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论文-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制理论.doc_第1页
民主制度论文-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制理论.doc_第2页
民主制度论文-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制理论.doc_第3页
民主制度论文-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制理论.doc_第4页
民主制度论文-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制理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主制度论文-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制理论自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把国际体制(internationalregime)的概念运用到国际关系的研究后,有关国际体制的研究在8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进入90年代以后,基欧汉等人又在体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边体制论(multilateralism),出现了用多边体制这个概念来代替体制的趋势,但体制理论的影响尚未消除。对这一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学术界颇有影响的理论流派,国内几乎没有任何较为系统全面的评介。本文旨在综合这一领域中的有关文献,对此作一评述。一、相互依赖观念与体制理论7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以外的国际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增多及其作用的增强,由于经济、石油、环境等问题开始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以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军事安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传统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无法全面解释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现象。正是在这种现实和理论相脱节的背景下,美国的国际政治学者开始寻找新的理论范型来说明变化中的国际形势。在寻求新的理论生长点的开拓当中,当时执教于斯坦福大学的基欧汉和执教于哈佛大学的奈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羊,他们在1977年出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中,用复合相互依赖(complexinterdependence)来重新说明国家利益。在他们看来,世界政治(worldpoltics)正在代替摩根索所研究国家间政治(politicsamongnations)。在摩根索等传统现实主义者注意国家利益的排它性和冲突性时,他们却发现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依赖的一面;在摩根索把国家利益之争基本上视为一种胜负角逐(zero-sumgame)时,他们却看到,在一定条件,胜负角逐可以转换成为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难分输赢的竞争(non-zerosumgame)。这一定条件就是相互依赖。它是指国家之间或者各个国家中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值得强调的是,相互依赖并不是均等的,也不排除相互竞争。它的重要在于让人们认识到,在这个充满争夺的国际政治社会中,存在着经济和生态上利益悠关的相互依赖。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经常出现在各种规则(rules)、规范(norm)和程序(procedures)的网络并受其影响,这些网络调节着行为并控制行为的后果。这一系列影响到相互依赖关系的管制性的安排被称为国际体制。不过,他们仍然承认,这些调节和控制跨国间关系的国际体制仍然是各国政府制订的。因此,相互依赖影响了世界政治和国家的行为,政府行为也影响了相互依赖的模式。如果说相互依赖是基欧汉和奈所借用的(因为马克思和思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过这一概念)的一个理论范式的话,那么体制则是说明和运用这一范式的理论。在他们之后,很多学者开始运用体制理论来分析和研究国际关系,特别是国际间的合作。基欧汉和奈虽然首开体制研究的先河,但在他们那里体制的含义还是初步的,缺乏明确的定义。到了80年代初,在对国际体制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之后,斯坦福大学教授斯蒂芬克莱斯纳给体制下了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定义:体制可以被确定是,在某一特定的国际关系领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期望得以汇集在起的一系列明确的或暗含的原则(principles)、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度(decision-makingprocedures)。原则是对事实、因果关系及公正的信念;规范是由权利与义务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规则是对行为的特别规定或禁令;决策程序则是作出和执行共同选择时所通行的实践。在给出这一颇为繁琐的定义之后,他又小心翼翼地区分了原则、规范和规则、决策程序之间的差别:前两项提供了体制的本质特征,但是可以与原则和规范相匹配的规则和决策程序则很多。因此,后两项的变化只是体制内部的变化,而原则与规范的变化则意味着体制本身的变化。此外,他还提出两项体制的外部特征,其一,体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不是一项暂时的安排,它的变化与国际权势和利益的转移相联系;其二,体制利益的长远性。体制指导下的行为不是以短期利益的考虑为基础。在基欧汉看来,体制的作用一般表现在它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中介。国际权力结构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在其中各个国家为各自的利益相互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进行着不同的讨价还价。这种交往并不是完全无序的,它往往按一定的规矩行事。因此,国际体制便构成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结构与在其中发生的各种政治经济的讨价还价行为之间的中介因素(intermdeiatefactors)。而且,国际权力结构与国际体制是相互影响的。前者决定后者的基本性质,而后者则影响了权力结构中的行为方式和日常决策。他曾用下面这个图解来说明体制变化的模式:开始时,一种体制的组织形式受到各国基本力量的影响。但以后就不总是如此。这个模式的要点是现存的体制和各行为体的基本力量决定了组织所具有的力量。后者又通过讨价还价的过程而对后果有所影响。最后,后果又反作用于体制本身。虚线则表示其他国际组织的变化也会成为某一特殊体制变化的原因。这里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组织所具有的力量(organizationaldependentcapabilities),它是指体制一旦建立,便拥有相对独立于创建者力量的那种实力。这一点在本文后面体制的自主性一节还要讨论。克莱斯纳进一步发展了对体制的研究。他明确把体制看作是基本动因变量(行为主体的权力和利益)与应变量(国际活动的最终结果)之间的一种干预变量(interveningvariables),并用更为简单的图解加以表示:基本动力变量(力量和利益)-体制-相关的行为与后果。在这里,力量与利益通过体制而对行为及后果产生影响。他论述说,体制的基本功能是协调各国行为以便在特定领域中获得预期的结果。因此,通常只有在仅靠自己力量无法保证自我利益实现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某种形式的合作(即也要考虑其他行为主体的利益)才能实现自我利益时,体制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三、体制的形成与发展那么,又是什么力量推动国际行为主体去建立、维持和改变这些国际体制呢?这是体制论者最关注也是研究最多的一个问题。对此,大体有四种相互关联的解释。1这一观点假定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体总是尽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有当实现这种利益需要与其他行为体合作时,它才会顾及到后者的利益。那些推动自我利益谋算的力量既是无政府的国际体系的根本,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国际秩序形式的国际体制之基础。一种合理的自我利益谋算常常会导致行为体放弃独自决策而选择共同决策。这派学者常常用博弈论(gametheory)作为研究方法来分析行为体的相互依赖。这里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是囚犯的困境(prisonersdilemma),这是一种有共同利益的困境。两个囚犯只有同时拒不承认被指控的罪行,才能达到共同获释的目的。为此,就需要双方的合作(collaboration)。各国为避免贸易战而进行的艰难谈判就属于这一类型。二是鸡雏较量(chickengame),这是一种相互厌恶的困境。虽然较量的双方互不喜欢,极欲使对方成为失败的鸡雏而后快。但是在一方的选择将根据另一方选择而定的情况下,以及双方都不希望出现共同毁灭的前景下,双方还是可以避免鱼死网破这类孤注一掷的行动。这就需要双方的协调(coordination)。美苏核军备谈判则属于这一类型。不论是合作还是协调,都需要建立某种体制作为行动的框架。博弈论的长处在于它能够说明促使行为体相互合作并维持稳定的诸种条件,但是合作的条件并不能自然导致体制的出现。显然,世上的许多国际合作都是在没有体制下实现的。因此,它仍不能充分说明为什么在有些领域中有国际体制而有一些则没有,以及体制的形式、规模和变化。而且,博弈论者大都使用上述两种只有两个行为体对抗的博弈模式,而体制所涉及的则大都是多个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政治权势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博弈论的上述弱点。2由于体制论者主要是原来的现实主义学派或受到这一流派训练的学者,因此政治权势就被认为是体制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其中霸权稳定论(Thetheoryofhegemonicstability)是被广泛接受的说明体制内在动力的理论。它简明扼要,把体制的创建、运作和衰落与一个霸权国家的盛衰相联系。尽管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和罗伯特吉尔平最早注意到霸权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作用,但他们并没有运用体制这一概念。最早把体制的动力与国家政治权势联系在一起的是基欧汉和奈。他们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中指出,在单一问题结构(issue-structure)中,较强的国家将支配较弱的国家并决定竞争规则。10但是在如何看待这种大国权势的性质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强调这种权势的公益性。这些学者大都受古典经济学或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认为大国对体制的贡献主要是促进了普遍而非只是它自身的利益。其二是强调这种权势的自私性。在基欧汉看来,大国致力于体制建设并不在意对各方的利益,而是作为促进自身利益的工具。与金德尔伯格认为大国衰落必会导致体制衰落不同,这派学者认为大国衰落也可能导致体制的加强,因为霸主不再提供集体产品(collectivegoods),而小国难再搭便车(freerider)。为使体制能维持下去,合作的内在动力加强了,小国开始愿意承担应付的费用。霸权论在方法上着重分析各国的权力资源及国际权势结构,因此被看作是一种结构分析法。这一理论和方法遇到了实证和理论两方面的质疑。批评者说,权势的变化并不能准确解说体制的动力结构。比如,美国在1929年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13.9%)与美国在其霸权顶峰时期(1960年)的份额(15.3%)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在世界贸易这一问题领域中,美国的权势在这两个年份几乎没有变化,但美国对世界贸易体制的看法及其作用却今非昔比。这说明单纯的实力资源并不足以说明体制的内在动力。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拒绝挑头维护世界贸易体制有其深刻的国内政治文化因素。因此,必须考虑大国的国内政治这个变量。11但是,如果要不断地联系国内因素,这一分析方法就成问题。为此,需要有一种把国内外因素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的方法。在这里,欧洲学者曾一再批评美国体制论者割裂了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安全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忽视本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相互合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冷战与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3(functionaltheory)这派学者主要从体制的效用(功能)来说明体制及其行为。由于体制被认为能够使其成员降低获得信息和进行交易的费用(informationandtransactioncosts),因此,它得到的回报便是其成员对体制规则的服从,由此体制便得以运转和加强。这种预期的后果说明了体制及其某种强制性得以存在的原因。同样,当体制功能失调时,对体制的修正或体制的衰落也就在所难免了。与霸权论者从体制的供给方面入手不同,功能论者主要从体制的需求方面入手,在这里他们借用了微观经济学当中的市场失败(marketfailure)和交易费用理论。因此,它的长处在能够说明体制的力量,特别是可以说明何以在最初导致体制产生的结构性条件(如霸权)发生变化之后,体制仍然维持下去这一难题。功能论的弱点在于过于强调体制帮助其成员实现共同利益这一面,而没有注意体制也会成为冲突和施用权势为己谋利的场所。因为功能论的前提是利益的趋同性,而忽视不同利益的存在乃至强化的可能性。因此,他们无法解释为何体制也会使不平等制度化。4(cognitivetheories)结构论、博弈论和功能论三种方法所探讨的均是体制建立及发展的硬件(权势、利益和后果),而认知论则注意的是它的软件(思想框架)。它的核心观点便是:不涉及意识形态、行为体的价值观及其对所涉及问题相互依赖性的认识,以及它们对获得可用来实现自己特殊利益的知识的认识,就无法全面地说明国际合作及体制。在其他方法认定合作将在某一确定领域内展开时,认知论却认为这一问题领域不是简单地给定的,而需要证明和说明为什么合作会在这一领域而不是其他领域展开。这种方法在说明构成体制的规则及其变化上非常重要。通过强调行为体学习的重要性,认知论具有了其他方法不具备的内在动力。比如,没有对艾滋病或温室效应的起码共识,就不可能在这两个问题领域内建立国际体制。美苏两国对所谓相互确保摧毁的认识,也构成了70-80年代美苏核军备控制体制的认知基础。但认知论并不能说明在何种程度上的共识可以产生合作,以及这种共识是如何与其他要素结合在一起从而最终导致体制的产生。另外,认知论还要证明,在实力不变的情况下,行为体的利益会由于新的认知而有所改变。只有这样,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