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笔谈.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笔谈.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笔谈.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笔谈.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笔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笔谈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与对西方文化、文学思潮及文学理论、批评方法的引进与借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对于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文本的翻译介绍,明显地影响到中国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新时期的女性文学批评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从20世纪80年代对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翻译介绍,从孟悦、戴锦华、朱虹、李小江等学者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尝试与探索,到90年代在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推动下,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自娱自乐到众声喧哗,出现了诸多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成果:学术专著就有盛英主编的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李小江等主编的性别与中国、王绯的女性与阅读期待、陈顺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康正果的女权主义与文学、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荒林的新潮女性文学导引、陈惠芬的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林树明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乔以钢的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低吟高歌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论、徐坤的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张岩冰的女权主义文论、乔以钢的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等。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研究中国女性文学的论文也层出不穷,壮大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声势,使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热潮,也使在西方影响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走向深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成就,其学术价值和意义在于:一、在对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翻译与理解中,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内涵、特征等有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奠定和拓展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二、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研究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史,研究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拓展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在摆脱男权意识统治下的文学史写作传统中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三、以女性主义的方法观照与研究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尤其注重对新时期女性作家创作的研究,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在关注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中,呈现出一道新的靓丽的风景线。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影响了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发展,其越来越强盛的声势促进了诸多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萌动与显现,使众多女性文学创作洋溢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文学的色彩。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缘于妇女解放运动不同,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不在意于通过文学批评为争取女权的政治运动提供思想武器,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其说是对男权意识、男权政治的颠覆,倒不如说是意在对女性意识、女性文学的强调、推崇与展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始终基本囿于文学的范畴之内,并未走向文化学、政治学的视阈之中,在“双性同体”、“躯体写作”、“性别政治”等话语运用中,却也常常潜在地、不自觉地陷入了男性的视阈与价值体系的规范之中。综观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成就与现状,我们也看到其中存在着的一些不足之处: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乏中国的理论与话语。由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基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的理论、话语、方法基本沿用西方的,有时甚至可以说全盘照抄。由于东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立足点等不同,由于东西方文化与女性文学本身的不同,在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女性文学的批评中,常常有与文学实际的脱节疏离之处,甚至有时成为隔靴搔痒难以贴肉。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乏对于女性文学的诗性观照。由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是基于对女权政治的关注,对妇女解放的关注,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某种视阈看是一种政治学批评、社会学批评,因此大多忽略对于女性文学的诗性观照。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很少从文学特性的角度研究女性文学,而往往仅从女性意识、性别抗争、女性命运、婚恋主题等社会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而甚少从文体特征、叙述方式、语言风格、象征隐喻等视阈展开批评,以致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疏离了诗性观照,仅仅成为了一种社会学的批评。三、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乏更为深入的文化观照与探析。女性文学的创作是深刻地烙着民族文化烙印的,每一个民族的女性文学总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一定的文化也规范着影响着女性文学的创作与嬗变。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该关注文化,从文化视阈观照女性文学,从女性文学视角探析文化的特性与流变,才能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加走向深入。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着力于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歪曲的揭露,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倾心于以女权的视角解读经典作品,到8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深入到“性别诗学”的研究。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肖尔瓦特的著作就以走向女权主义诗学为题。从诗学的视角展开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成为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动向,从文学语言、叙述方式、文体类型等视角,研究女性文学特有的表达方式。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该努力建立中国文学批评的“女性诗学”,在接受借鉴西方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基础上,继承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诗学传统,努力建构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努力使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既关注女性的社会性地位和角色,也不放弃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文学性的研究;既强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对于诗性的分析与探究,又加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对于文化的关注。任何一种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形式都不能是截然独立的,它与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正如肖尔瓦特所说的:“如果说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运动的一个女儿,那么它的另一对父母则是古老的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肖尔瓦特新女性主义批评)我们既不能忘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妇女运动的背景,也不能无视古老的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谈女性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建设乔以钢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经过近20年实践,初步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其主要标志是:女性文学开始被视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学术考察对象,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不再仅限于具体作品的一般性评论,而是已推进到对相关理论体系的探询和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的性别范畴得以确立,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各自的方式对女性文学给予了程度不同的关注;一批研究成果以专著或论文的形式出版、发表,初步展现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生机。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讨论界定女性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阐发有关理论的哲学基础和产生发展的现实依据,探讨从事有关研究的理论基点和操作方法;二是批判文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揭示其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以及对女性创作的压抑,呈露女性在现实生活和文学话语中的处境;三是追溯女性的文学传统,探索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经过诸多学人的共同努力,以上工作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而另一方面,在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困惑和问题。在此,仅就女性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建设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第一,关于研究对象的确立。一个研究领域的确立,总须以特定的研究对象为前提。就女性文学这一范畴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如:妇女文学、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等)来说,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一直处于多种理解并存的状况。对此,现阶段很难加以统一的界定,而这毕竟是一个关系到学科建设基础的问题。笔者认为,该领域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宜过窄,而应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这实际上意味着,对研究对象自身所具有的丰富性给予充分肯定。尽管就研究者个体来说,完全不妨各自有所专攻,但若从整体研究格局考虑,关于研究对象范围的认识理当全面涵括女性文学命题的各个方面。这不仅对学术视野和研究空间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对女性文学创作及研究的总体认识和把握。只有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避免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才有可能将研究引向进一步深入。因此,我们不宜轻易将大量非典型女性立场、女性视角的创作排斥在外,不可轻视甚或菲薄部分女作家超越对女性本体问题的揭示、主动面向广阔社会生活现实的颇具开放色彩的创作。与此同时,也很有必要加强对男作家创作中所表现的性别观念、性别意识以及性别形象等方面内涵、特点的分析,从而更为充分地展现出女性主体性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丰富多采的表现形态。第二,关于理论资源的清理。在中国女性文学理论探讨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演变轨迹:20世纪80年代,基于对毛泽东时代阶级议题压抑性别议题的反拨,“人性”话语体系中的性别差异论压抑了阶级话语;9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批评得到发展并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显露出种种问题,不少学人开始强调个体女性的多重“身份”以及女性内部阶级、种族等方面的差异,并由此出发考察性别与文学的关系。那么,如何“既不放弃历史唯物论脉络上的阶级批判话语,又能把批判性别歧视制度的女性主义理论纳入讨论当中”(贺桂梅语),就成为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不仅如此,当我们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脉络上的阶级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脉络上的性别理论、女性写作理论有效地整合起来为我所用时,或许同样有必要付出极大努力,去发现、梳理和认识中国历史上有关妇女解放的思想文化遗产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从而避免仅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创作为参照系,而忽略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文学创作实际。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到综合性的女性文学理论的建构以及多样化的女性文学批评方法的确立。第三,关于研究方法的多样与互补。近些年来,女性文学研究的视野、思路和方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丰富与更新。此间西方女性主义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研究者尝试以女性视角剖示长期以来男性中心文化对妇女的奴役,揭露传统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鼓励强化女性意识的“女性写作”,体现了对压抑妇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在此过程中,本身即带有综合性特点的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无疑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正如同任何其他方法一样,它在具有自己的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非无论何时何地都适用于任何女作家在任何状态下的创作,也并非任何具有女性主义倾向的创作的所有侧面都只能用它来加以评说。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说,创作主体的内部构成及文学产品的具体内蕴极为丰富复杂,这就决定了研究方法不可简单化。在具体研究中,从对象的实际以及具体的研究目标出发,完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操作方法。事实上,每一种视角都有其独到处,也都有其遮蔽点。当然这之中视角和方法的选择存在着能否尽可能优化的问题。如果我们着眼于特定的文化目标,现阶段借鉴女性主义视角和批评方法或许确实是一种颇为有效的选择。但即令如此,依然不宜片面推重女性主义批评研究模式而轻易否定运用其它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在多角度认识研究对象方面的价值。多种方法的综合、互补、灵活运用,恰恰是女性文学研究赖以赢得良好发展前景的生命活力之所在。第四,关于研究主体的学术素养。女性文学研究与人类性别问题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重的文化色彩,带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质,这就对研究主体的知识结构、学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强调女性主体性的同时,自觉避免陷入女性本质论?如何防止在肯定女性视角时,无形中把妇女看成一个与男性二元对立的整体,认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统一的女性经验”,而忽视了女性内部受制于各种复杂因素所产生的种种差异?在具体的文学研究中,如何处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女性批评标准与文学审美标准的关系?如何大力增强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由于有关问题自身十分复杂,理论本身尚不能相对自足;同时也与国内的研究实践终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队伍的学术修养、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有关。女性文学研究事业任重而道远。唯其如此,更须实践者具有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研究对象的同时,同样勇敢地面对自身的弱点,在扎扎实实的学习、思考和创造中前进、积累。女性主义批评与男性文化视阈丁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反对以男性文化话语霸权为核心的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取得了空前的进展,这种历史的进步无疑是推动了人类两性的和谐进程。但是,我们似乎却要警惕另一种极端给人类社会的两性关系带来的巨大阴影!据报载:今后女人生孩子将不再需要男人了!因为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不使用精子就可以使卵子受孕的新技术单亲无精生殖技术。看来,这一技术的诞生,对于那些女性同性恋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随着高科技日新月异的突飞猛进,人类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愈来愈依赖物质的赐予,逐渐丧失了人的自然本能。婴儿可以定制、人可以克隆、胚胎可以进入生产流水线(据悉:未来婴儿可能在电脑控制的芯片上受孕,成为一个“胚胎加工厂”,婴儿们将在这一条条生产线中诞生),这些人类的奇迹都在一个个发生着,但是,谁又能考虑到这样一个奇迹呢?人在充分物质化后,除了人体器官功能的全面蜕化外,人类的情感即将被消灭!人类最崇高的永恒主题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即将被那个巨大的电脑储存器所删除。当女人不再需要男人的时候,当女人决定退出这个鲜活的情感世界的时候,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黯淡无色,成为一个悲惨的世界。如果是这样,这并不表明女权主义的胜利,恰恰相反,它将预示着女权主义的彻底失败!人类在其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把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男权主义思想遍布了整个历史的时间与空间,即便是后现代主义时空下的西方社会,男权政治文化中心的格局也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应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集体无意识”植入了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更可悲的是每一个女人都概莫能外,她们心灵的臣服,更加构成了男权文化的扩张性。推翻这个不平等的社会契约,使世界和谐起来,这才是女权主义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她们最后的目的终端。然而,在反抗男权主义为中心的政治文化的过程中,有些持女权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