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再思考.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再思考.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再思考.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再思考.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再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再思考摘要:只有转变教师对教育技术代写论文的传统观念,才能对我国教育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只有构建科学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站在信息化社会的高度,以全新的观念和视角重新审视教育技术和教育改革的总趋势,用最新的信息手段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才能使我国的教育早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关键词: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振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的教育事业目前正进入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国力竞争的热点,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通关注。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下,教育作为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活动,发展十分迅速。现代化教学环境已从早期的语言实验室、教学闭路电视系统、小型计算机网等,发展到今天的多媒体计算机电子教室、多功能电教室、多媒体电视教学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等等,这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现代化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投入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它们所产生的教育效益也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目标,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滞后,缺乏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想使教育技术得到健康发展,真正对我国教育改革起到促进作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加以缜密思考。一、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学科定位问题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70年代确立的。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尽管各国的专家有不同的说法,但都认为教育技术是一种系统技术;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学;教育技术所涉及的不仅是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而且还包括教育过程中所有可操作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要素;教育技术的核心是用系统方法设计、组织和评价教学过程。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的新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新定义被介绍到中国之后,深刻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界。但是由于国情不同,美国AECT1994定义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如果一味照搬,可能会造成理论和实践的混乱。如何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定义,构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这是全体教育技术工作者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需要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在学习讨论教育技术定义的同时,对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哲学基础的研究也应该逐步深入,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普及。从1995年起,我国电化教育专业改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有关学科建设的研究逐步从感性的、经验性的总结转向了理性的、科学性的思考。由于教育技术学科属于综合学科,而不是纯技术学科,因此它的研究领域是随着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而不同的。如何确定我国的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学科的地位,仍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育技术界同人的共同努力。二、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教育技术学和别的学科有所不同,它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项事业,同时还是一项产业。如何科学地构建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将是关系到本学科是否能立足于学科之林及本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大问题,在这一点上丝毫不可含糊。我们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我们自己的教育技术学派,才能使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为此,我国有条件的大学、尤其是国家重点大学应成立教育技术系或学院,把高等教育研究和教育技术研究结合起来,并有计划地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高级研究人才,瞄准世界教育技术的前沿,加大研究力度。此外,考虑到教育技术学的多学科性质,有条件的大学还可成立跨学科的教育技术研究机构,由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等学科的学者们参加,使大学内的教育技术研究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落后状况,才有希望创立我们自己的教育技术学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学科的建设,以至于一个民族的进步,如果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如果只靠盲目的实践,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断然没有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希望。所以,如果我们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研究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的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研究的滞后状况长期继续下去的话,不仅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三、加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研究问题综观近一个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即媒体技术阶段和系统技术阶段。这两个阶段有本质的区别:在媒体技术发展阶段,开始只注重研究视听设备的硬件,后来发展为教学硬件与软件兼顾。而系统技术阶段,则扩展到对整个教育系统的系统方法研究。具体地说,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听设备的硬件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受美国心理学家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影响。他认为,要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必须选择恰当的媒体,也就是说,媒体的选择决定了学习效果。50年代至60年代是媒体技术阶段,斯金纳通过使用学习机器,提出程序教学理论。他不仅注意研究所用的设备,即硬件,而且特别注意研究编写教学材料所用的方法,即软件研究。他的程序教学原则后来成为许多学科进行软件制作的指导思想。到了70年代,教育技术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专家们已不再把教育技术看做是视听设备的使用和研究,而是设计教学的一种系统的方法,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全过程的方法。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20年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也和国外一样,发展十分迅速,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近几年,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和远程教学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增添了活力和生机。目前,我国教育技术的建设已粗具规模,拥有一批水平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支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教育技术工作队伍。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教育技术已成为我国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现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引起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改变。因此,只有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模式、课件制作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才能不断总结新经验,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是教育和技术的结合。有专家认为,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技术,是个不可分割的复杂系统。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之一就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肯定地说,现代的教学工作难度更大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学习如何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更要注重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有学习新技术的精神。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技术的投入,各大学都建设了一批多媒体的网络教室,不少中小学也建设了这样的多功能教室。这些无疑都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的多功能作用,就要求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同志除了建设好这些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帮助教师使用好这个环境,让教师了解这些教室的功能,并能掌握它、使用它,解决在此环境下上好课的问题。要达到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师进行使用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培训。其次,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效果好,就要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教育技术人员可以帮助教师制作一些技术含量高且复杂的课件,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制作课件的技能和技巧。目前,教师们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正在高涨,他们愿意接受有关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希望自己能动手制作教学课件。但制作课件需要根据讲授内容,先进行教学设计,选取适当的多媒体工具,还要熟悉一些必要的软件,掌握一定的制作技术。四、加强教育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问题现代科学技术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出现,促使音频技术、视频技术从模拟化向数字化转变。教育技术这门新兴学科正在飞快地发展和拓宽,这就要求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在素质和知识结构上必须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这就是说,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要发展,首先必须提高原有教育技术队伍人员自身的素质。加强队伍建设还必须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吸纳一些熟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其次,通过培训在职教育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适应当前迅速发展形势的有效措施。教育技术工作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加强教育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使广大教师了解教育技术、学习教育技术、运用教育技术,是做好教育技术工作的保证。教育部已把教育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