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总劳动在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配置。发生这种变化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英国政府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做法,摸索出从惩罚、救济、“济身”,到创造就业机会和福利国家的一套做法,成功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为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一、从惩罚、救济到“济身”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初是由圈地运动引起的。圈地运动本身,不是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而是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圈地的目的,是为了养羊赚钱,而不是为了扩大农业生产,而且牧场不能容纳过多的农业劳动力,因此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当时英国还没有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生产阶段,非农业部门也还没有产生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所以这些被驱赶的农民,除少数人受雇于农场和手工业工场外,绝大部分人成为生计无着、到处行乞的流浪汉。他们逐步向城市转移,成为游民、失业者和贫民。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200多年里,英国圈地运动受到法律的限制,规模不大,失地农民的问题还没有严重到威胁旧国民经济体制存在的地步,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禁止他们到处流浪,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如1531年法令和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为止,然后遣返原籍。爱德华六世在位时,于1547年通过了被认为是都铎王朝最严厉的惩治流浪汉的法令。该法令把所有无业者都称为流浪汉,给予严厉惩治;健康流浪汉,将被逮捕,在前胸打上“S”烙印,被罚做两年奴隶。如果逃跑,将被判终身为奴。而逃跑两次,将被判死刑。然而,严刑峻法并不能解决农村失地农民的流浪问题,许多破产农民参加了农民起义。1549年在诺克福郡、1554年在肯特郡都发生了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大批起义者成为游民,流人城市。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失地农民的数量在增加。英国政府逐步认识到进城流浪农民的问题,是由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并不是失地农民的过错。惩罚不如疏导,要进行疏导,首先要进行救济。于是,英国政府采用了恩威并用,即救济和惩罚并用的两手政策。最先,英国政府允许对无劳动力的和老弱病残等流浪汉进行救济,后来逐步扩大救济的范围。开始时,救济基金主要由私人和私人机构来进行,政府并不承担责任。从亨利八世开始,英国政府才承担起了组织救济和筹集救济资金的责任。例如15351536年的法令规定,市政当局要“慈善地接待”乞丐,救济他们,使之不会再公开乞讨。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加快。英国除了继续救济流浪者、失业者外,对贫困人口开始了政府补贴制度,即“斯宾汉姆制度”。这是一种“院外”救济制度,开始于1795年。所谓院外,指的是救济院之外。这种制度的特点,是根据食品价格决定工资标准。对工资达不到标准者,由政府给予补贴。但是救济只是一种暂时的办法,它不仅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且造成了更多的社会问题这种主要靠救济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明显是行不通的。英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需要新思路和新办法。于是政府采取了大规模向海外移民的政策。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就开始向新大陆和海外殖民地移民。在移民中,大多数人是“在母国被当成多余而有害的人”,是“罪犯、娼妓、穷光蛋和破产者”,一句话,是游民、失业者和贫民。1834年,由于失地农民的压力,英国主管和执行济贫法的皇家委员会正式建议,将有劳动能力的贫民移民海外。这样,大批移民以仆役身份来到北美,俗称“契约仆”。17世纪进入切萨皮克地区的移民,有70一80为仆役。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英国严格禁止熟练工人移民国外。因此向国外的移民,基本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南非、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英国殖民地也是英国缓解国内流动人口压力的理想移民之处。例如英国1820年首批到达南非的移民就有1万人;以后逐年增多。英国向新西兰移民,也从1839年的1000人,发展到1875年的30万人。政府为鼓励移民,采取了减免运费、向移民赠送土地和农具或向安排移民的投机者赐予土地等多种方式。从1846年到1869年,在英国政府各种移民计划下安排的移民约有339万人,约占英国移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总人数的23。除了移民之外,英国政府还向殖民地流放犯人。1717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允许将某些犯人运送到北美做劳工。议会下院于1729年到1730年设立了一个委员会,对英国监狱进行调查。该委员会在经过调查后,提出将负债的穷人和从监狱中放出的犯人安置到北美。之后,这两种人被安置到北美,促成了佐治亚殖民地的建立。在17181775年间,英国向美洲输出犯人约3000人。北美独立后,美国拒绝接受英国罪犯,其他英国殖民地也开始拒绝接受英国罪犯。因此英国把澳大利亚作为流放地。1787年英王乔治三世在议会开幕词中,宣布政府计划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植物湾”建立移民区,安置罪犯。到1868年从英国各岛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罪犯已达155万人。这些犯人被流放后,缓解了英国本土的人口压力和社会矛盾。在实践中,英国政府认识到移民和流放,只是权宜之计,只有创造工作机会,使流浪汉通过工作谋生,从济贫到促进就业,达到“济身”的目的,才能解决问题。这样英国对流浪农民的政策开始了转变,即从救济政策发展到“济身”政策。工业化的发展,也为这一政策提供了可能。英国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失地农民本来可以比较容易地在工厂谋到一份工作。但是由于当时工厂工作条件恶劣,工资非常低,而且工作时间很长,一般每天工作时间在15一18小时。广大失地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他们过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不习惯现代工厂的生活,特别不愿意在工资极低、条件特差的工厂,受老板和工头的剥削压迫。因此他们宁愿继续行乞、打短工或依靠亲友的资助,而不愿到工厂做工。这就是失地农民变成流浪汉而被资产阶级看成“懒汉”的原因。对这些流浪汉,英国政府实际上无计可施。但是到工业化中后期,这个问题不存在了。首先由于工业化的进行,社会物质财富增加,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工作时间不断缩短,工资水平得到提高。相对来说,失地农民就愿意到工厂工作。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因此就容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非农业部门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兴起,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领域。其次,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外殖民掠夺,建立了广大的殖民帝国。广大殖民地是英国人移民的理想之地,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广阔场所。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移民殖民地,18461850年英国每年平均向殖民地移民1991万人,到1886一1890年间则达到2148万人。在这一时期,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找到工作后,很快又失业。失业问题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失业问题必须由国家来解决,需要加强国家的干预。因此英国以解决失业问题和社会福利问题为突破口,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这样英国对游民的政策,开始了从济贫政策到“济身”政策的变化。英国政府以各种方式培养游民的劳动习惯,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拥有某种技能,能独立谋生。同时英国政府还努力创造就业机会,为游民工作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济身”的可能。在这一时期,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始走上正常的轨道。英国政府的“济身”政策,是有历史渊源的。从1571年到1587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惩治流民和救济贫民的新法案就规定,对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实行强制劳动。在1576年法令中,政府规定每个郡都要建立“感化院”,将那些有工作机会而不去工作的人送进感化院,实行强制劳动。同时积极为失业者寻找就业机会,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流浪问题。这些办法,开始了使被救济者通过就业来谋生的努力,在英国被称为“济身”。1594到1597年,英国粮食连年歉收,圈地速度加快,失地农民向城市流动的规模增大。英国议会为了解决流浪农民问题和贫民问题,通过了1597年法令,明确提出了具有“济身”思想的济贫新方案。在这个法案中,除了严惩外,强调为流浪者和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使他们能自己谋生。法案明确规定,要安置贫困家庭的子女劳动或当学徒,给失业的成年人提供原料,以便让他们工作,提出了“健康者劳动,无生活能力者送救济院”的原则。1601年,英国通过了著名的伊丽莎白法,即“旧济贫法”。该法吸收了1597年法令的基本精神,并作了一些增补,强调解决游民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为失业者提供工作。该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基本完成了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上从惩罚到救济再到“济身”的观念转变。该法案在英国济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奠定了英国救济政策的基础。1601年法案通过后,英国枢密院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开始为失业者安置工作。从1622年到1623年,英国枢密院连续颁发了三个诰令,发给10个呢绒生产郡的治安法官,要求他们解决失业纺织工人的工作问题。1629年5月17日,英国枢密院又发布诰令,要求强迫健康流民做学徒,给他们提供生产原料,安排他们工作。为了给失业者安排工作,需要筹措资金。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英国枢密院授权地方官征税。为了拓宽就业渠道,英国创造了多种安排就业的方式例如提供原材料,让穷人在家中生产;为失业劳工创建新的行业,如在呢绒业之外,为安置失业工人创立了“新呢绒业”,即生产粗呢和斜纹哔叽呢;为失业者建立集体劳动工场。这种工场具有半工场半收容所的性质。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新济贫法是在旧自由主义的思想下制定出来的。旧自由主义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贫困是个人的事,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脱贫。因此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才能得到救济。接受救济的人,将被剥夺选举权,作为对被救济者的一种惩罚,其目的是让受救济者通过个人的努力,而不是社会与政府的帮助来脱贫。这个法令在改造游民的不良习惯上,有很大突破。该法令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从1870年到1914年,英国的济贫活动,基本上是在834年新济贫法下进行的。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三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大、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英国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为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顺利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逐步普及中学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等,使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对容易。1890年后,英国政府创造就业机会,使失业者能够通过劳动谋生的努力有了发展。英国政府决定建立劳动移居地来转移失业人口。英国建立的劳动移居地分为两种:一类是由社会团体为解决失业问题而建立的移居地;另一类是由政府济贫部门为缓解失业者的贫困状况而建立的劳动移居地。前一类靠各类自愿性捐款建立,后一类主要由地方政府拨款建立。社会团体建立的移民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891年“救世军”在艾塞克斯郡的哈德里建立的“救世军土地移居地”,占地3000英亩;此外还有1892年“家庭移民协会”在斯塔斯韦特建立的占地130英亩的“农村移居地”等。而由政府建立的劳动移居地主要有1904年在伦敦波普勒区建立的莱恩敦劳动移居地,1905年由伦敦失业委员会建立的豪尔斯里湾劳动移居地。前者占地100英亩,后者占地13000英亩。但是由于这些劳动移居地从事农业性质的劳动,对城市失业者吸引力不大。同时这些劳动移居地也受到当地农民的强烈反对,因为这将把就业人口转移到他们居住的地区。从操作上说,这种办法也难于实行。因为维持劳动移居地需要资金,依靠自愿捐赠的基金来源不可靠,而依靠地方政府的拨款,则又引起纳税人的不满。因此劳动移居地的存在不能长久,英国建立劳动居居地的尝试是不成功的。英国政府逐步认识到,解决失业问题,仅靠济贫院和建立劳动移居地等等是不够的,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努力,制定相应计划,实行再就业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1886年3月,英国地方政府事务部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向所有地方济贫官员提出了一项“市政公共工程计划”,要求在对贫困者和失业者进行救济时,应该通过市政工程计划的扩大,给失业者再就业提供机会。这一指令,开始了英国国家从宏观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努力。按照张伯伦的指示,各地方政府开始把失业者组织起来修建公共工程。于是以公共工程计划为形式的劳动救济措施,成为济贫法之外解决失业问题的又一官方措施。但是张伯伦的这一计划很快就失败了。因为参加公共工程计划的失业者,大多数是非熟练工人,他们没有什么技术。而大多数熟练工人在失业后,并不愿意参加公共工程计划。加上公共工程的实施,需要巨大的资金,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失业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赶不上开办公共工程所需的资金。因此用公共工程计划来解决失业问题的尝试失败了。在创建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的努力失败后,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英国国家福利政策的核心,是就业政策。英国福利国家的设计师威廉。贝弗里奇在1905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