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释读的静态文字学到当代书写的动态文字学.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释读的静态文字学到当代书写的动态文字学.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释读的静态文字学到当代书写的动态文字学.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释读的静态文字学到当代书写的动态文字学.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释读的静态文字学到当代书写的动态文字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释读的静态文字学到当代书写的动态文字学摘要:汉字社会功能的实现是通过释读与书写来进行的。释读的汉字学是以写好的汉字为研究对象,是静态的汉字学,其研究很难开掘汉字发展的内在规律,难以解释汉字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现象。汉字书写功能的加强,导致许多异构字与异写字的出现,使许多汉字的构造理据不断丧失,又不断重组。我们应注意汉字的动态书写及研究汉字书写的动态文字学。动态文字学在当代形成并趋于完善,得力于启功先生,他补足了解释文字学的另一面,解释了释读文学学中许多知其已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关键词:静态文字学;汉字书写;动态文字学Abstract:ThesocialfunctionofChinesecharactersisrealizedbyinterpretationandwriting.Therefore,interpretativeChinesephilologydealswithwrittenChinesecharacters.HenceastaticChinesephilology.StaticphilologicalstudycanhardlyrevealtheinternalrulesofdevelopmentofChinesecharactersnorexplainclearlythenumerousphenomenainthecourseofdevelopmentofChinesecharacters.Moreover,withtheintensificationofwritingfunction,manyvaried-formedandvaried-writtenwordscameintobeing,andthemakingbasesofmanyChinesewordscontinuetogetlostorre-shaped.Thus,attentionshouldbepaidtodynamicwritingofChinesecharactersandstudyofdynamicChinesephilology,whichhasshapedandcompletedcurrentlywiththebrilliantcontributionofMasterQiGong.KeyWords:staticphilology;writingofChinesecharacters;dynamicphilology一中国的文字学是从古代“小学”发展来的,“小学”别称“六书学”,是以汉字的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很明显,这种文字学是从教给人认字的角度出发来总结的,也就是说,它是释读的文字学。金石之学始于宋代,清代晚期有了古文字学,本来已经扩大了文字学研究的范围,出现了“字母说”、“孳生说”、“三书说”动摇了“六书”的地位,但是有一点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关注的仍然是汉字的结构,是汉字形与义的关系,仍然是释读的汉字学。实际上,汉字在完成了初步的造字阶段进入大规模使用时期后,它的社会功能是由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合起来实现的,那就是释读与书写。对于任何人,母语可以自然习得而文字却需要刻意学习。释读的初级阶段以认字为目的,高级阶段以阅读他人的书面语或复读自己的书面语为目的,都是对已经写好了的字初认或再认。释读的汉字学是以写好的汉字为研究对象,所以是静态的汉字学;认字是认别人写好的字,所以又是接受的汉字学;以前的“小学”要认读经过大学问家规范过的字,而且把汉字当成“王政之始,经艺之本”来看待,这是雅文化(上层文化)正规教育的汉字学,后来的文字考据面对的书面语扩大为俗文献、小吏写的低级文书等等社会通行字,这是不论雅俗的汉字学,其目的仍然在认字和阅读。二字是写成的,光研究写好的字却不关注字是怎么写出来的,不是完整的汉字学,因为静态的研究很难深入开掘汉字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无法对汉字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现象进行解释。写好的汉字里表现出一些现象,实际上都与书写的事实有关。这里举出一些实例说明书写对构形的影响。现代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实用汉字是甲骨文、金文,因为书写的载体和工具不同,它们不但有风格上的差异,同一个字也有不同的写法。甲金文之后出现的简帛文字、纸写文字,都有主用字体和速写字体之分。隶书本来就是因篆书速写演化的,古隶与章草并行。楷书和行书、草书同时通行,没有行书,楷书的笔形无法实现。这些现象,是“六书学”解释不了的。汉字书写的社会性越来越强,异构字与异写字不断出现,不从动态的书写来观察,异写字的形成就无法解释。汉字字形忽简忽繁,但始终保持不同程度的系统趋势,汉字构造的理据不断丧失,然后又不断恢复与重组,这种现象只靠观察别人写好的字,是难以理解的。要注意汉字书写的动态也就是写字的过程,这种书写的汉字学始于当代,是启功先生将它系统化并完善的。三启功先生创建了汉字字体风格学,他对字体提出了宏观的定义:“所谓字体,即是指文字的形状,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文字的组织构造以及它所属的大类型、总风格。例如说某字是象什么形,指什么事,某字是什么形什么声;或者它是属于篆、隶、草、真、行的哪一种。其二是指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例如说欧体、颜体等。”1在这个定义里,启功先生明确地把字形与字体分开,把字体限定在按风格分类的范围内。同时,他把字体风格分为“大类型、总风格”和“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两个方面。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我们称前者为“字体”,后者为“书体”。一般人总以为,字体问题纯属书法问题,是艺术问题,与汉字学理论关系不大,因而未加重视。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稿深入地揭示了字体问题在汉字学理论发展中的价值。字体风格是汉字发展中必须时时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它不但自身是汉字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会影响到汉字学中的字形结构问题;第二,书法学的前提是汉字科学,然后是书法科学,再后才是书法艺术,没有科学作前提的艺术可以称“创作”,但不可以称作“学”。当然,字体的研究从书法学的角度和从文字学的角度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眼于汉字的艺术化(美化),后者着眼于汉字形体的描述和解释。四关于字体,启功先生在论及古代字体时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字体风格的形成由微而显,两种主流字体交替必有一个过渡带;第二,字体风格多种多样,形成的原因有时代、用途、工具、方法、写者、地区六个方面;第三,历史字体存在名实不对应的现象,这是由于字体分类的多角度、多标准造成的;第四,字体风格模糊朦胧,但特征是可以描写的。2启功先生是当代的书法实践家,同时也是书法理论家和书法评论家,如何描绘汉字的字体风格特征?启功先生从书写的角度,提出了若干观察字体风格的方法。他的主要方法,是将同一种字体的风格特征进行分解。启功先生从字体大类别的风格特征中,总结出字体的风格属性。1行笔。行笔分为笔势与笔态。完成一个单笔画行笔的过程特征,称作笔势,形成单笔画后的姿态特征,称作笔态。很显然,笔态是由笔势造成的,但是由于笔势是动态的过程,因此,描写笔势,需要对笔态进行观察。对行笔的描写只有在观察笔态的基础上分析其笔势的过程,才算是完整。对于不同风格的字体,在分析行笔的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三个重要的方面:(1)笔画的弹性。启功先生在论证书体时将笔画分解为头、胸、肚、尾四部,笔画有不同程度的弹性,这种弹性,主要表现在单笔画肥细的变化和均匀度上。启功先生在谈到商代甲骨、玉片、陶片上朱或墨写的字时,说它们“都有一种情状,即是笔画具有弹性,起处止处较尖,中间偏前的部分略粗,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他认为,“在西周铜器上也出现过这样的字,例如智君子鉴、嗣子壶等。还有楚帛书、长沙仰天壶楚简、信阳楚简等。虽然互相有其差别,但主要风格上都属于同类的,是古代的一种手写体。这种弹性与商周某些铜器上随形轻重和接搭凝结的笔画姿态并不相同。”他又说:“回过头来看魏石经的古文,实有一种毛病,即是笔画弹力表现得非常呆板一律,胸部都较夸大。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把简册上的字移写入碑,便有整齐一律的要求。”引自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关于字体风格属性的引文,不加注者,均出自此书。从这个实际的分析里,可以看出启功先生所说的“弹性”概念的内涵。按照这种分析的原则,楷书的笔画弹性要大于隶书。(2)笔锋。笔锋指的是入笔(头)和收笔(尾)的情状。启功先生在谈到篆类中的“蝌蚪”,也就是说文的古文时,认为它属于手写体,说“它的点3,就是对笔锋的描述。在谈到正始石经的小篆时,特别说到它“笔画较匀细,但常见入笔顿挫,收笔保留尖锋的手写特色。”3139这些都是对笔锋的描写。根据这种属性的分析,隶书的收笔是露锋而楷书的收笔则是藏锋。(3)转折。也就是接笔与折笔转折处的轨迹。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圆转或方折上。例如,隶变的关键是将篆体圆转的折和围(封闭的折为围)转变为方折。2结字。也就是整个单字笔画与部件的组合布局的状况。汉字的结字总体要保持匀称,疏密得当,不同风格的结字特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1)重心。启功先生在谈到北碑的结字时说它“常把一个字的重心安排偏上,字的下半部常是宽绰有余,架势比较庄重稳健”3143,可见重心与风格是直接相关的。小篆的重心偏上,下部比较宽绰,楷书的重心一般居中,造成人们对这两种字体的感觉不同:前者雅致,后者沉稳。(2)摆布。首先指部件之间的空间关系。左右结构的字如果两个部件的笔画不均匀,笔画少的部件在书写时要让出一部分空间,使笔画多的部件靠就、扩展。这就是所谓的“让就”之说。上下结构的部件则有“承覆”之说。上部件小于或窄于下部件,如“奇、杲、集”等,为下承上。上部件大于或宽于下部件,特别是交接部位呈“人”形时如“奈、合、令”等,为上覆下。其次,部件的空间关系也会影响笔画之间的空间关系。启功先生曾引用清代邓石如对唐以后真书的结体的说法,说这类字体“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3143这是因为唐以后的真书要用笔画的疏密来调节部件的空间,因而不能把笔画平均分配。汉字的摆布对结字的影响具有决定作用,在字体里,摆布可以总结出一些基本规律,而在书体里,摆布具有很大的任意性,这些任意性是个人书写风格造成的。(3)行气。也就是单字排列的横竖比例造成的效果,分横行气与纵行气两类。启功先生在谈到西周铜器时曾说它的铭文“由两项条件所组成的特殊迹象”,其中的一项即是“有竖行气,也有横行气,或更有方格,在格中写字”。3笔意。笔意是整个单字样式的特征。分为图画性强和图案性强两类。又分隆重的雅体和约易的俗体两种风格。笔意的形成,与上述每一个属性都相关,它是上述属性综合的产物。这些风格属性,是互相关联的。例如,转折的特征与笔意的类别有关。圆转的折是软性的,有利于图画性的汉字;而方折是硬性的,有利于图案性的汉字。都是可以分辩、能够称说、严谨而科学的。字体风格的属性化,使字体理论不再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为字体问题成为汉字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奠定了基础。这些观点对汉字历代字体的发展作了充分的总结,对汉字发展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关于“书体”,启功先生指的是“偏于书写的艺术风格方面”,“包括对各种书法流派的品评、各种碑帖的考订等等”。对“书体”,启功先生有十分辨证的看法,他说:“或问学书宜学何体,对以有法无体。所谓无体,非谓不存在某家风格,乃谓无某体之严格界限也。”4这是说,对学习书法而言,重“法”不重“体”,但是在书法鉴赏、碑刻鉴定等方面,也就是面对已经形成的“书体”而言,启功先生又很重视风格特征。五启功先生就书写风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创建了“书格说”,他在论书札记中说:“风气郁人,不易转也。一乡一地一时一代,其书格必有其同处。故古人笔迹,为唐为宋为明为清,入目可辩。性分互别,亦不可强也。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故献不同羲,辙不同轼,而又不能绝异也,以此。”4启功先生运用“书格说”分辨了历代字体的风格特点,根据这些观察到的特点分辨了碑刻的时代和地域。例如,他提出夏承碑乃北齐重立,就是因为现在所见的夏承碑“掺杂隶篆之体而混于一碑中”,是汉碑隶体中绝对没有的现象。5“书格说”不仅用以分辨碑刻的时代地域,而且用以确立书家的特征。启功先生对北朝张猛龙碑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龙门诸记,豪气有余,而未免于粗犷逼人;芒山诸志,精美不乏,而未免于千篇一律。惟此碑骨格权奇,富于变化,今之形,古之韵,备于其间,非他刻所能比拟。这是在总体风格共性的基础上求其个性特征,都属于“书格学”的范围。关于书法风格,启功先生提倡“风格移植”和通过移植而创新:某一种艺术品种的风格,被另一个艺术品种所汲取后,常使后者更加丰富而有新意。举例来说:商周铜器上的字,本是铸成的,后人把它用刀刻法摹入印章,于是在汉印缪篆之外又出了新的风格。又如一幅用笔画在纸上的图画,经过刺绣工人把它绣在绫缎上,于是又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品。如果书家真能把古代碑刻中的字迹效果,通过毛笔书写,提炼到纸上来,未尝不是一个新的书风。3144启功先生就书写的运笔,创建了“理趣说”,他以笔的六面行动前后左右提按为“理”,“理”是运笔可能行动的方向。按理写字的姿势或席地而悬腕,或临桌而贴腕,均需“指腕不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