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公共课程,在培养高职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自学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素养由于高职类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在学生素质、培养方向、师资和设备情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遇到一些不同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多年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经验,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现状出发,对高职类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期望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据笔者平时的观察和总结,目前高职类院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规定了全国普通高级中学最迟于2001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但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应付高考以及各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较好,较早就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对较高。另外,有相当部分的高职学生是从中职通过“3+1”考试升上来的,他们在中职阶段已学习了较多的计算机知识。学生的基本情况是:有一部分学生已通过了国家计算机水平一、二级考试,但有一部分学生几乎是“计算机盲”。而现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进行统一起点、统一内容的教学,既浪费了部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造成学生逃课现象,大大影响了学风。另外,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对于在设备、师资方面本来就较紧张的高职院校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软件操作的教学,不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由于许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或中专升格而来,部分教师习惯于中职中专的教学;另外,由于高职院校连年的扩招,引进了大量刚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教师队伍中,而很多学校却又忽视了对新教师的培训。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以及对教学目标理解不透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照本宣科”或只对学生讲解软件使用方法而使该课程显得枯燥乏味的现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提出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多媒体设计、互联网、电子邮件等,几乎涵盖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是在“炒冷饭”,造成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有部分省、市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全省的计算机水平统一考试,为了提高考试过关率,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围绕考试大纲进行大量的练习,又使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走进应试教育的怪圈。结果是及格率提高了,但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考试环节存在问题有部分学校由于没有无纸化考试系统,仍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或采用单纯的上机操作方式。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固有的特点,传统的笔试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正水平;而单纯的上机操作完全忽略了理论知识,又不能完全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由于通常担任较多班级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在手工改卷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未必能公正地评价学生。由于以上的各种原因,高职类学校计算机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生修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后,不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后续学科的学习上;对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软件或新版本的软件的自学能力较低,这些与我们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只重操作技能,不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关系。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标要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效果,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文化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到,它不同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那样重于技术,而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计算机文化基础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包括利用计算机主动搜寻信息的意识,分析评价所得信息的意识,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主要包括使用计算机获取、存储、加工、使用、管理信息的能力(如办公软件以及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还有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相关技能,如计算机基本操作、一些软件的安装与使用、上网相关设置、网上冲浪、电子邮箱的使用、计算机安全防护等。加强学生的信息道德包括不随意删改别人的文件,不在公共场所的机器上随意设置密码,不在专题网站发布无关内容,不玩暴力倾向的游戏,不浏览、不宣传黄色、暴力网站,不利用网络进行恶作剧的行为,不在网上进行非法活动等等。提高学生后续计算机课程的自学能力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处于这一时代的每个人每一刻都被大量的信息包围着。面对这一信息的海洋,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是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和建设者的当今青年一代,更应具有这样的素养。然而,当今我国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又是比较欠缺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借助计算机查询、获取、加工、保存、提取、利用、管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计算机自学能力。当然,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仅仅依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它应当贯穿在整个大学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但由于现代信息具有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所以计算机文化课程应当主动地承担起更多的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任务。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了学生信息技能的教学,而对其他几方面内容却忽略了。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研究参考。结合当前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差异,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分为选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必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两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的简单操作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为大纲规定的其他内容。据笔者的粗略估算,新生中至少有30%以上的人是掌握前部分内容的(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普及和计算机拥有量的提高,这个比例会逐年增加)。通过自愿报名或学校组织统一测试,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知识。另外,可以大大减轻高职院校设备、师资紧张的问题。加强对师资的培训高职类院校由于师资较缺乏,往往会安排一些“非专业”教师或刚毕业的新教师任教该课程;另外,有一些教师习惯了中专或中职的教法,未从以前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对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性质未真正理解,所以,应当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包括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等。只有真正理解了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掌握较好的教学方法,才会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教学的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教学内容上,二是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在教学内容方面,结合Internet有关知识的介绍,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信息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利用的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通过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什么是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模式。教师必须不断收集和更新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搜寻、发现有用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分析、评价信息,从大量杂乱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成为有用的知识。通过网络平台(如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展开讨论,开展协作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学习所得,与同学、老师交流。教师在教学各方面进行引导,学生的信息素养便会得到逐渐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习软件的方法,掌握如何使用“帮助”或网络进行学习,而非单纯学习书本上几个软件的使用。编制一个内容科学合理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建议把学生所应掌握的全部知识点制作成考试系统,同时这个考试系统也作为课外练习系统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生平时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练习、评分,随时掌握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