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关键词:鲁迅看客话语构成摘要:复仇以仇恨的方式宣泄了鲁迅自我对“看客”的感受和情绪,形成了“复仇”话语。其中“路人们”的热衷、觊觎和“青年男女”的憎恶、无动的对立,是“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看客”对“拥抱”、“杀戮”的赏玩嗜好,及其被“复仇者”的使其无戏可看倒是疗救的“复仇”,显示出鲁迅对改革思考的独特与深刻。鲁迅于1905年在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时遇到的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弃医从文。这就是他在呐喊自序和藤野先生中曾经描述过的“幻灯片”事件。它已经成为人们研究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道路的基本材料。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写道:“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事件中的“看客”的深恶痛绝。以后,鲁迅不止一次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这样的观念。这切肤之痛导致他在20年后所写的野草中的复仇、彷徨中的示众,仍然在痛批“看客”。真可谓:此习不除,斗争不息!复仇在这类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标题的“复仇”二字就体现了深深的痛恨之情:鲁迅用“仇恨”来表述自己的感受,并且要加以报复“复仇”。整个作品是建立在“复仇”的情绪之上,形成了“复仇”话语。“复仇”话语是由被“复仇”对象“路人们”的热衷、觊觎和“复仇”者那对赤裸青年男女的憎恶、无动的对立所构成。一路人们觊觎、热衷于那对青年男女的“拥抱”和“杀戮”,这正是青年男女“复仇”的根本之所在。在路人们的眼里,似乎“拥抱”和“杀戮”,才能给他们自己带来“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和“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拥抱”本是男女性爱的基本表现,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热衷的话题。话题形成之初,其似乎并不能构成“复仇”的话语。长期以来,中国封建旧传统就是“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伦理观念,男女爱情受到严酷的禁锢,“性”和“爱”都被视为禁区。“性”与“爱”的被压抑,造成了人们的谈“性”色变。而真正敢于突破禁锢,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则在于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部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传奇爱情故事,虽然很惹起了许多非议和非难,却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认可。因为它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既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又反映了进步的社会理想,具有先进的历史意义。对于这类反封建的爱情题材的文艺作品,人们由喜爱到热衷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只能够从作品中去获取,以求得精神的弥补。它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人性化的具体体现,并不具有构成“仇恨”的成分。为什么复仇中的“拥抱”却与此相悖呢?这是因为,同为“拥抱”,却有不同的蕴涵。随着人们对突破封建礼教禁锢的爱情文艺作品的青睐,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功利,便专事男女“性”“爱”作品的构筑,他们的以“性”为本的猎奇和展览的模式,远离了反封建的宗旨,渐入“色情”之道,走向诲淫诲盗。复仇中“路人们”觊觎、热衷的“拥抱”,正是如此。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性”、“爱”和“拥抱”,来自社会,与人们健康的社会文化心理相联系;走向“色情”的无意义的对“性”、“爱”的猎奇,来自生理,脱离人的社会性和道德观,诱引人的不健康的好奇心理。鲁迅在复仇的起始部分,就从被复仇对象路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分析入手,展示了他们对“性”、“爱”的好奇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感:皮肤下的“鲜红的热血”在“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并“各以这温热互相蛊惑,煽动,牵引,拼命地希求偎依,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毫不涉及社会内容的话语,使人不得不细细斟酌:“沉酣”而忘乎一切,与反封建的传统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路人所觊觎、热衷的“杀戮”,即指短兵相接的打斗。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中国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十八般武艺的精通、劫富济贫的武侠他们的乐道并非好斗,乃是因为在现实中受尽欺压而无力反抗所致。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等级观念森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鲁迅在灯下漫笔里引左传昭公七年所述封建等级:“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他指出:“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俗话也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老百姓处于社会底层,只有受欺凌的份而无理可讲、无冤可诉。遇到这类情况,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像包拯、海瑞式的清官(这也是人们喜欢清官戏的原因),但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的清官毕竟太少太少,甚至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艺作品中的包拯、海瑞肯定还具有虚构的成分,那么,他们遭到贪官污吏、劣绅恶霸的压迫便只能期盼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武侠为他们伸张正义。这些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武艺高强、为民除害,实现了人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因此,人们热衷于武侠的作品,热衷于英雄的崇拜。他们喜欢看大侠们令人眼花缭乱、变化莫测的武艺,因为武艺越高强就越能够战胜敌人。人们只能够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的结局中,得到安慰与解脱。他们对“武侠”、“打斗”的热衷,是出于对正义的褒扬、对邪恶的鞭挞、对理想的追求,而非对血腥的鉴赏、对残忍的无视。同样,随着中国老百姓这种欣赏心理的形成,不少人也在为了自己的功利而揣摩它并投其所好,在创作中大打武侠牌。他们专注于武功的设计与描述,甚至不惜将其神化。为了吸引读者,他们编织离奇的情节,逐渐远离了正义和道德,而转向了江湖义气的展现。这时的武侠作品,则已经背离了当初的意旨,成了炫耀武艺的文字游戏。血腥、残忍的场面,越来越普遍。鲁迅是以“路人们”希望看到那青年男女无缘由的互相“杀戮”,以及看到残杀和死亡时的兴奋,来揭示“路人们”的残忍的。作品中“路人们”欣赏的是:利刃的一击,使“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而死者的“冰冷的呼吸”、“淡白的嘴唇”,使“人性茫然”!这里的鲜血“激箭似的”,可见其飞溅之快;而鲜血的“直接灌溉”,也见其流量之大!如此鲜血淋漓,可谓惨不忍睹!那“冰冷”、“淡白”的死亡惨状,令人毛骨悚然!可是,“路人们”却反而兴奋不已“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这些路人,期待着“杀戮”,因为“杀戮”可以慰其“无聊”,他们仿佛看到“杀戮”后感觉到自己“舌上的汗和血的鲜味”。这就如鲁迅在暴君的臣民中所揭露和鞭挞的“暴君的臣民”,他指出:“暴君的臣民,只愿意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赏玩,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在这些“路人们”身上,缺乏的正是做人的起码的“人性”。与初期人们对武侠作品中的伸张正义的渴望相比较,既没有丝毫的联系,更谈不上可比性。“飞扬”显示的路人们欢喜的情态自得自在、处于痴迷之中;“极致”则指路人们的欢喜达到了顶峰没有比这令他们更欢喜的了。这样的“生命”其实只是一种没有人性的苟活!二“复仇”者那对赤裸青年男女对路人的憎恶,以至于对路人采取的“复仇”无动,是作品“复仇”话语的另一构成。鲁迅多次谈及这个话题:“因为憎恶社会上的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竟随而往,因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憎恶“旁观”,视同仇敌,并以毫无动作,使其无所可观,进行“复仇”,足以显示出这对裸身的青年男女与路人们的天壤之别。青年男女的形象是特别的:“裸着全身,捏着利刃。”“裸着全身”正应了人类的自然本性,原始的自由,人是赤条条来到人世间,而最后又赤条条离开人世间。人们曾经以此来作为告戒具有贪欲之人的劝诫语。“裸”者,本身就是“露”、毫无遮掩之意。从实体角度来说,是物体没有包裹遮盖的裸露;而从抽象的角度看,如思想、胸怀,那就是襟怀坦荡、心底无私。鲁迅等先驱者们正是这样的人,他们的一切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甚至自己的隐私,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隐私。鲁迅不但把自己犯过的错误实实在在记录在自己创作的文字中(如风筝记“杨树达”君的袭来关于杨树达君袭来事件的辩正等),而且连个人最隐秘的恋爱过程也捧献于读者之前(那就是著名的鲁迅景宋通信集两地书)。这里的一个“裸”字,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蕴涵。“捏着利刃”,给人以手持兵器的战斗者的形象。利剑在手,随时都可以挥剑上阵,浴血奋战。对此,我们会迅速联想起革命家鲁迅毕生都在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给许广平的信中,他曾经声称:“你的反抗,是为希望光明的到来罢?(我想,一定是如此的。)但我的反抗,却不过是偏与黑暗捣乱。”为了反抗黑暗,他的战斗从未停息,无论环境怎样艰苦、斗争怎样激烈,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笔。如他在过客中所写,即便前路是坟地,或者荆棘丛生,甚至根本没有路,在黑暗的夜里,过客也要大踏步地向前走去。可以说,青年男女作为“复仇”者,正是鲁迅的自我象征,他们表现出了鲁迅的思想特点和个性特征,体现了鲁迅对“看客”的民族劣根性的憎恶与批判“复仇”。而“复仇”的话语不仅是先驱者性格本质的象征,而且还有思想者对“看客”的国民性批判的深邃:他们“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的特点暗合了看客“路人们”的不健康的思想文化心理。这是鲁迅对我们民族的病态审美心理的洞察把握和准确概括。直到今天,情爱与武侠题材的文艺作品,仍然受到不少人的喜爱,占有很大的读者市场。面对那些怀着不健康、无人性心理而只想看热闹的“看客”“路人们”,以及他们对“拥抱”和“杀戮”的热衷,青年男女以“仇恨”的心态决定了自己的“复仇”。“复仇”的方式就是:决不能迎合“看客”而使那些路人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他们俩对立在广漠的旷野之上,“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而以自己的毫无动作,让路人们感到索然无味,从而趋于无聊。于是,路人们从无聊到疲乏,再从疲乏到失了兴趣,最终走向干枯。这样的“复仇”举动,鲁迅早有思考。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他曾愤怒地写道:“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这就是复仇中所写的“无血的大戮”。“看客”式的庸众,是值得人们去愤恨的,但又不能将其杀戮,那样倒又给另一些“看客”提供可资欣赏的“悲壮剧”或“滑稽剧”了。因此,作为“复仇”者的男女,只能以无动来使“路人们”干枯。而当他们审视着“路人”的干枯这“无血的大戮”时,他们将欣慰,而真正达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这正是鲁迅所愿意看到的。旁观者的对于改革,其负面作用从表面看似乎不如反改革者。鲁迅将“仇恨”集中于他们身上,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