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能较好,是拟建建筑物深基础的良好持力层。 6.5.2 建(构)筑物地基处理措施地基处理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的要求设计,其中配电综合室、主变压器基础按乙类建筑,其余建构筑物按丙类建筑设计地基处理。方案一和方案二均采用灰土垫层法,具体如下:建筑地基以层粉质黏土为持力层,采用3:7灰土垫层换填处理消除湿陷性,各建(构)筑物范围内整体换填处理。配电室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埋深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