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论文-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分析.doc_第1页
民主制度论文-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分析.doc_第2页
民主制度论文-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分析.doc_第3页
民主制度论文-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分析.doc_第4页
民主制度论文-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主制度论文-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分析内容摘要政治参与的水平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当今中国,一定程度的非常态政治参与现象的存在阻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公民以暴力、行贿、静坐、游行等非常态方式去参与政治以及公民对政治的被动参与和冷漠。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探求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深层次原因。政治文化在体制和心理两个层面上影响体制的设计和运作以及公民的参与意识,进而影响政治参与的实际运作情况。具体到影响非常态政治参与方面,体制层面上的政治文化主要指传统政治文化中有关体制方面的成分,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文化主要包括静态意义上的传统政治文化心理和不完善体制在公民心中的内化以及动态意义上的正经历世俗化的中国政治文化。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继而提出只有重新构建公民文化才能把中国的政治参与纳入到良性运行的轨道。这其中又必须正确把握好传统政治文化、当今中国的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以及防止不完善体制的内化这四个关键环节。导言: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当今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效应在政治领域也逐步显现。政治与经济的互动使中国的政治发展不仅成为必需,而且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在研究政治发展时,政治参与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析变量。关于政治参与,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如美国的尼和伏巴认为:就政治参与这个术语来说,我们指的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1与此不同的是,迈伦维纳则强调政治参与的自愿性质。显然,这些分歧只是更多地表明学者个人学术观点的不同,并未影响我们对政治参与在本质意义上的一般性认识。所谓政治参与,一般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在传统社会,政府和政治通常是与少数精英有关在所有现代工业国家,都普遍确认和强调积极的公民权原则。2的确,在当今中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公民参政意识的增强,政治参与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也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中国的政治参与存在双刃剑效应。当解构当今中国的政治参与时,却发现有一股不小的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潜流正在阻碍着中国政治的发展。非常态政治参与显然是与常态政治参与相对应的。常态政治参与一般具有直接、显性、主动、合法、均衡等特征。3这种政治参与是作为实现民主政治的一个必然环节来发挥它的功能的。但是,在民主政治的发展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政治参与更多地是作为参与者为在政治价值的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如果在常态参与的范围内不能达到既定目的时,就要借助非常态的政治参与来作为手段之补充。非常态政治参与具有非直接、隐形、被动、非法以及非均衡等特征,是指公民采取与现代民主的发展相违背的一些非常态的方式来参与政治活动。在当今中国,这种参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在追求自身特定利益下采取的非常态方式。常见形式有普通公民在合法体制之外以暴力、行贿等方式参与政治活动以及虽在合法体制之内却明显不规范的群体性事件中的静坐、游行等。比如在某些个别的农村地区,部分农民采取聚众静坐甚至暴力冲击乡政府的方式来引起上级政府对乱摊派问题的重视。二是公民在没有明确的利益动机情况下对政治参与所采取的一种消极方式。常见形式有高参与率下所掩盖的一定程度的被动参与和政治冷漠等。被动参与是公民基于应付政府安排或迫于压力等其他非自身意愿的原因而被动地在形式上去参与政治。比如在当今中国的一些地区,每逢换届选举时,一些公民为了应付组织上的安排去参与选举投票活动。政治冷漠则是指公民对政治活动不关心,不仅体现在行为上不参与政治,而且反映在心理态度上的对政治的淡漠。在当今中国,公民在态度上的对政治的冷漠现象表现尤为突出。诚然,非常态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并非没有丝毫积极的意义。比如,一些由于乱摊派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纠正相关的不合理的政策。对于政治冷漠,精英民主主义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现代民主的发展。但是,当今中国出现的非常态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却暴露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和公民政治人格的不健全,阻碍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求非常态政治参与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思索解决之道。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其直接诱因应是利益的驱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利益的重新分配导致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加剧了人们的利益冲突,更使中国的政治参与带有明显的利益色彩。但正如亨廷顿和韦纳在其合编的了解政治发展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就解释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而言,关键性的变项是文化。4因为人在本质上讲不仅是经济的动物,而且是文化的动物。文化在深层次上支配着利益的具体运行轨道,也就决定着行为的最终发生以及对行为方式的选择。所以政治行为的深层原因应该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概念是阿尔蒙德于1956年在比较政治系统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主张以政治行为入手来研究政治体系,继而又引申到: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植根于一套意义和目的之中,植根于对政治行为的一类特定导向中。我发现这是非常有用的,并将之称为政治文化。5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实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6在内容上,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认知性成份、政治情感性成份以及政治评价性成份,是政治体系正常有效运转的基本心理环境。可见,政治文化构成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深层次心理上的原因。体制层面上的政治文化与非常态政治参与政治文化从外部宏观体制和内部主体意识两个方面影响着政治参与的实际状况。体制和公民是政治参与的硬件和软件,是影响政治参与具体运作状况的两个因素。而政治文化由于其本身的现实指向性。必然会影响体制的设计和实际运作。同时,作为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文化又支配着参与主体的意识。本文拟先探求体制层面上的政治文化与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间的关系,再从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文化具体阐述政治参与背后的主体意识因素。当今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人民当家作主、集体主义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在体制设计与运行上起着支配作用。不可否认,在主流政治文化指导下,我国现行政治参与体制基本上有助于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政治参与的具体渠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基层民主自治、社会监督等,它们均在现实层面上保障了人民积极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但是在政治系统中,除了主流的政治文化还存在亚政治文化,即在政治认知、情感、评价方面与主流政治文化并不一致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便是一种重要的亚政治文化。关于传统政治文化,北大教授谢庆奎认为是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长期积淀起来的社会政治心理和习惯、政治态度和情感、民族精神价值观的总和。7虽然传统政治文化所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基本消失,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并且总是要在以后顽强地表现自己。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那样: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较多,民主法制传统较少。8因此中国传统上的某些有关体制设计及运行方面的政治文化无疑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的非常态政治参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道不重器的政治传统。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倾向于通过构建一种根本意义上的道来治理国家,不重视器物层面。第一,在制度建设方面,过分强调根本性制度忽视程序性等具体制度。体现在当今中国,虽然具备一系列根本的政治制度,但缺乏一整套具体操作性体制与之相配套。具体到政治参与体制上,尽管存在一系列根本制度的保证,公民政治参与仍然因为具体体制的不完善而在有时候倾向非常态。如程序性体制的缺乏使公民在参与政治时随意性强,没有确定规范的约束,易造成越轨行为。此外,这种程序的不确定性还使公民难以预测和衡量政治参与的成本,怕遭报复或担风险,因此不愿或不敢积极认真地去参与政治。政治冷漠和被动参与便不可避免。另外,政治参与的具体渠道在运作上存在不通畅的问题。不通畅的参与渠道不仅造成政治参与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而且会使仅有的有效参与渠道变得拥挤,拥挤的体制会导致一些急于追求自身利益的公民寻求在体制渠道外的如暴力、行贿等非常态的政治参与。第二,在治理国家上,重人伦轻制度。以血缘为基础的中国宗法制社会,强调伦理治国,忽视制度化建设。比如在对人的约束方面,强调自我省察与人格修养,即反求诸己,而忽视制度上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当今中国,由于对官员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助长了公民运用行贿等非常态方式去谋利益重礼治不重法治。儒家政治文化的核心是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法律虽然由于统治者对儒法道的综合利用在政治系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并未处于支配地位,因此也就无法治可言。这种法制意识淡薄的传统政治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法制建设。制度与法律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硬件,如果不实行法治,没有一整套具体的法律规范的约束,即使存在制度也会把社会导向人治。法治的缺乏会导致制度最终成为人治的工具。虽然中国政治参与在制度建设上有所进展,但由于法治的落后,公民的参与行为容易导向非常态。因为没有具体法律的保障,公民往往在制度面前不知所措。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不仅在忽视制度上也在轻视法治上影响了当今中国政治参与的实际状况。整体主义和政治的一元性思维。中国政治传统还注重从整体本位出发进行体制设计,从而导向一元的政治体制的设计。一元政治观认为只能存在一个政治中心和权力中心,并且把权力关系变成完全的纵向关系。这种政治思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的。家天下与高度集中强化的行政权力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体制呈现出低分化特征,并且从一而不二的政治思路出发,必然导致没有分权的概念以及对权力间相互制约的忽视。当然,新中国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苏联体制的照搬,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一元性政治思维对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没有丝毫影响。比如当今中国的权力运行倾向于自上而下的单向化,强调权力的纵向贯彻,忽视自下而上的沟通体制的建设。民意表达机制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权力的单向化运行阻碍了民意的自下而上的表达。沟通不畅使政府和民众之间产生误解和隔膜。于是公民会丧失对常态参与的信心,转而寻求非常态的方式。此外,政治的高度集中使权力间缺乏制约机制。权力的本性在于扩张,直到碰到界限为止。因此孟德斯鸠提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9但在中国的现实政治生活中,作为重要的民意代表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存在对行政权力监督不力的现象,以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橡皮图章。与此类似,社会监督机制作为社会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手段也存在运行不力的情况。这些参与渠道的实际运作无疑限制了公民的政治参与,也使非常态的政治参与有了滋生的土壤。总之,中国传统上有关体制层面的政治文化作为人们深层心理上的长期积淀,必然会影响当今中国的体制构架与运作,从而也在政治参与的外部机制方面客观地导致非常态政治参与现象的发生。当然,政治文化对宏观体制的作用不能夸大,因为作为上层建筑,政治体制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文化与非常态政治参与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文化由于强调参与主体在政治参与时对政治对象作出一定的心理反应,因而更直接地支配着公民的参与行为。当今中国的非常态的政治参与和这种意义上的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它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历史的传承使传统在人们心理上积淀下来。我认为,那些影响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心理的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有:第一,对权力的崇与惧的政治二元情感。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曾把社会划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系统,并认为每个系统都有独特的轴心原则,其变化节奏和发展模式都不一样。这的确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但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并未形成独立的系统,政治系统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因此政治对文化经济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控制,使文化、经济等强烈地隶属于政治权威,并因而丧失了独立自由的品格。在这种社会存在的现实面前,政治至上的官本位自然就成了中国人意识结构中的主导价值观。10这种官本位意识表现为中国公民对权力的拜物教崇拜,并对之产生畸形依赖。同时这种对权力的崇拜本身包含了对权力的恐惧。在传统中国,农民一方面渴望权力能保护自己,另一方面由于权力的滥用而深受其害,因此对政治采取躲避的态度,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政治二元情感也影响了当今中国公民的文化心理,官本位使公民对权力顶礼膜拜,在政治参与上不惜以行贿等非常态方式谋求权力的保护。与此同时,公民对政治生活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怀疑倾向甚至是政治冷漠。据闵琦的调查,中国公民在对政治上的事少介入为好一项上有63.69表示同意。11这种政治冷漠也使公民在主观上拒绝对政治认知的有意识培养,从而造成公民政治认知水平的低下,恶化了中国的政治参与。第二,崇圣意识与臣民心理。对权力的拜物教崇拜必然导致对权力的人格化崇拜,由此造成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祟圣意识和臣民心理。中国传统的小农社会使农民有极强的依附意识。马克思对此有经典性评价: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能自已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地站在他们之上的权威,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的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12祟圣意识必然导致清官意识。人们对清官的依赖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萎缩。可见,清官意识便顺其自然地导向了臣民心理这种心理倾向类似于弗洛姆所讲的权威主义人格,即权威主义人格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