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论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研究.doc_第1页
银行管理论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研究.doc_第2页
银行管理论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研究.doc_第3页
银行管理论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研究.doc_第4页
银行管理论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管理论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需求研究一、银行贷款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控制信贷资产风险是各商业银行的重要工作之一,其目的是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保证信贷业务收益最大化。按照资金流动过程,我们将银行信贷业务划分为两个阶段:贷前资金审批阶段和贷后资金跟踪阶段。贷前资金审批是指商业银行根据企业的贷款用途和还款能力对企业资信情况进行评估,决定是否放贷的过程;贷后资金跟踪阶段主要是对借款企业某阶段内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及还款能力进行风险评估,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是五级分类风险管理法。根据我国贷款通则和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和贷后跟踪过程中,主要需要评估的信息报告以下六个方面:企业财务信息、企业存量贷款信用信息、企业纳税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经营者素质信息、企业贷款担保信息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分析企业提交的各项材料以及现场调查作为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企业贷款申请和贷后跟踪过程中往往面临大量的虚假信息和欺骗行为,导致了信贷风险管理的源头信息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给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通过与银行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商业银行信贷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以及相关网站和资料的查询,发现现有银行贷款管理面临着以下挑战:1缺乏一个系统、可靠的信用调查评估系统。银行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誉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基本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现场观察获取的,所获取的表面现象较多,评估的主观性很大,信用分析过程化,对提供虚假信息和具有欺骗行为的借款企业不能及时发现,给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留下了隐患(蒋建华,2004)。2银行对贷款抵(质)押物状态了解不够清晰,一户多保、连环保、互保或抵押不足、重复抵押,擅自处理抵押物,此贷彼还等现象屡屡发生,使贷款在放款时就出现风险(刘滨燕,2002)。3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制约“逆向”信贷审批的操作流程(蒋建华,2004)。“逆向”审批流程是指企业申请贷款时,不是先向信贷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审批,而是托关系、找人情,直接找主管领导,再由领导指派具体经办人员进行办理,甚至帮助企业制造虚假材料,造成了必要的审批流程“走过场”,为徇私舞弊和假公济私创造了可乘之机。4不能严格实施贷后跟踪机制。目前,我国发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违法案件,很多都属于恶意串通、内外勾结作案,由于现有的贷后跟踪流程和档案不足以反映这些问题的存在,贷款实际用途与申请用途不符情况严重,尤其是在信贷人员与企业内外勾结、恶意串通的情况下,即使银行监管机构也无法从商业银行的贷后跟踪资料中发现真实的信息报告(刘明康,2006)。由上可知,由于信息的不完善性,仅仅从银行内部流程来控制信贷资产风险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利用跨组织电子政务系统来获取相关企业信息,通过银行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互动,将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结合起来,将政府提供的企业信息与银行调查信息结合起来,建立规范的贷前审批和贷后调查流程,健全信贷调查审批档案管理。二、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及其分布研究政府职能部门是拥有准确和详细的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源头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这些信息不仅仅在政府职能部门内部使用,也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所需要(王浣尘,2005)。而长期以来,我国拥有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政府部门由于职能赋予的权力将所采集的企业信息作为保密信息垄断,受诸多规定的影响使信息不能共享,尤其是不能够向商业机构提供信息,导致了商业银行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信息共享协议,信息重复采集且准确性不高,极大限制了政府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Aldrich,2002)。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G2B(GovernmenttoBusiness)电子政务需求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借助于电子政府系统和银行贷款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利用政府机构拥有的一切有利于信贷调查决策的信息资源,包括金融监管、工商、税务、审计、海关、出入境检疫等部门的企业经济金融活动信息,提高贷款审批信用评估的可靠度,降低贷款源头风险。贷前调查和贷后跟踪的目的都是通过掌握企业申请人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誉状况、发展前景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贷款潜在风险,为贷款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贷款信用调查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根据我国贷款通则和商业银行法,信贷部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取企业财务信息、企业存量贷款信用信息、企业纳税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经营者素质信息、企业贷款担保信息等六个方面的信息:1查阅信贷综合管理系统有关资料和信贷档案,了解申请人存量贷款质量和还本付息情况,掌握借款人信誉状况和偿债能力变化情况。2查阅借款人提交的有关资料和近三年的财务报表,了解客户生产经营和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客户生产经营变化趋势和资金变化情况。3深入实地,查阅客户有关报表和账簿,调查客户提交的有关资料是否真实,了解客户主要产品生产、销售及盈亏情况,判断客户生产经营是否正常、资金结构和资金使用是否合理。4与客户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交谈,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情况,分析客户经营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5通过各种报刊、杂志获取有关行业和客户发展的信息。6查阅有关抵押物、质押物的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抵(质)押物的可变现情况。7利用以上调查了解、掌握的资料和有关指标,对借款人即期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测度贷款风险度。在以上调查方式中,信贷人员主要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现场观察来判断关于企业资信的各项指标。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方面,资料来源的权威性不够,判断的主观性较大,难以避免“逆向审批”和“内外串通”等问题;另一方面,调查周期较长和成本较高。而在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职能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政务有责任依照一定法律法规,在信息安全的情况下为企业和个人提供G2B方式的信息查询服务。我们将商业银行从系统中获取企业信息并支持决策的活动称为企业信用调查的辅助流程,与分析报表资料及现场调查等流程结合,形成整合的信用调查流程,尽量获取准确的企业信息指标,从而为信贷调查形成客观、公正的信息支持。表1分析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对G2B电子政务信息的需求项目以及可能利用的各政务信息资源系统及信息指标。表1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及分布以对企业存量贷款的信用信息需求为例,利用人民银行企业资信系统可以查询某企业在全国各家银行的贷款记录,形成贷款机构、贷款用途、还款记录、贷款金额、付息金额等指标,为信贷员评价企业存量贷款的信用提供支持,这种方式在我国大多数省市已经开始实施。再如对企业纳税信息需求,通过税务部门纳税信息系统查询企业近期财务信息和纳税信息,形成纳税日期、纳税金额、不良纪录等指标,一方面可以考察企业的纳税信誉,另一方面,可以比较企业提交给银行的财务信息与提交给税务部门的财务信息是否一致,为评价企业的纳税状况提供支持。因此,可以通过以上各种途径依次从电子政务系统或中介机构系统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经营者素质信息及担保信息,并形成相应指标辅助信贷人员进行评价。三、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的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一)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的利用方式1信息直接用于决策:通过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收集到的信息可以直接用于决策,如利用人民银行的企业资信系统收集企业现有的贷款历史和贷款质量,直接对企业信用状况评估(如图1)。图1信息直接用于决策2信息间接用于决策:通过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收集到的信息并不直接用于决策,而是通过与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考察企业的信用问题,确认企业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如图2),如企业提交于银行的财务信息与提交于审计部门的财务信息有明显不符时,信贷人员可作适当的分析找出原因。图2信息间接用于决策(二)G2B电子政务信息需求的特点1通过电子政务系统获得政府相关机构的企业信息,提高了信贷调查信息的可靠度和准确性,为整个贷款业务从源头上降低了风险。2系统可将从电子政务系统获得的信息与企业提交的信息进行对比,减少了申请企业弄虚作假的可能性。3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直接得到各项信息及指标,结合信贷人员查阅资料和现场考察所获取的信息,为企业的各项指标评级,提高了贷款调查的效率,降低了主观判断因素。4建立银行贷款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内外互动流程,银行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贷款审批系统的各个关键环节及审批文档来监督银行信贷人员是否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审批,一定程度上抑制贷款的“逆向”操作。当然,从电子政务系统获取信贷管理所需信息的主要难点在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以及政府部门是否愿意提供此项服务和服务成本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蒋建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稽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刘滨燕当前人民银行贷款非现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武汉金融,2002,(8):12-133吴伟,王浣尘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