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现当代文学论文关注边缘,重写诗史从“文革地下诗歌”的概念谈起论文关键词“文革地下诗歌”边缘文学社会背景艺术风格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一个概念“文革地下诗歌”的提出谈起,探寻边缘文学如何被重新发现,这种关注边缘的文学研究对于重写诗歌史的意义。对于文革文学而言,关注边缘,相当程度上就是关注地下诗歌,而对地下诗歌的研究带动的是整个当代诗歌史的重写。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诞生了特殊的文学。以往的研究习惯了对文革文学的“空白”叙述,造成许多曾经在文革中坚持写作、思考的作者成为“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简便的“空白论”既遮蔽了文学的真实存在,又割裂和模糊了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近年来,随着历史的逐渐沉淀,被湮没的文革地下文学不断出土,呈现出了文革文学的本来面目。事实上,文革文学并非是一片无字的黑暗,新诗潮也并非是在新时期拔地而起的文学高峰。作为一个文学史概念,新诗潮指称的应是出现在中国当代196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的一股新的具有变革意义的诗歌潮流,它从酝酿、萌芽到勃兴、成熟直至衰歇的发展历程,就是从地下到公开、从潜流到激流的演进史。关注和挖掘边缘性的文学现象必然带来的是文学史的重新书写,这就必然要重新思考文革地下诗歌与新诗潮之间的关系。长久以来,由于对历史的空白处理,带来文学史的空白处理。这样的误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代文学史似乎从“十七年文学”弹跳过了文革这一大段空白地带而直接跨越到了新时期文学;另一方面,导致了对新诗潮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时间上开始于“朦胧诗”、结束于“第三代诗歌”,在概念上等同于“朦胧诗”。其实“朦胧诗”仅仅是新诗潮浮出地表的一个阶段而已,属于“可见区域”,而它长久的潜流时期却正存在于被称作文化废墟的文革中,只不过属于“不可见区域”,即“文革地下诗歌”。与“文革地下诗歌”相关的是“地下文学”、“潜在写作”等概念。早在1980年代初期的新时期文学六年中,有学者已经意识到文革诗坛“公开”与“非公开”并存的分裂状况。该著虽然意识到文革中存在双重诗坛现象,但它所提及的“文革地下诗歌”仅仅限于郭小川与“四五”天安门诗歌等,基本上没有提供更多的可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作家、作品等例证,更缺乏对新诗潮的酝酿与萌芽期的挖掘。1988年,临近今天创刊10周年之际,多多在开拓上发表19701978被埋葬的中国诗人,以亲历者和见证人的身份回忆了1970年代末到今天创刊之前北京地下诗歌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