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论文-民主进程中的中国崛起.doc_第1页
民主制度论文-民主进程中的中国崛起.doc_第2页
民主制度论文-民主进程中的中国崛起.doc_第3页
民主制度论文-民主进程中的中国崛起.doc_第4页
民主制度论文-民主进程中的中国崛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主制度论文-民主进程中的中国崛起一,导言:和平崛起的两个条件到目前为止,和平崛起,是中国给予世界的一个单方面承诺。但这个承诺能否兑现,与中国自己的民主进程有关,也与其它世界大国的外交政策有关。和平不完全取决于中国单方面的行为,因为战争与和平总是多边行为的结果。这是本文的主要论题。在西方,首先是在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和平前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乐观主义态度,另一种是悲观主义态度。国际政治理论中的自由主义者一般持前一种态度,而政治现实主义者,特别是进攻性现实主义者持后一种态度。某些政治自由主义者宣称,民主国家不会对其他民主国家发动战争1。有的“民主和平论”者把民主国家不打仗的命题称为公理性命题,或者称之为“经验规律”:他们发现,在150多年里,民主国家之间没有爆发过战争2。按照他们的逻辑,只要中国以民主的方式崛起,和平是可以期待的,因为对中国崛起十分敏感的大国都是民主国家。因此,中国对和平崛起的承诺,也就是对国内民主化进程的承诺。进攻性政治现实主义理论家对中国的崛起则充满忧虑。以他们之见,国家只有大小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大国就象争夺王位的公猴,快速成长的年轻公猴永远都是王位的挑战者。要完成王位更迭,残酷的搏斗是不可避免的。说得更明白些,老猴王“美国将竭力阻止中国获得地区霸权,因为美国不能容忍世界上存在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其结果便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这种安全竞争类似于美苏在冷战期间的那种对抗。”3按照这种悲观论调,中国只要崛起,就不可能是和平的。片面是理论家的利刃,片面才能深刻透彻;而全面则是战略家的本事,全面才有选择空间。中国大战略的两位美国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接受政治自由主义逻辑,但也充分估计到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的崛起严重关切,承认“怎样对付中国的崛起是美国在21世纪初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原因是象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崛起,“会使国际体系中各大国间的相对权力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动”,而“权力转移的结果往往是爆发全球战争战争的一方是在国际体系中起着重要的维持秩序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另一方是试图直接或间接地向国际体系的权威和规则挑战的新兴国家。”4这种战争会不会发生,取决于未来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大战略,而未来中国将采取何种战略,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中国国内政治事态的发展,一个民主的中国比一个“专制的”中国更容易对话;二是美国对中国采取何种战略,对话的战略比先发制人的遏制或绥靖战略更能防止中国转向“更加骄横和好斗”,从而“减少发生天下大乱的可能性”。5因此看来,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中国才有可能和平崛起:第一,中国以民主的方式崛起;第二,其它世界大国,首先是美国,不以“老猴王式”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看待中国崛起。第一个条件是国内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国际条件。在这两个条件里,第一个条件更为重要,只要中国满足了第一个条件,向世界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丧失和平的责任便不由中国承担。从1979年开始的中国崛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权化崛起阶段,第二个是民主化崛起阶段。根据威权落差与权威距离正相关关系理论,这两个阶段的崛起都以和平为取向。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分权化崛起阶段(标志是中国已经从全权政体转变为威权政体),并向世界证明了她的和平意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在未来的民主化崛起阶段,中国的和平倾向只会进一步增强。二,非民主崛起的非和平性一个大国只有以民主的方式崛起,才可能和平崛起。这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第一个条件的命题式表述,这个命题需要论证。首先要说明,民主崛起并非和平崛起的充要条件,而只是必要条件。具备这个条件,一个大国的崛起未必是和平的;缺少这个条件,一个大国的崛起一般不会和平。一个大国的民主崛起能否和平,要看它崛起的国际环境。按照“民主和平论”的假设,当一个大国在“民主地带”以民主的方式崛起时,和平是可以指望的,比如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的崛起;当它在“专制地带”崛起时,则很难避免战争,比如大革命中的法国遇到欧洲君主国联盟的围剿,而独立战争后的美国则不得不进行美西战争。不难证明:一个大国如果不以民主方式崛起,则无论在何种国际环境中都难以和平崛起,其结果如果不是和平中断(比如德国崛起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便是崛起夭折(比如苏联在冷战中的衰落),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比如二战时的德国和日本)。这既有自身原因,也有他国的原因。自身原因下文重点阐述,他国的原因可以简要表述如下:如果一个正在崛起的专制大国的周边环境是“专制地带”,其他专制国家必然要通过战争来阻止世界权力的重新瓜分,这正是拿破仑称帝后发生在欧洲的故事;如果正在崛起的专制大国的周边环境是“民主地带”,民主国家与专制政权的相互敌视使得它们如果不是处于热战状态,则必定处于冷战状态:西方民主国家与希特勒的德国进行热战,与二战后的苏联展开冷战。论证民主国家之间的休战与论证专制国家与一切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几乎是一回事,关键是要论证民主国家的和平属性和专制国家的扩张本性。德国哲学家康德是最早进行这方面论证的人。根据美国“和平民主论”者对康德思想的概括,非自由民主国家的对外政策同其国内政策一样,充满侵略性和不公正性,因为君主不承担发动战争的代价;而在共和政体里,公民不仅亲身感受,还要亲自承担战争代价,除非战争的目的是保护他的自由和财产,对付共和政体的敌人,他们是不愿参战的。康德还相信,在共和政体里,随着文化的成熟和人们的原则更加一致,人与人之间会增进相互理解并能实现和平6。可见,康德的论证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这也是当代美国“民主和平论”提倡者们的论证路径。迈克尔斯温和阿什利?特利斯就认为,“民主和平论”者所提出的种种论证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民主的国家不会由于国家结构和制度规范方面的原因相互作战”。7几位中国评论者也有类似看法,认为某些理论家对“民主和平”的论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自由民主制度的约束;一是相关规范和文化造成的自律(或戒律),但他们并非都同意这些论证。8所有这些论证都是好的,但如果有反面的论证则更好。所谓反面的论证,就是对非民主政体扩张本性的论证。仅仅说专制者不承担发动战争的代价是不够的,事实上,政体的集权程度与其扩张倾向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我在拙著头对着墙大国的民主化一书里提出了一个权威落差与权威距离成正比的假说。权威落差指的是一个国家里中央集权和个人集权程度,权威距离指的是一个国家从权威中心到边境的距离,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幅员。这个假说表明,一个国家权力越集中就越有扩大其国土面积的欲望,我把这种扩张或侵略倾向称为“谷仓结构原理”:一个谷仓堆得越高,为了稳定,必须把谷仓的底部伸得越远。9拿破仑皇帝曾对这种谷仓结构原理下过一个准确的注脚:“我的权力仰赖于我的荣耀,而我取得的胜利则给我带来了荣耀。一旦我不再以新的荣耀和新的胜利来滋养我的权力,我的权力就会丧失。征服造就了我本人,也只有征服才能使我保住自己的地位。”10还有另外几个历史案例为谷仓结构原理作过注脚。第一个是中国春秋时的秦国,它是春秋后期最早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国主义诸侯国,其结果,扩张成了秦国历代君主至高无上的国策,并最终征服了中国全境;第二个是希特勒的德国,当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体被纳粹党颠覆之后,德国政权的集权程度和扩张冲动便相互推进,并在希特勒的个人集权和德国军队的侵略范围都达到极限时一起崩溃;第三个是萨达姆的伊拉克,先是萨达姆在国内实现了哈里发式的专制统治的梦想,接着是当代哈里发萨达姆拿科威特祭刀,要实现光复巴比伦帝国、统治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梦想,这些梦想其实是沙漠上的海市蜃楼,最后被美国的导弹风暴吹得无影无踪。但是,在这三个国家专制政权美杜莎的头刚刚冒出来的时候,人们还没有观察到专制与侵略之间存在的谷仓结构联系,否则,韩赵魏等国就不会合纵秦国,张伯伦的英国政府也不会绥靖希特勒,老布什总统更不会豢养萨达姆。从以上的论述很容易引申出下面这个结论:由于集权政体固有的扩张冲动,一个崛起伴随着集权化的大国很难和平崛起,因为这种崛起方式本身就包含着权威落差和权威距离的进一步扩大,而权威距离的扩大意味着征服和战争。三,中国分权化崛起的和平取向从上面的讨论可以得知,大国的崛起有四种方式:第一,集权化崛起,比如上文提到的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英国,拿破仑称帝时的法国,希特勒时期的德国,萨达姆统治时期的伊拉克,还有在天皇和沙皇治下崛起的日本和俄国,特点是国力的增强伴随着集权程度的提高;第二种是民主崛起,典型例子是独立战争后的美国和二战后的日本和西德,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国家实力的大幅度增长在民主制度基本奠定之后;第三种方式是分权化崛起,政治上的分权化和经济上的持续增长同时发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第一阶段的崛起就是这种方式;第四种方式是民主化崛起,这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不相同:民主崛起是民主与崛起前后相继,民主化崛起是民主化与崛起同时进行,或者说,一边崛起,一边民主化。这应该是中国第二阶段崛起的方式。按照权威落差与权威距离正相关关系假设,当权威落差扩大时,也就是说当一个共和民主政体向集权方向蜕变时,其侵略性会增强(这也可以用来说明霸权外交政策:当一个国家奉行单边主义的帝国外交政策时,其侵略性会增强,因为它扩大了国际霸权体系内部的权威落差;反之,侵略性会下降);当权威落差下降时,换句话说,当一个集权政体开始分权并向民主政体演进时,其和平倾向会凸显。中国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以分权化为主导,从四个方面展开:1,在个人与政府的关系上,个人自主权大幅度增加;2,在党与政府的关系上,党的手臂已经缩短,不再包揽一切,政府不再是傀儡,有了一定范围内的自主管理权;3,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中央婆婆的腰间不再挂着所有钥匙,经过20多年缓慢的权力下放,中央集权有了缓解,地方自治权开始生根:首先,在经济上,地方已经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政自主权,这被西方某些研究者称为有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主义”11,其次,在政治上,一些重要省市开始分享中央决策权,这些省市的党的书记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4,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整个领导集体的关系上,个人专权现象减少,“三个代替”(个人代替中央,中央代替全党,全党代替全国),变成了“三个代表”,开始认同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这些分权化改革,使中国政体的权威落差下降,从全权政体,落到了威权政体。全权政体是权威落差最大化政体,威权政体的权威落差比全权政体小,但比民主政体大。根据汉娜阿伦特(H.Arendt)等人关于全权主义政体的定义:它是“一种现代专制政体,在这种政体里国家无处不在,深入社会一切方面,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一个全权主义政体不仅试图控制所有的经济和政治事务,而且试图控制人民的态度、价值和信仰,抹掉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任何区别。”12而威权政体,按照这方面的权威理论家林兹(JuanJ.Linz)的定义,它是一种既非民主政体,又非全权政体的一种政治体制,它有三个特点:有限的政治多元化,非意识形态化和有限的政治动员。13简言之,从全权政体到威权政体,政治权力在社会中的绝对支配作用下降。中国政体在由全权政体向威权政体演变的过程中,在外交上表现出了明确的和平取向,国家意识形态从斗争与革命哲学转向和平与发展哲学。意识改变了,看待世界的眼光也跟着改变,接着改变的是外交政策。虽然邓小平先生在1984年和1985年才完整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14,但他主政之初,其和平外交政策就已经成型,并付诸实践。1978年,中日签订友好条约;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邓小平本人对在他领导下完成的这两个国际战略大动作的解释是:“如果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首先是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的因素的话,我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全球的和平、安全和稳定比中日条约的意义更大。”15因此,在邓小平的思想里,中国的和平崛起不是问题,成问题的是别国的霸权主义。他说,“我可以明确地肯定地讲一个观点,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的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他接着说,有人认为中国是“好战”的,这不对,中国最希望和平。我们反对霸权主义,是为了和平,因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16中国的崛起不仅不是对和平的威胁,而是对和平的保障;威胁世界和平的倒可能是象美国那样的霸权主义国家。邓小平的这个说法仅仅是政治辞令和外交策略,还是有根据的理性判断?如国是后者,根据何在?如果这个判断有根据,“民主和平论”岂不是没有根据了?美国是经典民主国家,倒可能威胁和平;中国当时还处在全权政体向威权政体的过渡阶段,反倒可能保障和平,这在“民主和平”主义者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