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类论文-高校流行语的社会心理透视.doc_第1页
心理学类论文-高校流行语的社会心理透视.doc_第2页
心理学类论文-高校流行语的社会心理透视.doc_第3页
心理学类论文-高校流行语的社会心理透视.doc_第4页
心理学类论文-高校流行语的社会心理透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类论文-高校流行语的社会心理透视论文关键词高校流行语社会心理语言时尚论文摘要高校流行语是一种社会语言变异现象,反映了深层的社会心理:从众扎堆心理、压力宣泄心理、语言游戏心理、尚简求快心理、猎奇求新心理、委婉含蓄心理等。对待高校流行语现象既要有宽容心态,又要加以适当地引导。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同处于共变之中。社会波澜壮阔的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在语言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影响着语言的改变。流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盛行,使得语言也开始表现出“另类”的模样,成为一种时尚。高校流行语正是运用于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时尚语言。高校流行语研究的简单回顾流行语是一个时期内在特定的人群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综合因素的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和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1。流行语现象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而是伴随着语言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只不过是近些年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语言的影响显著加剧,致使流行语现象特别引人关注罢了。高校学生作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年轻一族,在语言运用上力求翻新造奇,形成了强大的视听冲击波,从而使流行语成为一道特色景观,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目。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杂志开始推出大学生评流行语活动,结果评出了十大大众流行语,此后,社会上陆续有人调查十大大众流行语和行业流行语:郑欣调查了1999年大学校园的“十大流行语”;沈杰、杨长征2网上调查了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并作一定深度的分析,被调查者绝大多数是高校学生。2陈思对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3高校流行语的研究主要有杜艳红关于大学生言语社区特色的研究;4韩希明关于校园流行语的概括、流行语的载体和流行的原因的研究;5高玉萍关于流行语词汇特征分析以及呈现这种特征的原因分析;6王春玲关于校园流行语的内容和来源、校园语产生的背景、校园流行语的双重影响和用语失范现象的研究;7潘世松关于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词语特征分析;8张艳玲关于大学流行语的语言风格特征概括和辞格运用分析;9钮灵芝侧重于谈校园流行语的来源和特点以及对待流行语的态度。10郭熙在其社会语言学著作中专门谈到了流行语及青年流行语问题11。限于手头上现有的资料和文献以及通过网上查阅,我们发现,高校流行语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语的释义、分类、来源、内容、原因、辞格的分析与归纳上。陈思指出“,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折射出当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高校流行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独特的独特文化心态。”3但是目前的研究对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理关注不够,因此本文主要谈高校流行语所折射出来的大学生心理,兼谈如何正确对待高校流行语。高校流行语心理的深层考察“言为心声”,语言中反映了人的一切,特别是说话人的心理。“一个人说话时的音量、音调、节奏、语气都能表露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动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12(P60)所以,通过语言分析心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结合有关社会心理因素,考察高校流行语,我们认为高校流行语主要体现了大学生以下的一些心理。从众扎堆心理。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是指那些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大部分群体的成员彼此接触,互相影响。大学生的语言运用就是这样,流行语经常是少数人或者一个小集团创造使用,由于表达上的特异性,结果很快为群体内其他人所接受,因而很快流行开来,成为校园的语言时尚。既然是时尚,其崭新的面孔让人的感觉焕然一新,于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有的人本来也无所谓,后来看到别人常用,效果还挺好,也开始试着用。从众扎堆心理既是流行语形成的条件之一,又是流行语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像“有没有搞错”“、郁闷”等等就是这样运用而生的。“郁闷”在陈思的调查中位居北京高校十大流行语之首,3高校学生只要情绪上稍有不如意“,郁闷”一词便脱口而出,本科生用,研究生也用。这实际上是从众扎堆、彼此影响的结果。压力宣泄心理。改革开放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一下子变得轻松自由起来,再不会因为说错话而受到政治上不公的待遇,但是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失业的压力、工作与学习的压力等等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压力接踵而至。社会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压力时需要宣泄。但是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社会规范又限制了他们的任意发泄,发泄被限制在不伤害别人的范围内。语言发泄成了最好的减压器,所以校园内不时充斥于耳的流行语脏话、粗俗的话就不难理解了。像“有病”、“靠”“、变态”“、去死吧”之类就是如此,表达了言说者愤怒的情绪。有的借助于异类语言,如“shit”、“fuck”、“TMD”等,适应了语言文明和发泄的双重需要,3不仅适用于男生表达,也适用于女生表达。类似的异语频繁地粉墨登场,也在不经意间为流行语贴上了一个言语使用者的标签:高校大学生。语言游戏心理。游戏是人的一种本能,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妨被看作是游戏。游戏是人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娱乐方式。流行语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游戏语言而带来一种游戏的快感。“社会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的创造物,它为人类所运用,人的理智、感情支配着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语言在创造和运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12(P226)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种“对象化”历程中,产生了游戏和审美的快感。有的民族将说话本身也看作是游戏,从中感受到莫大的快乐。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谈到“印尼东部有一海岛上的居民认为说话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不仅闲谈是一种乐趣,连吵架、炫耀自己的说话能力都被看作是一种乐趣。”这种心理体现于流行语的创造中,就是根据自身游戏的需要,故意歪曲语言的原意,如用“星星点灯”来表示“脸上疙瘩星星一样多,灯笼一样红”的意思“,早恋”表示“早上锻炼的意思”“,特困生”已经不是“特别困难的学生”,而是“特别发困、瞌睡的学生”的代名词。流行语的创作主体游戏着并快乐着。尚简求快心理。杨永林“由于现代化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处处反映出出一种讲求实效的求简趋势,代表了一种去繁求简的社会心理和时尚要求。”14(P63)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乃至言语、行为,流行语来源广泛、内容丰富、采用了许多修辞策略,但是,我们注意到流行语就其形式看一般都很简短,除了像“晕”、“顶(支持)”“、酷”“、牛”“、哇噻”这样简短的说法,还有像“表酱紫”、“酿子”这类,实际分别就是“不要这样子”“、那样子”的音素减缩。简洁明快的话语成了高校流行语的一个鲜明的表达风格,这是大学生尚简求快心理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心理的深层反映。猎奇求新心理。猎奇求新心理是人类创造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流行语创造和使用的新奇追求是流行文化的典型特征,语言的新奇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字形等各个方面,关键是要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王德春、孙汝建、姚远指出“,能引起注意的信息形式要有一定的刺激度、刺激对比度、刺激的重复率和刺激的新鲜度。”12(P100)流行语的新奇强烈刺激吸引着高校学生不断地追逐、模仿新奇的语言表达,而且这种追逐和模仿很少加以选择,往往“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高校学生的语言表意往往出人意料“:人类”在他们那里被阐释为“人渣+败类”“、白骨精”被阐释为“白领骨干精英”“、天才”被阐释为“天生的蠢材”、“偶像”是指“呕吐对象”“、小笼包”是“装可爱”的代称“、油条”指“很花的男生”“、烧饼”是“很轻浮的女生”的意思等等,不了解这种心理、不作一番调查、不深入大学生群体中,很难明白有些流行语的确切意义。委婉含蓄心理。委婉含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民族心理,这种心理外化为语言的表达风格,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影响了文化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一些不能直说、不便直说的内容都被包装上冠冕堂皇的词语,如不说“打麻将”而说“研究国粹”、不说“做爱”而说“人性”、不说“散步”而说“晒月亮”、不说“气死我了”而说“7456”、不说“人的脑子迟钝”而说“286”、不说“接吻”而说“种草莓”等等。这种含蓄在很多时候创造了一种诗情画意,使本来普通的场景、平凡的事情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而这也正是大学生富于想象和追求诗意的心理表现。总之,高校流行语以极其强烈的视听或表演重新塑造了大学生的感官,并把自身的欲望、幻想和心理内置其中。“更可能从一种隐含的层面,投射出青年对于自身赋予重要性的流行语所代表的事物意义的认定,因此,流行语便成为青年社会文化心态的符号表征”2。高校流行语总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向以及内心深处隐秘的心理。高校流行语表现的正确对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以上谈到高校流行语隐含的社会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只不过是借助了语言这个外在表现形式。其实,每一代人的心理和各种社会变化都是借助于语言得以有效展示,并通过代际传承积淀于后代人的心理中。高校大学生心理作为社会心理的一部分,无不尽情地反映在高校流行语这个小小的窗口里。既然是正常的,也就无需大惊小怪,更无需如临大敌,必欲完全除掉而后快。殊不知语言也有它自身的调节和筛选机制“,语言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自我淘汰、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过程”。15(P380-38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言论自由”具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是高校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肥土沃壤。有了这样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再加上表达上的反常意外、新颖别致的效果,高校流行语存在的合理性也就大大加强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变异变量因素中,年龄变量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因为“青年语言变体则是对新的语言变化反应最快、最多的一种变替,甚至可以说他们就代表着语言变化的潮流”。16(P31)高校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高涨着创造热情,高校流行语正是这种特征的典型体现。尽管高校流行语有肆意歪曲语言的倾向,但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惟有如此,语言才不断地显现出亮色,刺激着人的耳膜和眼球,使人不断触摸到语言带来的新颖和快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语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活力。再则,流行语毕竟是流行的东西,它往往只风行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人群,离开这些条件就很少被使用,比如大学生在家里对父母讲话就绝对不会使用此类语言。至于它能不能上升为全民语言,成为普通语言中的合理成分,就要看它是否进入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得到更多人的赞成、拥护和使用,一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使用频度提高,其新颖度也会不断磨损,直到我们觉得它是语言成分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流行语丰富了社会语言表达样式,成为社会心理流露的特有方式,同时也为全民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无庸讳言,高校流行语也确实体现了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和情绪17。高校学生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