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摘要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由于反学校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师生关系的淡化,中学生学校归属感正日趋缺乏。要培养中学生归属感,办学理念应体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尊重每一位学生,加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关键词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学校文化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1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它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有归属感表示有安全感并认同爱你之人的感觉,有集体感。安全感包括被照顾、不忧虑、被保护的感觉。归属感的增加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疏离感,而且相应地,能够积极地影响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控制以及责任感。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生,而且大部分都是初级中学阶段的学生。一、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归属心态在中学生中间普遍存在,只是深浅强弱程度不同。从年级分布来看,低年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相对强烈,这可能与他们年龄较小,对学校和家庭的依赖程度还比较大有关;从数量上看绝大多数中学生有较强烈的角色意识和积极牢固的学校归属感,具体表现在:强烈的角色意识。大部分中学生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处处为了学校的发展着想,一切从学校的利益出发,以能为学校作出贡献而感到自豪。积极的参与意识。中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为了学校文化的建设能够集思广益,热情地提供各种合理化建议,并从亲身参与之中体会到成长的乐趣。自觉的服从意识。在学校,中学生一般都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规定,为了集体的利益能以大局为重。但不可否认,随着学生的成长,有少部分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却日趋缺乏,变得很脆弱、很不稳定,表现为逃学、对学校集体活动不感兴趣、认为在学校没有安全感,有的甚至对学校产生了深深的痛恨,进而发展到破坏学校的公共设施,或者故意违反学校制度,从而得到一种变态的满足。二、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缺乏原因分析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已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对话”、“师生共同发展”、“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都只能是一句空话。笔者认为,影响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反学校文化的影响,师生关系的淡化,网络文化的影响。1.反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有着既定的价值观、规范及学习目标,这些可以称之为学校的主流文化。然而,学校中的所有学生对于这些制度、仪式、规范,并非都能完全遵从。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充其量也只是部分接受,甚至有部分学生公开拒绝,这种情形使学校成了学生反抗、冲突与斗争的场所,而反学校文化则是这些反抗、冲突和斗争的实质。西方学者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大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内容和特点是折射西方社会阶级和教育在社会中作用的一面镜子,它既反映了西方反学校文化研究的阶级性,也反映了不同时期西方反学校文化研究的特色以及不同研究对反学校文化的不同态度。英国学者戴维哈格里夫斯(DavidHargreaves)认为:学校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亚群即捣乱型和学习型。后者学习目的明确,勤奋努力,成绩优良,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前者学习则具有功利性,他们把学习作为达到一种目标的手段。他们常在学校“混日子”和“消磨时光”,逃避艰苦的学习,结果演化成真正的反学校文化。2受反学校文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或者对学校的态度相当反感,处处表现出不满、不服从权威的态度与行为,企图打破学校的秩序与规范;或者采取非常消极的方式对待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即所谓的“软抵抗”;或者表面上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但从心理上并不认同学校真正的教育目标,对学校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也是敷衍了事;或者认为学校生活空虚、无聊、令人生厌,在学校读书纯粹是一种“活受罪”,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如上所述,由于反学校文化的影响,部分中学生忽视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归属感的淡化也就不足为奇了。2.师生关系的淡化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发展、变化,对教育任务的完成关系极大。师生关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所制约,并受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3师生关系是影响中学生归属感最大的力量,在教育教学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和增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渐入人心,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中考、高考这个指挥棒没有发生根本变革的情况下,以分数、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一位教师、一所学校在一些地方依然盛行。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那些升学有希望的学生身上,对那些所谓的“差生”、“中等生”,尤其是到了初三、高三基本上处于一种“放羊状态”。师生关系的和谐在这种无形的氛围中被破坏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融合渗透了更多的功利色彩。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工具”,失却了更多的人文精神。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更是对学校、教师产生了一种抵触甚至反感情绪,从而也导致了学校归属感的缺乏。3.网络文化的影响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一种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各种社会新闻为一体的文化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的主流生存方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交往、思维、情感、行为,乃至思想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式。网络时代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中学生的交往、沟通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多样化和快捷。不过,由于这种虚拟空间的交往主要是“人机”系统的交往,更多造成认知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及交往双方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虚无飘渺的世界中,独自陶醉于其中的乐趣。更有甚者,整天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而不可自拔,几乎忘记了自己的角色。面对电脑那些输入性指令个个按自己的要求进行编辑、进行设计时,他们更多的是主宰的成功的喜悦。他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无拘无束地扮演着自己喜欢的角色,可以不必遵守现实社会中角色表演的规则去履行角色义务,更不必负什么社会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中学生角色自我的迷失。而现实生活毕竟不同于网络世界,一旦在生活、学习中违反了纪律、制度,他们就要受到约束,就要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有些中学生可能就不知所措,感到难以接受,从而对网络产生了更大的依赖,而学校归属感也渐趋淡化。三、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缺乏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归属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办学理念应体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发展,办学理念是关键,是使中学生有学校归属感,学校应该有吸引力,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发展是和自己的前途息息相关的。为此,学校应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多方面的成功创造机会。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还应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道德、智力、身体、艺术、劳动等诸方面全面满足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是为了全体学生,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达到生命的成熟,智慧的发展,成为有思考力、有责任感的新时代优秀人才。2.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在社会文化总体影响下,能够体现民族优良传统,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学校个性,在学校内部形成的并影响其文化主体(全体成员)的基本信念。4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所学校,只要有了健康的学校文化,就有了精神支柱,有了追求和向往,就有了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就会变成一种维系成员心理和情感的“磁场”,如果辅之以恰当的物质鼓励和安定的就业保障,良好的集体认同与个人归属,成就感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这种“磁场”的维系力量就足以使个人的思想行为符合统一的群体规范和要求。5学校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它是一种价值观,要求学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等。它体现在校园环境、建筑、校容校貌、绿化等方面,体现在人际关系、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之中。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剂,能使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学校归属感。它通过唤醒和激发每个学生对学校的深厚感情,而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校园内建立起团结和谐、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并达成对真理和学校目标的共识和追求。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才能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的形成,直至对学生的求学成材和人生成功,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3.尊重每一位学生,加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在中学阶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境界,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要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改革的新时期人才,就必须坚信尊重是最好的教育。教师要“身正为师、人正为范”,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生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独立的、自主的人看待,要以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尊重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实践也表明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也才会尊重教师,从而学生会在情感迁移的效应中喜欢课堂,喜欢学校,他们才会把学校看作精神依托的地方,去热爱她、去建设她。同时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义务感,这对于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今后投身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总之,中学生学校归属感是能够培养出来的。它需要靠学校与教师主动、自觉地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标,在学习、生活中和学生积极建立一种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情感链,让他们感到班级不再冷漠,学习不再枯燥,学校不再陌生而是精神的家园,是心灵交流的港湾。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感受到在班级和学习生活中享受的温暖,从而自然流露出对学校的真情和归属感,真正融入到学校、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