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现.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现.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现.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现.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现内容提要良友是“摩登西方”的一场视觉盛宴,编辑者以东方人对西方特有的文化想象方式和路径,幻想、切割、呈现了一个所谓的现代性西方,并将这一想象的“西方”作为现代化的指代性符码,以经过精心选择、刻意重组的图像形式建构了良友编辑主体群意识中的“他者”形象,并经广为传播,成为远离西方现代都市生活的读者们共同的想象。在这一符码性的转换和价值定位中,良友西方图像的取材、编辑者选材的心态、所采取的图像叙事策略和推论手段,典型地折射出中国知识阶层在界定自己的文化立场时那种特有的矛盾位移和双重焦虑,这恰恰也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最根本的精神冲突。关键词良友画报图像主题聚焦集体想象叙事策略从良友到“良友研究热”创刊于1884年5月的点石斋画报,在今天被研究者们“以图像解说晚清”的论述策略,重新展示出晚清大都会一个多世纪以前上海的时事与奇闻。这个曾经绮丽,今天依旧繁华的国际大都会,也在这样一场看似浪漫的怀旧风和图文互动场景中,作为一个特殊的符码,成为现代人追寻和反思的契合点,也成为研究者视野中的一类经典范本。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曾经全景式记录上个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上海等一些中国都市生活的良友画报,在寂寞了半个世纪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一份诞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上海的大型中英文画报,良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中国都市的日常文化消费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各省及海内外华人社区,延续时间长,出刊量多,读者群庞大,其影响毋庸置疑。在良友100期纪念特刊上,曾经以两版的篇幅刊登了下列广告式的图片内容,谓之“良友无人不读,良友无处不在”。从这些宣传照片上可以见出它的读者不但遍及普通的城市居民,如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等,而且其间还不乏社会名流,如老舍、叶灵凤、张天翼、黎锦晖、胡蝶、金焰等。当时的良友画报流行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如茶几、厨房、梳妆台、收音机旁、旅行唱片机上、公园里良友如此普泛化的阅读范围和阅读层次,为它赢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誉。更为重要的是,良友以其前所未有的丰厚内容和精美时尚的编辑风格默默影响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想象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想象,关于西方世界的想象,关于摩登时尚的想象等等,从而使良友成为旧日上海的一道风景。由于历史的原因,40年代以后,良友易地香港出版,其影响力逐渐退出中国大陆,乃至渐行渐远,直至沉入历史的地表之下而被遗忘。良友被重新发现始自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那就是良友画报第四任主编马国亮的回忆录。从1984年8月始,马国亮开始撰写一组名为“良友旧忆录”的文章,陆续在香港良友画报上连载,他主要是从曾为主编的特殊视角去回溯画报从诞生发展,经由辉煌走向衰落的全过程,其间人与事的回忆,尽可以因为时空变异、记忆走形或者这样那样的约束而未必最真最全,但确实是以最直接的笔触勾勒出了历史的两种面貌一是画报的历史,另一个是由画报所反映的时代的历史。“这是用人物和故事串起来的历史。在中国,似乎还没有别的刊物被这样回忆过,被这样描述过”。2002年初,这些文章结集为良友忆旧,在大陆公开出版。随着良友忆旧的出版,退出历史舞台和研究者视野几十年后的良友,开始重新浮出地表,于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又活生生地重现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在海内外很快引发了关注、研究良友的热潮。在众多的言说和研究群体中,最热闹的莫过于媒体和出版业,他们或谈论良友的风格,或论述良友出版业绩,一时众声喧哗,不过仔细看去始终缺少系统的研讨和有深度的成果。以笔者所见,在一片热闹的讨论声中,最有价值的解读,首推李欧梵从现代性的角度对良友做出的独特的个人诠释。他在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中,详尽细腻地分析了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和儿童栏目,并从中国近代社会追求现代性的视角给今天的人们读出了一本全新的良友,即:“有意识地为现代性作广告,借此帮助了上海都会文化的建构。由此它不仅标志了现代中国报刊史上意义深远的一章,也呈现中国现代性本身的进程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良友画报能否担此重任,也不必过多关注作为学者的李欧梵是否出于理论建构的需要,从而只提取近代上海的这一部分现象,有意识地“改写”了历史;或者如怀旧热中的大多数人那样,仅仅是站在今天的视角去想象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会,从而为自己的理论找到注脚。但是,有一点尤其要肯定,那就是上海摩登一书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强调了印刷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之于新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性,认为这种以印刷品为中介的现代化,实则是一种形式和风格上的流行文化,尽管这种文化未必能影响到人们思想的深处,但它却形成了对于视觉文化和城市生活表面浮华的大众幻想,从而将知识分子的启蒙活动与市民新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尽管李欧梵用整整16页的篇幅阐释了他这一非常独到的见地,为研究良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但我以为,良友作为一本新市民阶层的读本,以文字和图像,且主要是以图像的形式为生活在或向往生活在大都市的近代读者描摹了由“声、光、电”所营造出来的现代性的繁华和梦幻,唤起了人们对“十里洋场”奢华和摩登的幻想。这种幻想/想象不仅仅依赖于李欧梵所指出的对童年生活的关注、对个人享受的迷恋和对两性关系等方面的重新审视,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通过摄影机塑造的西方形象的种种影响。应该说,“西方世界”在良友的图像中占据着一个核心地位,这不仅仅体现在数以千计且每期必有的各种“西方”图片上,而且明显地呈现在画报整体的价值取向中。在良友以及良友所处的时代,“西方”作为大洋彼岸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物,一个无法亲历亲见的想象的对象,一个缺席的“他者”,毫无疑问,其所指代的就是所谓进步、现代、摩登、繁华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描述,这实际上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由知识分子和新市民关于现代化的共同的集体想象,也即让马克莫哈所谓的“社会整体想象物”,“是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级性的阐释”。令我感兴趣的是,良友中鸿篇巨制般的西方图像从何而来?如何选择?如何剪辑?编辑者又是基于怎样的价值取向,同时经由所谓真实的镜头语言、图像形象而非虚构的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去构形和完成这类“社会整体想象物”的?这也正是本文关注的重心和论述的主要方向。众所周知,最早比较系统传播现代西方形象的画报当属点石斋画报无疑,近年出版的图像晚清一书中,以为数不少的篇幅展示了这一“西风东渐”的最初路程。相比之下,稍晚出版的良友则以更丰富的篇幅进一步向读者传播西方物质文明、文化习俗、休闲娱乐和由此形成的种种现代生活方式的图像,以东方人对西方的特有的文化想象方式和路径去幻想、切割和呈现出一个他们所谓的现代性的西方,并将这一想象的西方作为现代化的指代性符码,以经过重新编辑排列的图像形式,去满足和引导渴望西方式都市生活的读者,从而使良友一方面定位了它自身“现代化”、“都市化”、“时尚化”的杂志风格,另一方面也成了远离西方现代都市生活或生活在都市却又始终不明就里的读者想象都市时尚生活和摩登西方的指南手册。笔者认为在这一符码性的转换和价值定位中,良友图像的取材、编辑者选择的心态、所采取的摄影图像的传播方法便铸就了那个时代的知识人在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之间游走的主要叙事策略和推论手段。主题的聚焦良友画报创刊于1926年2月的上海。初为月刊,自1934年7月改为半月刊,半年后,又恢复为月刊。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停刊三个月,之后出了2期16开本,随即又恢复为9开本,出了6期后再次停刊。1939年2月在上海复刊,正常出版至1941年12月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刊。1945年10月在大陆出版了最后一期。1954年,良友创办人兼第一任主编伍联德在香港以“海外版”的名义,重新出版良友画报,至1968年再度停刊。1984年6月良友在香港重又复刊,一直至今。香港良友编辑陈泰来曾经把良友的发展历史总结为三段历程:“第一程,良友以崭新姿态出现于半新不旧之社会,一鸣惊人,既有国内外之广大销场,又当军阀互争长雄,强邻侵侮日亟之秋,不患素材之困乏。这一程,故社长年富力强,与梁得所、马国亮诸前辈跑得轻松美妙,成绩斐然。到了战后,故社长于种种条件限制下在香港筹出海外版,是为第二程。社会经济衰颓,我和几位同仁力竭附故社长骥尾而前,跑的是一段地势崎岖加上天气恶劣的路。近来香港社会的经济状况,比十六年前我们苦撑迈步时好上百倍;素材的来源亦比当年畅顺百倍,如故社长尚在人间,料比早已活跃于此新环境中,大有作为。今由福强先生继先人之志,岂非等于接棒而续跑下去吗?”此处所言“第一程”,指的就是良友创刊后的内地出版时期(1926.21945.10),其间共出172期又两个特刊。这当是良友最为辉煌、也是最有研究价值的阶段,本文重点关注和分析的也即是这“第一程”,其它阶段与本文论述的主题关系不大就不一一列入分析了。值得注意是,良友不仅内容极其广泛,“除了军事政治、国内外时事,还有经济建设、社会生活、艺术文化和科学知识,电影体育、家庭妇女儿童等方面”。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良友这种以摄影图像为主要形式的期刊,“不只在中国画报界是首创,在世界各地也称得上是前驱。当时以“画报”著称的,虽有英国的伦敦图解新闻和日本的朝日新闻画刊,都与当时上海的时报画报一样,均偏重时事。像良友那样,无不兼备,国内还没有。在国外,则是良友创刊十年以后,才有了美国的生活杂志。另一个类似的苏联建设画报,也后于良友四年”。在这个意义上,良友不仅在中国的期刊史上,就是在世界的期刊史上,也可谓得风气之先,值得大书一笔。在良友丰富驳杂的图像内容中,“西方图像”占据了重要而明显的位置,有关西方世界的图片在每一期中均占有很大的分量,在某些月份中甚至超过50%。整个这一阶段172期良友中,每期都毫无例外地辟有专门的图片栏目诸如“国际话题”、“国际舞台”、“瀛海见闻录”、“海外拾零”、“国际人物素描”、“世界妇女”、“世界科技知识”、“世界各地婚礼写真”、“世界摄影大比赛(柯达广告运动)”等,着力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栏目少有长期固定的,每期少则三两个,多则七八个。如良友第66期就刊登有“卓别林传略”、“歌德与维特”、“世界摄影杰作”、“世界运动会会场”、“世界科技知识”、“苏俄真相五年计划之活跃”、“苏俄社会近况”和广告“比国上等金海牌雪茄烟”、“宝华干奶粉”。再如第95期刊登有“中外时事写真”、“时事拾零”、“希特勒之身世”、“飞机之制造”、“四肢的旋律现代西洋舞蹈之素描”以及“老人牌晨餐”的广告,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形象反映。由于其内容的庞杂纷呈和量广面大,乍一看,我们似乎很难为良友的各种西方图像进行恰当的归类,但如果仅仅是聚焦在图像主题的勾勒上,我们还是能够大致归纳成四个大的主题类型,即所谓“关于西方时闻的图像”、“关于文化西方的图像”、“关于物质西方的图像”和“猎奇性的西方图像”。先看所谓“西方时闻”的主题内容。画报的时闻性始自点石斋画报,至良友时代,已成为大多数画报必备的要素。在这一点上,良友既非独创,也非独有,但它却能够做得更好。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国内新闻图像的原创性。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可以举出1932年9月组织“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一批摄影爱好者奔赴国内各地进行为期八个多月的实地摄影报道,此举不仅被视为“中国文化事业之创举”,而且为良友画报及良友公司带来了丰硕的图片成果。第二是国际视野。正如前面所言,良友的发行不仅遍及国内各大小都市,而且也在海外颇有影响,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画报本身的内容具有国际性,借用良友第71期的图片专栏标题所谓“世界大事,世界小事”正可以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良友对于外部世界的选材具有明显的时闻选题和世界性特征。无论是最新的国外美术作品,最流行的运动技能,国际各地区的怪诞奇事,可以说良友无所不及。一些专题,如关于埃及、希腊的报道甚至是由良友的特派记者去现场采访和摄影,具有时效性和原创性。除此之外,良友刊行的全盛时期正是国际风云变幻,战乱频繁之际,因此,对战争以及政要人物的关注在1937年后的画报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军事报道”和“国际时事政治”,成了中国人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参与世界乃至想象世界的一种最具有时代色彩的特殊方式。其次,再看西方文化的主题。良友以图像勾勒的文化西方犹如一面魔镜,映照出中国人关于现代西方的全部想象。这些想象是围绕着西方繁华的都市和都市中的摩登女郎一层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