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新课程演绎新理念新标准塑造新角色.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新课程演绎新理念新标准塑造新角色.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新课程演绎新理念新标准塑造新角色.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新课程演绎新理念新标准塑造新角色.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新课程演绎新理念新标准塑造新角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新课程演绎新理念新标准塑造新角色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并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提供更大的教学空间。面对这一场教育革命,中学政治、历史、地理教师必须突破自身的素质局限和角色定位,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大胆改革教育方式,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最终实现在新环境下塑造新角色。本文试从新课程的特点和客观要求的角度,探讨政史地教师完善知识结构并重塑新角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新课程演绎新的教学理念1新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政史地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应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首要特点是其内容的人文性。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就目前国民的人文素质来看,普遍存在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受长期以来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重功利轻价值、重接受轻运用、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偏向。这种不均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人文性正体现了这一需求。新课程的人文教育表现在通过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例如: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举出当今世界各地经济相互依赖的实例,初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等,无不体现人文教育的理念。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课外活动的辅助功能;加大校园人文环境的创设等方法来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首先,教师是实施新课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教师的人文素质集中体现在自身的人格魅力上,一位好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随时随地都能散发出来,无论是高尚的师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是为人处事的修养,所有这些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更深远。其次,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便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如何将自己的人文内涵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再次,新课程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实践展开的,这就将教学环境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强调社会实践,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参与。如新课程中组织学生调查本地超市、集市或零售商店,评价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业绩,以此说明商品种类、数量及服务项目的变化与市场供求的关系;分阶段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文化遗址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了解城市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演变、中华民族的抗争等;通过对名人名家的访谈,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凡此种种,都会使学生感受到第一手材料的价值和体验到主动参与探究的乐趣。为此,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开设第二课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教育中由于时间不足而带来的缺憾,而且这种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认识社会环境、适应社会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受学生的欢迎。课外活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外延,使人文教育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最后,我们应当看到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风格的体现,更是一所学校文化底蕴的积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使人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她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鼓舞人奋发向上的志气和勇气。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人文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这里有环保小组的提醒、有板报橱窗的宣传、有时代雕塑的召唤,新课程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希望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社会空间和生活环境让它们去认识、去感受,而校园无疑是我们教师给学生营造的最贴近、最真切、最实际的人文环境。2新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政史地教师必须打破单科知识体系的封闭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改造成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历史与社会”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对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这种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新课程第一部分“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一级目标为例,就可见其综合性之一斑(见表一)。表一:一级目标从表一可以看出,这一主题按照“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思路,综合了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逐步将学生的视野从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广阔世界,将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追求融入社会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显然,这些目标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并非是某一位历史、地理或政治教师所能完全具备的。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必将为中学社会学科打开一个广阔而充满新鲜感的学习空间,而且也将中学政、史、地教师推进到一个开放而充满挑战性的教研我们生活的世界1.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2.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3.识记、再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4.体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规则、制度的意义。5.尝试在经济生活中可能充当的各种角色,初步树立现代经济意识。6.感受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体育与文明生活的关系。7.感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有所不同,有所变化。空间。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政、史、地教师只有打破自身学科知识体系的封闭性,边教边学,建立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知识体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新的角色和职责。笔者结合我省“社会”学科的教学实践,认为这个全新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在这个呈金字塔状又互相联系的知识能力网络中,最基础的是政史地三科的学科知识,这三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彼此不是孤立的、隔离的,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便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一是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首要前提问题意识的培养,在综合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注意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并且不时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解决、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能力,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认识、适应、参与、改造社会。二是综合课程中的知识、活动都需要教师加强彼此间的参与和合作,进行交流,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进而扩充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的内涵,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综合素质的需求。这里还可包括教师与学生、与教育管理者、与家长、与社会各行业的交往与合作。三是最高层次的要求整合能力,它涵盖了对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整合,最能体现新课程在培养目标上所倡导的“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总之,教师要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只有边教边学边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才能满足新课程为广大学生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日新月异的知识需求。3新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要求政史地教师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改变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追求终结性评价及狭窄的课堂范围的教学定势,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还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两个特点。开放性体现在新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评价从追求唯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从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学环境也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使课程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实践性是指新课程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新课程的这两个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师自觉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要好为人师,不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育手段,而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新知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健康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角色转变中,最重要的便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还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具体说来,首先要体现民主性。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要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新课程针对学生关心的互联网、卡通画、卡拉、流行歌曲、电子游戏等话题设计了一些讨论活动,以此明白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充当说教者,而应当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充分暴露出来,以便正确引导施教。其次要体现主体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倡多年。但课堂教学实践中,仍是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新课程中设计了大量的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强调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如:为体验人才市场的活动方式,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设计了模拟招聘和求职活动,学生通过扮演企业管理人员和求职者,分别完成拟定职工招聘计划书和招聘程序表,撰写个人简历,参加面试和签订“劳动合同”等任务,不仅使学生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对人才素质的高标准要求,从而激发起学习文化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的热情。再次要体现情感性。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在传统教育观中,人文学科往往是被忽视的,教师无论怎样解放、启发,学生都不会把它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于是就有了上课打瞌睡、说闲话;作业不认真、考试抱佛脚的现状,甚至于我们的家长、领导、其他任课教师都不理解。在这样的处境中,教师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要有一种“让他们先喜欢我,再喜欢我的课”的精神。同时,把情感投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影响自己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知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二、新课程下教师完成角色转变的条件新课程演绎的新理念,对教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我们的教师是否就觉得真的很难适应呢?结合我省“社会”学科的开设及实践,笔者认为政史地教师不仅能实现角色的转变,而且会做得更好,这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社会”在我省已实践多年,教师在观念上已对它的人文性、综合性有了认可。自1994年我省开始教材改革以来,“社会”学科已越来越被一线教师所熟悉、认可。正如初一教材“导言”部分的介绍:社会课就是学“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第一学年);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第二学年);当代社会状况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观察社会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第三学年)等三个方面,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本教材时就明白了社会课是有别于原来的地理、历史课程,是对原教材的拓展和延伸,突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整体认识社会等功能。又如,教材第三册中讲到“亚洲的封建国家”这一节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初一“社会”内容从海陆位置入手,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朝鲜、日本之所以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认识,而这种影响使朝、日两国的社会形态不仅得以发展进步,而且这两国直到今天还保留着许多中国盛唐的风俗。再如,教材第五册中关于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的探讨,不仅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国情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了人文教育,而且也可以联系初一人文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中国的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资源和中国的农业),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科学、具体的知识体系。总之,我省的“社会”教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起步试验,已体现出大量的人文性和综合性要求,它为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因此,当“历史与社会”这一新课程展示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教师应当是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它,去应对它。至少“社会”两字已深入人心。2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尤其是推行跨学科教学,使一部分教师已适应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