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 .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 .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 .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 .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尤其是高职学制缩为两年,各种课程模式层出不穷,课程综合化成为新时期较为重要的问题。就课程综合化的必要性、目标、功能、原则和模式等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高职;课程;综合化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两年学制,课程改革是其核心内容。因为任何教育形式的改革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形态来保证受教育者达到培养规格的要求。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各种模式层出不穷,其中课程综合化代表了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高职教育有关课程综合化的问题进行思索和探析,以便能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课程综合化”,译自英文“curriculumIntegration”。在汉语中,也有人将其译为“课程一体化”、“课程整合”,称谓不一。“综合”:有两层含义,一为“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以期达到整体和统一性为目的;二为从逻辑学意义上讲,与“分析”相对,是把事物的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考察的方法,辨别统一的思维方法,课程综合化的直接基础是学科的分化,学科的分化造成了分析性知识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化”融合了其本身固有的两层含义,准确地表达了“curriculumIntegration”的应有之义。一、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内涵界说对于课程综合化的内涵,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课程综合化就是说仅仅将分化了的学科要素相互联系起来,另一种是学科与生活主题的综合,两者都是具有片面性而且模糊了对考察综合化内涵的理解。课程综合化的哲学基础是系统论,其直接原因是学科的分化利于被掌握和吸收。学科的分化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具体领域的认识但同时通常是支离破碎。尤其是对高职课程而言高职课程综合化是根据培养专业人才的规格、专业范围内的要求来分析、沟通和开发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或者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任务、过程为参考。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对职业知识技能进行分析的系统联系,显然这种系统联系的课程综合化是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其内涵的界定侧重于科技向专业实用系统的转化,从而解决专业、社会需求、学习者等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内涵可以分为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它是在高层次上对学科分化和专业课程分科的超越。(2)它是学科分化或专门化与综合化的辩证统一。综合化并不排除学科特性或专业特性,相反地,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突出了学生走向社会将要解决的大部分具体问题的复杂性、整体性和相互关联的性质,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世界、生命和科学的统一性。(3)它不仅是课程结构的综合,也是课程内容的综合;不仅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也是其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结构的综合。(4)它是高职培养目标与实施过程的统一。(5)课程综合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要求尤其是企业行业的要求与学习者要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高职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二、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特性随着科技进步、社会需要的变化,社会实用型人才日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这要求高职课程目标也要作相应调整,在课程改革中实行综合化。这是因为:(1)职业分工日趋综合化,要求高职教育课程的专业覆盖面拓宽,结构优化;(2)现代生产方式的合作,要求高职课程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3)综合性交叉职业和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要求高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4)职业流动的频繁,职业更替周期的缩短,要求高职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综合化建设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它要伴随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不断整合、系统化,在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它显现出不同的特色。现阶段,高职教育课程综合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开放性开放性是课程综合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试想,一门专业课程闭门造车,与外界没有联系与交流,又怎么能够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又如何能够求得发展,不仅课程之间、专业之间、院校之间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课程,英国的BETEC课程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课程模式等,对于培养高职毕业生迅速适应企业岗位(群)工作,已为人们所共识。2弹性化课程设置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我们要努力改变以学科课程为主的不良局面,与高职密切相关的企业、行业的岗位技术不断更新,综合化的课程要充分地体现这一点。为课程建设寻找一个较宽的平台是课程弹性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学院应有对课程的理解、综合、弹性,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应以按岗位职业群为切入点,建立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平台,以让高职学生拥有必需、够用、适用、实用的综合性科学和技能的组合。3灵活性所谓灵活性,相对概念是呆板或僵化主要指综合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够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反应。从僵化走向灵活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构成体系的关键是联系,尽管各种独立的知识要素是相对静止的,但联系是活的,是随着不同方式、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去人们认为结构性课程体系这种灵活性会妨碍高校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其实不然,灵活性特征,因为就稳定性而言,呆板僵化的课程体系最具有稳定性。课程综合化实际上追求的是灵活性基础上的稳定,以及稳定性基础上的灵活。4整体性传统的课程体系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整体性,是零散的学科和内容组成的拼盘,而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则追求课程各个组成要素在达成目标基础上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使整体功能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这种整体性具体化为三个含义:一是综合性课程体系是综合化的学科发展,社会和学习者诸多要素要求构成的课程体系,其形成的过程也是它自身整体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接受综合化知识体系的训练,最终使自身的素质结构呈现整体性,知识和思维结构,还有价值结构都摆脱了传统课程体系下形成的那种片面性,这一整体的素质结构也是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三是指在综合化课程体系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这种课程体系中,联系不仅本身具有意义而还会赋予原先各个独立的知识要素以新的意义,形成一个增值的意义系统。三、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原则课程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高职的教育目标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得到具体化和实现。高职的综合化不是进行知识的积累,而是综合化的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选择、应用和调控各种能力的基础。据此,高职教育课程综合化,应遵循以下原则:1先进性和基础性相结合原则以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作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悄然兴起;机械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不断变化升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职人才必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高职的课程设置必须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指导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反映其变化,以期实现教学与岗位需要的“零距离”。同时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重在掌握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知识,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遵守“厚基础,强技能”,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及基本能力训练,挖掘学生潜能,同时结合社会所需的先进性内容,给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和相应的知识能力基础,使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科学发展的趋势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因此,高职课程综合化必须着眼于先进性与基础性的有机统一,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2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根据行业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模式,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平台,使学生具备平台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即具备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性。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教学制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及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到人尽其才,体现教学的灵活性。这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课程综合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3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训练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关键,这种易于联系社会实际生活,解决社会岗位中出现的新问题,就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明显的区别。因此,实践性成为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4适应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原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新形势要求高职毕业生转岗换岗的适应性要强。因此,综合课程的设计必须采取“宽口径”,课程内容涵盖面要广,因此,要吸取课程结构化的思想,对新信息、新动态、新进展进行职业能力结构化的处理,遵循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原则,注重基本问题的探究,以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目的,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可接受性又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文化知识水平,使学生在能够承担的学习压力下,尽可能地获取知识和职业能力,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为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文化基础水平,市场需求以及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研究决定课程综合化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适应性,培养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四、高职课程综合化的新方法随着近些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各种,新鲜模式层出不穷,课程综合化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以下介绍几种新的高职课程综合化的模式:1以任务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高职教育是培养实践型、操作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只有在校期间加强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才能使学生走向职业岗位时能胜任所担任的工作。“以任务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在一起,很难在教学内容中划分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旧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以任务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的要求,所以必须加以改革。新的教学方法要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服务,保证足够的训练和实际操作时间。因此采用以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任务报告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2以职业基本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管理、服务人员最重要的知识。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具体地说,像接触设备、生产工艺、业务程序、为顾客服务和与同事们的专业交流,等等。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不应根据学科系统性原则,按知识的形态、知识的层级、能力的类型、技能等设置空间分布和时间顺序,而应根据个体的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活动原则来组织。比如,可以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界限,让学生提早进入综合专业环境,提前接触专业实践,个别前期知识按黑箱处理,采取螺旋上升型课程顺序。职业分析、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这三个最重要的过程要素是高职课程综合化最突出的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同样,职业教育的课程也是职业导向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强调的是职业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及态度(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职业能力获取的过程。学生应参与技能、知识和行为方式的形成过程,而不是仅仅记住其结果。最典型的例子是双元制使用的核心阶梯型课程模式,不但整个课程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而且由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组成的三门主干科目,均摆脱了学科体系的约束,分别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从理论、计算、制图三方面进行了综合化。CBE、MES所使用的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技能模块组合课程,每个模块则分别以能力或工作步骤为中心进行了理论、技能乃至职业道德的综合化。3课程发展模式的课程综合化课程发展模式有目标模式(objectivesmodel)、过程模式(processmodel)和情境模式(situationalmodel)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不具体,阐明怎样设计一个课程方案,而着重于设计思想的讨论,即时课程设计所持的见解、观念以及设计应有的思路,台湾学者司琦先生将其称为“课程发展模式”。目标模式将课程设计分为四步:决定目标选择内容组织教材评价结果。此模式是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各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是选择内容、组织教材、评价课程的依据,测量是该模式的重要特征,即强调明确、具体、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过程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增进判断能力,以参与、适应、改造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此模式认为预期结果并不重要,而具有理解性、启发性的过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情境模式认为课程即教师、学生及环境的沟通,强调课程设计应针对一个具体的学校和它的教师,即课程设计应符合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实际,重视家长和社区的愿望。而这里所说的课程综合化,是兼收并蓄了这三种课程发展模式的长处,综合应用于一个科目或一个专业课程方案的设计。因为目标模式虽然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不但应该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即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且有许多内容难以确定明确、具体、可测量的目标。而过程模式不强调事先预定的行为目标,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和学生的自我发现、自行探究,有其独到之处。当然,过程模式的局限性恰恰在于过分强调价值的相对性,忽视目标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容易导致混乱。情境模式则注重以环境分析或文化分析为基础拟定课程目标,强调课程设计应针对一个具体的学校和它的教师,即课程设计应符合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实际,重视家长和社区的愿望。将这三种课程发展模式综合化,就能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