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农村研究论文关于农民减负的深层次问题减轻农民负担是上世纪最后十年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主要从理顺体制,减免农业税,增加转移支付,规范农村政权运作等方面来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最终实现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但是农村问题十分复杂,改善农民生活范畴太广,上述减负增收渠道显然不足以满足农民生活的需要。因此,重新认识农民减负的深层次问题十分必要。1体制减负(或者说体制增收)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国计关注民生,民生重在平等。在我国,城里人与农村人的生存状况有着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生存方式是客观存在,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巨大差距是历史存在,但是体制给予城里人与农村人的不同待遇也是现实存在。财政制度是一种最主要的再分配制度,这个制度的公平性体现在国民平等享受国家物质和文化的成果,而不受区域、民族、性别、职业的影响。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设计的不科学,很难保证国民的平等待遇。这个方面,国民看到了,专家看到了,政治家同样看到了,例证很多。如果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历史,解决起来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人们对此还能给予适当的原谅,但是人们不明白的是,有些问题经过全国人大立法,执行起来还是步履艰难。这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按我国农业法的规定,各级支农资金不得低于同级政府非生产支出的增幅,可谁来监督政府执行呢是各级人大么省以上我不敢妄论,但省以下尤其是市县的情况我们还是了解一些,一方面人大也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人才懂得如何去监督另一方面人大的老人们也没有精力去监督。曾几何时在我国的干部使用上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人大事实上就是二线,是安置老人们的地方。这些曾为沦海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潮涨潮落,谁有精神去管那么多而政府那些个打着“形象”和“政绩”的实事,还等着掏钱,谁来保证支农资金的增长呢产权制度是事关国民生计的一项最重要的制度。对农民而言,最大的产就是田地产林产,从现行制度看,我国法律给予了农民三十年或七十年的经营权,看似农民有权,然而这种表象给农民以实在的伤害则不为太多的人所重视,因此各级政府打着国家建设需要的旗号向农民征地可以不讲价钱,这种实实在在的伤害太严重。一般意义上讲,有地就有权,有权就能处置。可农民对地权的处置就十分有限。法律没有给予农地抵押的权力,体制把农地的发包权设计给了集体经济组织,同时对林产的处置法律把审批权给予了林业的主管部门,这就是说林产能否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