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主潮的贯通与边界的放阔.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主潮的贯通与边界的放阔.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主潮的贯通与边界的放阔.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主潮的贯通与边界的放阔.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主潮的贯通与边界的放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主潮的贯通与边界的放阔摘要:文学创作方法是作家艺术地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方法,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并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来。这些作品无论怎样充满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些共同性的创作规律。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其创作理论的形成绝非偶然,绝非一成不变,尤其是现实主义精神的贯通与传承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古典传统现实主义、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毫无疑问地构成了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理论渊源,并由此推动了“五四”现实主义文学、建国后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和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三次高潮。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诗学20世纪中国文学之于现实主义,远非一个创作方法的简单采借和运用,而是现实主义精神于文学内里织人与贯通的根本性问题。精神的内存和依凭,使得百年文学之诗学质涵有了鲜活的常青生命力。从史学格局看,现实主义精神的以一贯之和边界的不断扩容虽已为学界所共识,然而每当面临文学新变时,其理性思维的游浮与疑虑又导掖着认知上的迷失与盲乱,致使现实主义这一知识学问题在百年文学中备受逼仄,几经沉浮而又命运多舛。新近,直逼“三农”问题的我是刘跃进(刘震云)、高兴(贾平凹)、马车(孙惠芬)三部标志性作品的出现,又一次彰显着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永恒生命力,及其在新的文学语境下其质涵的更加放阔与充盈。因此,挖掘和考理百年现实主义精神这一知识学理论渊源和艺术魅力,就有着廓清其理论困惑与浮躁的学理性认知意义。本文从两方面就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百年贯通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变形与放阔的流变史作一史线性阐发。一、现实主义精神:主潮的贯通勾画和考量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百年文学,其中国古典传统现实主义的潜在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作为一种文学精神要素,深深地嵌入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每一个历史进程中。高尔基认为:“在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较早开创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先河的梁启超认为:小说一方面能“常导人游于他境界”;另一方面还能将人之种种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由前之说,则理想派小说尚焉;由后之说,则写实派小说尚焉。小说种目虽多,未有能出此两派范围外者也”。王国维也认为:“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这些论述都是基于文学的两分视界,但实际上无论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其内在现实主义精神的主体要素是明显的。以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例,诗经里的作品既有如国风关注社会的现实精神,也不乏有率意直言的浪漫情怀;离骚既体现了屈原爱国主义的现实忧患,也表达了其冰清玉洁的刚烈火焰;诸子百家中既有反映直接参与改造社会生活的现实行为,也充盈着诸子时代纵横捭阖的生命豪气;史记中既有大义微言、信笔实录的春秋笔法,也有大风飞扬、义薄云天的人杰鬼雄。可以说,诗经和离骚分别开辟的写实原则和幻奇手法,诸子百家和史记分别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均深深地影响和规定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总体基调。汉魏两晋时的建安风骨和玄学清谈延续了这一基调,唐代的诗学气象在李白和杜甫那里得到了相得益彰的继承。宋代以后,中国文化中心东移南迁的态势,整个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改变。元、明、清既是中国封建社会回光返照、达到另一个光辉顶点的时代,又是中国封建王朝逐渐走向没落、萌生新生的痛苦涅槃。从现实主义真实性的观念之演变来看,从史记至红楼梦就是一个从信实到真实、从实录到写实的逐渐演变和不断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史学的信实现实提升为艺术的真实观念、从实录精神提升为写实理论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才最终确立了中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精神、审美体系和诗学原则。这说明,中国文学传统中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从创作精神方面的结合已经源远流长,从审美体系的构成方面出现了双水分流的渊源流变,从诗学原则方面呈现为双峰对峙的壮丽景观。一般认为,中国文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主要以抒情文学为主流和正宗,相形之下,叙事文学一直居于次要地位。这既有客观的社会方面的外在原因,也有中国文学传统自身演化的内在原因。当叙述体式的小说被笼罩在史传传统的浓重阴影下,叙述文学的成长是多么的艰难!石昌渝先生这样说:“史传在文体中孕育了小说,换句话说,小说来源于史传;但是史传在精神上阻滞了小说的发展,小说克服了史统的强大阻力之后才走上康庄大道。”史传创制的叙事方式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基本叙事模式,而史传中记叙历史的秉笔直书的最高原则和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创作精神。综上所述,从宋元至明清以来,业已成熟的中国式的现实主义或写实派已形成了自身鲜明而固定的史学原则,即模拟性、逼真性和客观性特征。相对而言,中国式的浪漫主义或奇幻派也有了自身的诗学标识,即虚拟性、奇异性和寄托性。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幻中有真,极幻极真”,“说谎亦须说得圆”的创作理论,构成了我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美学双翼及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它对中国文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奠基性作用。虽然,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纪初曾以其反叛的姿态企图和自己的传统断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毫无疑问,从较为长期的发展历史来看,这种断裂又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幼稚的。事实上,整个20世纪的文学就是在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框架下游走,其中尽管出现了诸如80年代中期以来的现代主义流派的冲撞,但其文学内里的现实主义精神仍见主色,所以说,离开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渊源,就无法理解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文学现实主义的另一分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显在影响是一个基本的文学事实。20世纪初叶的许多作家如鲁迅、瞿秋白、巴金等无不受其影响而写下了许多批判指向至深的作品,既完成了20世纪中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应有使命,又接替与延伸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19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之所以被称为“批判”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其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精神。从审美心理机制的总体构成来看分为两种类型:即内倾型和外倾型。以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为代表的具有内倾型审美心理机制的作家,以表现内部世界为侧重点,重在对人类的心灵世界和精神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和反思;以巴尔扎克、狄更斯等具有外倾型审美心理机制的作家,以再现外部世界为侧重点,重在对人类社会的生活现象和物质追求进行暴露、鞭挞和讽刺。19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倾向性的文学,就其作品的内质、创作观和审美体系而言呈现出别一番意味:(1)作品的内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着重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生活现象和社会弊端给予大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可谓锋芒毕露,入木三分。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总体背景来看,它正处于资本主义进行原始积累的不断上升时期:一方面,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代表的比较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血腥残暴、赤裸裸的贪欲,包括物欲、性欲和情欲也空前地膨胀起来。对此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种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又作为历史发展的杠杆在不断推进社会前进。正是在这二律背反的历史条件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自身所孕育的一种反抗力量,从本质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做了严厉的批判。因而,这种批判绝非是一种来自于外在的批判,而是一种源于内在本质上的揭露和批判。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陀斯妥耶夫斯基对“黑暗王国”人性的残酷拷问,都让人们对特定社会制度下的人性异化和扭曲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令人不寒而栗。(2)创作观。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观念,建立在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基础上,他们无情地否定和批判封建统治与大资产阶级的专制、残暴,怜悯和同情普通人生活的不幸。但在政治理想上却并不赞成阶级和暴力革命。应该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观念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可视为是合理的。比如巴尔扎克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写了一曲无尽的挽歌,陀斯妥耶夫斯基一方面呼吁各阶级的“和解”,另一方面又在作品中表明这种“和解”在客观上的不可能性。正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浪子”身份,决定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这一基本特征。他们普遍在情感的直觉和理性的认知两者之间的二元选择中,表现出相互矛盾的态度和立场。假如我们都以阶级和暴力革命来衡量他们,以社会主义的理想制度来要求他们,就不仅是幼稚的,而且是错误的。(3)审美体系。19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它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在其特定的审美体系中,确立了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的诗学原则。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体系来看,求“真”向“善”是其审美体系构成中的最大特点。他们无论是立志作为社会历史的“书记官”,还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是以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作为其最高的美学追求的。而在具体的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不断升华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具体的诗学原则:即把非常宏大的历史场景和高度典型的环境、人物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对历史的纵深感和美学的修辞方式的自觉体认。不仅如此,他们还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展开了对人物形象的内在气质、对时代精神的心理变动以及社会环境的精神气象等等多方面的深情描画。巴尔扎克对金钱时代的社会群体心理的透彻了解,陀斯妥耶夫斯基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疏离和分裂状态的双向叩问等,所有这些关于心理描写的精彩华章,作为一种具体可感的诗学原则,体现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所达到的空前的艺术成就。如果说,中国古典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一种潜在的、存在于心理文化结构的深厚积淀中的话,那么,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则是显见的,尤其是恢宏的史诗意识以及严肃而真诚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20世纪初人类文化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影响了20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格局,而且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作为20世纪由落后、传统的封建国家,开始向先进、现代的文明国家逐步实现艰难转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深受这一巨大历史进程的影响。于是,在大量的西方诸种思想理论流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就成为人们的最高理想,成为中国思想解放、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指导思想。其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艺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从哲学层面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一方面继承了西方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也恰好适应了东方文化向天人相分思维方式转变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在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深入考察的基础上,为克服主客两分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以主客不分的思维方式建立了对立统一的矛盾观,从而形成了唯物辩证法。这就是说,在中国是以天人合一式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唯物辩证法,以唯物辩证法自由通达天人相分观来理解主客两分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这样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有效沟通和互相理解。应该说,这种内在的沟通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形成,广泛地接受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及其相统一的哲学观,如强调现实主义细节的真实性,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主张“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衡量最高的艺术标准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出发;设想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等等。可以看到:这些显示着现实主义文学元理论的观点,从积极方面看,无疑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是极大的补充,对作家们的创作实践是一种及时的指导,对理解何为现实主义,怎样才能实现和通达现实主义创作的至境是一种有意义的破解。正是这一现实主义主潮的涌动,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的相关理论体系才得以完善,现实主义创作实践才如火如荼,才出现了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空前的新高潮。这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成功范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导向与萌发,其意义显而易见。可以说,在我国,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人到人们的广泛接受,一直就在政治的和艺术的两极摆动,甚至有时候两极相通,这些有关现实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在漫长的文学长河中反反复复被争论着。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传统,也随着社会现实的不断调整,开始自觉地向开放体系靠拢。新时期文学的创作成就,就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开放体系的文学新进程,其边界的放阔与主潮的贯通是可持续的。二、现实主义精神:边界的放阔现实主义文学三大理论主潮的贯通,不仅推动了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三次高潮,同时在新的文学语境下,现实主义的边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阔与深化。概括起来说,一是“五四”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期,以新文学运动为起点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为界标,这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二是建国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期,以1942年为起点至1976年天安门“四五”运动为界标,这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第二次高潮。三是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期,以1976年“四五”运动为起点至世纪末,这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曾经有过聚散整合的演变历程。前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水分流、双峰对峙,期间经过了中国式的现代主义的短暂兴起和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靠拢归趋,现实主义渐渐成为无可争议的主潮。这一时期,鲁迅肩起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闸门,从黑暗王国给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带来了一线光明。同时,在以鲁迅思想启蒙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中,还派生出了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形成了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