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内容提要:本文继续了作者以往对全球化问题的全方位研究,试图从文化的视角集中对这一研究课题在当今国际学术界的现状作出评述和总结,并结合全球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实践对这一现象作出理论描述和建构。作者认为,全球化现象虽然起源于经济领域,但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和文化建构,至今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它已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法律和文化诸领域,并对文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既然有着不止一种形式的全球化,对之的研究也就应当是多维度和全方位的。从跨文化的理论视角探讨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在这一大的框架之下,有必要对产生于全球化过程中的身份政治和流散文学等当代社会的独特现象作出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关键词:全球化文化研究文学研究流散文学流散研究全球本土化对于全球化这一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研究,最近十多年来已经成为整个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课题。就我本人目前所参与的几个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而言,这个课题几乎吸引了所有活跃于政治、经济、社会理论和文化界的主要学者的注意。不少国家的科研机构或基金会拨出巨款让学者们对之进行系统的多学科研究,(1)以便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视角建构出一种全球化的理论(atheoryofglobalization)或文化(acultureofglobalization)(2)。当然就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而言,要对全球化这个概念作出令大多数人都满意的界定实在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对全球化现象及理论的研究仍在继续,而且有着概览总结的趋势。(3)但介入这一研究和讨论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过近十多年的理论争论和实际操作,全球化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因此人们一方面试图从理论和学科的层面对之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则试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修正、反拨和批判。这样一来,伴随着全球化这一术语的频繁使用,另一些衍生甚至杜撰出来的术语全球性(globality)、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变异的全球化(alter-globalization)、解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等也就应运而生了。正如英国学者杨阿特肖尔特(JanAartScholte)最近所中肯地指出的,尽管定义并非一切,但一切都包含着定义。对全球化的认识实际上有着界定世界的作用。因此对全球化的每一种研究都应当包括对这一术语的仔细的并带有批判性的审视和考察。(4)正是本着这一目的,本文首先从对全球化的界定和描述入手。全球化的界定:历史及当代理论建构本文既然是从文化角度来讨论全球化的,因此其侧重点自然在于这一领域。在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角度对全球化的含义作出描述方面,罗兰罗伯逊(RolandRobertson)(5)和杨阿特肖尔特(6)等人的早期著作中都已经作出了相当明确的描述,而且前者在社会文化理论中对这一术语所起的推进性作用是世人所公认的。在人类学和历史学界,阿君阿帕杜莱(ArjunAppadurai)(7)、阿里夫德里克(ArifDirlik)(8)等人也作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毫无疑问,他们的先期成果对于我们中国学者的全球化研究有着较多的启发。按照肖尔特以及另一些更早些的学者们的考察,虽然全球化这个术语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被人们创造出来,但在此之前,其相关的词藻已经广为人们所使用了。比如英语中的globe这个词早在几百年前就被人用来说明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行星是圆的,形容词global使用于19世纪后半叶,动词globalize伴随着名词globalism(全球主义)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globalization于1961年被收入韦伯斯特英语词典第三版,而作为说明一种状况的概念globality(全球性)则是于1983年由罗伯逊首次使用的。随着全球化这个术语在英语世界的频繁使用,它也在其他主要的语言中产生出了对应词,如阿拉伯语中的lilalam,汉语中的quanqiuhua,法语中的mondialisation,俄语中的globalizatsia以及西班牙语中的globalizacin等。(9)经过近十多年来经济学界和社会文化学界众多学者们的频繁使用,全球化这一定义本身也经历了某种裂变,也即从一种全球化演变成多种含义的全球化(fromoneglobalizationtomanyglobalizations)。不同的领域内的学者使用这个术语往往也带有不同的目的,如经济学和政治学界的学者使用它时旨在说明一种一体化或趋同化的倾向,而文化界和文学界在使用它时则同时说明它所含有的共同(世界性或全球性倾向)发展方向和多元化或多样性特征,等等,不一而足。毫无疑问,在文化界和文学界使用全球化这个术语,其意义决非在于鼓吹一种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雷同的全球文化或文学,而是更在于强调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文学之间的交流趋势。总之,无论今天的学者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研究全球化现象,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研究者是最早涉猎这一领域的并且迄今仍最有生命力和影响。(10)既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最先对全球化现象予以了关注,我们还是应当首先从他们的有关论述中找到分析全球化现象的出发点。早在1848年,当世界资本主义仍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力量并处于发展期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窥见了其中隐含着的种种矛盾,分析了全球化在经济领域内的运作规律,并且结合其在文化生产中的后果,颇有远见地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1)显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段经典性论述至今仍为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引用和讨论,这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探讨全球化和文学研究的出发点。确实,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曾在西方历史上的两个层面有所表现:其一是1492年始自欧洲的哥伦布远涉重洋对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它开启了西方资本从中心向边缘地带的扩展,也即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宏伟计划,在这一宏伟的计划下,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弱小国家不是依循欧美的模式就是成为其现代性大计中的一个普通角色;其二便是马克思恩格斯所预示的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现象,这实际上也预示了文化上出现全球化趋势的可能性,为我们今天探讨全球化与文学研究这个课题定了基调。当然,对于文化上是否存在全球化的现象,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已经成为一种不争之实,例如大量移民的迁徙和流落他乡所带来的文化混杂性和多元性,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变异、麦当劳餐馆在全世界各国的落户和变形、美国好莱坞影片对另一些弱小民族文化和电影的冲击、大众传媒及国际互联网的无所不及之影响,等等。这一切事实都说明,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向我们逼近,它迫使我们必须思考出某种积极的对策。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反之,认为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向只表明一种趋同的倾向而忽视其文化的复杂性以及有此而导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然我们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讨论全球化与文化和文学研究,那么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从阅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开始。在上述引文中有一个关键词: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众所周知,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最先是由歌德于1827年正式提出的,后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对文化知识生产的影响提出了新的世界文学概念,这对比较文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在19世纪后半叶的诞生和在20世纪的长足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对于世界文学这个概念,人们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我看来,从文化差异和多元发展走向这一辨证的观点来看,这种世界的文学并不意味着世界上只存在着一种模式的文学,而是在一种大的宏观的、国际的乃至全球的背景下,存在着一种仍保持着各民族原有风格特色的、但同时又代表了世界最先进的审美潮流和发展方向的文学。这样一来,与经济上由西向东的路径所不同,文化上的全球化进程也有两个方向:其一是随着资本的由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展,(殖民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风尚也渗透到这些地区;但随之便出现了第二个方向,即(被殖民的)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抗争和互动,这样便出现了边缘文化渗入到主流文化之主体并消解主流文化霸权的现象。对于这后一种现象,我们完全可以从原先的殖民地文化渗透到宗主国并对之进行解构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曾有过的西进过程见出例证,(12)而在当今时代,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更是日益明显。所以,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文化上的全球化不可能不受到另一种势力-文化本土化的抵制,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作用,或者说是一种全球本土化的发展趋向。从这一基点出发,我们完全可对当代社会各种复杂的文化和文学现象作出理论分析了。从文化的角度对全球化进行理论建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一些左翼知识分子也作出了相当的贡献。例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逊、(13)特里伊格尔顿、(14)霍米巴巴(15)以及麦克尔哈德特(MichaelHardt)和安东尼奈格里(AntonioNegri)(16)等都在不同的场合对之作了论述和研究。然而就其在中国文化界和文学界的影响而言,詹姆逊当居首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频繁地来中访问讲学以及他的主要著作在中国的译介和所引起的讨论。在谈到全球化的影响时,詹姆逊主张从五个方面,或者说五种形式的影响,来讨论全球化现象:(1)纯技术方面;(2)全球化的政治后果;(3)全球化的文化形式;(4)全球化的经济;(5)社会层面的全球化。(17)这自然对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建构有所启发。在他的启发下,我也曾结合中国的文化知识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角度从下面七个维度对全球化进行了自己的理论建构:(1)作为一种经济一体化运作方式的全球化。(2)作为一种历史过程的全球化。(3)作为一种金融市场化进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全球化。(4)作为一种批评概念的全球化。(5)作为一种叙述范畴的全球化。(6)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全球化。(7)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全球化。(18)我认为,只有从上述七个方面来整体把握全球化现象,我们才能完整地准确地从各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并且从它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发展现状出发,积极地参与国际性的全球化理论研究和讨论,发出中国学者的强劲声音。当然,对这个问题,还有待于另文专述。本文的重点是文学研究中的全球化因素,因而我将在下面这一节里着重讨论这个问题。全球化、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如前所述,在讨论全球化现象方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起步最早,并涉及的面最广,从经济到社会,并涉及了文化和文学生产,这一点也自然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左翼知识分子所继承。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受其影响的左翼各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观点,然而,他们都基于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之本质作了独特的解释,并推进了对全球化的深入研究。若从文化和文学理论的视角来看,欧美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对之有着最深入的研究,在中国的语境下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在谈到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时,詹姆逊尤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他看来,辩证地说来,全球化创造了不同社会文化现象-诸如不同的身份、社会关系以及甚至不同的机构-之间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又必须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来考察。(19)也就是说,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它依次地遮盖并传达了文化的或经济的意义。我们感觉到,在当今世界存在着一些既浓缩同时又扩散的传播网络,这些网络一方面是各种传播技术的明显更新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则是世界各国,或至少是它们的一些大城市,的日趋壮大的现代化程度的基础,其中也包括这些技术的移植。(20)显然,从信息和文化知识传播的角度来认识文化全球化问题是詹姆逊由他的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生发出来的一个新的方面,因为信息的无所不及和理论的旅行是文化全球化的两个明显标志。因此,一个明显的途径就是,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输出和输入。这无疑是一个商业的问题;但它同时也预示了各民族文化在一个很难在旧的发展缓慢的时代设想到的浓缩空间里的接触和相互渗透。(21)詹姆逊的研究实际上已经将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与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文化现象结合了起来,并发展了自己多年来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他告诫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考察全球化的文化方面要着眼于信息的流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这是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的重要特征。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全球化也并非能够畅通无阻地不受任何形式的制约。这一现象一经出现,就立即受到另一股力量的抵制:本土化以及各种形式的种族族群和民族主义情绪。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文化上:也即我们经常提及的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这两种思潮都与我们这个开放的文学和文化研究视野不相契合。在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我们一方面注意到由于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渗透,新的文学创作手法和技巧越来越被东西方的优秀作家所掌握,这就导致了评价标准的日益接近:近几年来的大多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得到文学研究界学者和批评家的普遍认可,即使存在着某些争议也大多是由于意识形态和不同政见所致,而并非由文学质量本身的缺陷所致。另一方面,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课题,如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问题、身份问题和流散写作现象等。正是在这样一些与当代人密切相关的共同话题上,来自东西方不同国度和文化传统的文学研究者才有了可赖以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下面我结合这些现象在中国语境下产生的影响作一阐述。首先是文学语言或话语丧失的问题,对此我曾在另外的场合作过详细论述,(22)在此不再赘言。我这里仅想再次指出,近几年来,关于古代文论在当代的转化以及文学批评理论中出现的中国文论失语的争鸣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足以促使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积极的对策。当然,要想在一个广阔的国际论坛上发出我们自己独特的声音,我们就必须对前人和同时代的国际同行的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这样我们的理论建构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有人认为理论热在中国已经成为历史,下一步应该怎么办?我认为,理论热并没有消退,只是这种单向度的理论的旅行-从西方到东方-应该掉转一个方向,从东方向西方运动。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在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方面,与国际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