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形式与变式.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形式与变式.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形式与变式.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形式与变式.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形式与变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形式与变式摘要:本文从交响乐式的形式架构、十四行体的诗体变式、非意愿记忆的迷宫三个方面描述与剖析了西藏组诗具有活力的诗歌结构与富于张力的诗性叙述。西藏组诗通过超媒体技法的借鉴构建了交响乐式的形式架构,使诗歌形式由单一的处于自身封闭的视域转向更为开阔的艺术领域。西藏组诗采用较为独特的十四行体变式,呈现出现代诗歌体式的实验性,扩大了十四行体的定义本身,给它带来了新的灵感和生机。西藏组诗置于一个抒情的格调之中并呈现出叙述的片断性、非因果性与非逻辑性,意味着叙事和抒情之间一种张力关系的重新确立。西藏组诗为现代诗歌形式探索提供了多元视角的参照。关键词:交响乐体式;十四行体;变式;非意愿记忆西藏组诗主题的庄严、形式的新颖和忧郁的基调极为引人注目。作者小引将结构庞大的诗篇构建为颇具特色的交响乐体式,以独特的形式感显现出对西藏的一种观察,一种体验,一种想象。西藏组诗以其具有活力的结构与富于张力的叙述传达出一种新的个体经验和写作者的美学自觉意识,它使诗歌与音乐以互鉴的模式获得了实质与深度,从而揭示了诗歌对其它艺术所蕴含的潜在力量的渴望。一、交响乐式的形式架构所有时代的诗歌都包含着它自身的结构性难关,正是这种难关要求写作者去寻求解决办法并因此不断推动形式的演进。现代诗歌写作中打破自身的媒体界限而试图超越另一种媒体世界的尝试是非常显著的。庞德、艾略特、威廉斯、史蒂芬斯以及美国“黑山派”诗人们都曾努力打破文字的局限而攀向“音乐的状态”。庞德的诗章和艾略特的荒原的结构更是直接借助了母题反母题变易母题重复母题等的交响乐形式,探寻了组诗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外部逻辑结构的对应。在西藏组诗中,作者通过超媒体技法的借鉴构建了交响乐式的形式架构:它由19首主题诗与6首即兴曲构成,基本上每三首主题诗穿插一首即兴曲。纯净的音质、忧伤的音调,每一个具有意象的诗节,如音乐中的乐句那样回应、叠变、组合。过去的、现实的、未来的;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动机彼此相连,叠合展列为一个类似“回旋曲式”的交响乐结构:第一首坚心与最后一首圆满可视为主题呈示,虚怀、禅悦、清净、彼岸、尘埃、无题、轮回是呈示部展开的“变化回旋”,简单、宽大、从容、因果、无常犹如“插部”,愿望、自然、慧心、相信、大赞可作为“连接部”。19首主题诗运用题旨的复叠、逆转、变化与6首即兴曲彼此关联、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地交织在一起。虽然这只是在诗歌创作之中的一种艺术视角的转换,但它却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它使诗歌形式由单一的处于自身封闭的视域转向更为开阔的艺术领域,是对我们观、感领域的扩充,重建了我们的官能的全面敏感性。以下将从两个方面对组诗的交响乐式架构及其所关涉的意向进行探讨。(一)转调:即兴曲在这个类似“回旋曲式”的交响乐结构中,19首主题诗可视为西藏组诗的本调,6首即兴曲是转调。在整个乐章行进期间,即兴曲以临时变音及有节制的延留贯穿于呈示部、连接部、插部,以那种出人意料而又正当其时的特殊音色多层次地密接叠合。这种转调既促成了整部作品戏剧性的起伏,又弥补了主题诗虽异质而同构的对比不足,使一个调性明确的主题始终处于生长性的发展状态并渐至高潮。试以组诗中的第18首主题诗无常与即兴曲6为例加以分析。无常最大的虚空,来自闷雷滚过后的寂静发痒的骨头凝固的血深夜冒出的月亮照在空处而空处什么都没有静静的一夜啊,在日落之后。他们让我从这里滚开,这不属于我的房间或者街道将不允许向任何人提起我知道未被赎回的,将永远留下天空将缩成一团在那里,越来越大的乌云被分成两半一半在对岸监视我,另一半带着恻隐之心。静静的一夜啊,他们不准我放下手中的包袱当我如昆虫般越过山岗,山谷里传来沉闷的法号一个喇嘛在黑暗中坐下,其他的已经开始痛哭即兴曲6我希望得到简朴的晚餐还有布鞋、白棉袄我希望坐在一把木椅子上抽烟看乌云飘过山顶仿佛有个陌生人,静静地站在我的背后在无常这首诗中,“闷雷”与“沉闷的法号”出现又消失,乌云越来越庞大,“天空将缩成一团”,“痛哭”隐现巨大的悲哀和绝望都在此刻凝聚,而且越来越沉重,到达尖锐与钝闷的极致,仿佛不能再延续下去却又无法停止。而即兴曲6一个抒情小调却结束了这个沉重的插部。在这首安宁和温柔的即兴曲中,作者在整个插部逐渐聚集起来的情感,那些早已使叙述不胜重负的情感,在瞬间得到了释放。在悲哀的旋律和沉重的节奏之后,当这一小节抒情的小调轻逸地飘向了空旷之中,这种短暂和安宁的叙述会产生更加有力的震撼,“凝重者轻盈地飘浮着,而轻盈者无限凝重地摇曳着”。在主题诗中本调被确立,而即兴曲的转调使得我们去到未知之地,并且具有迷失方向的勇气,然后又意想不到地重返本调,这是对主题的重申和回归。在这种回归中,你能感觉到一些新的东西已经产生,它聚集起强大的力量,并在回归之后释放出来。在此,西藏组诗用音乐逻辑的语言表现了知与未知、家与异乡、迷失与重返。“本调”是人类寻求确定性、稳固性的本体倾向之体现。然而,确定性、稳固性的另一面却是它的约束性、单调性。“转调”是突破单一确定性根基的自由精神之体现。“本调”与“转调”的相互关联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否定、自我生成的历程。人需要稳定的空间,需要安顿灵肉身心之家园,但另一方面,人又不免有向外超越、寻索之冲动。“家园”与“自由”共同构成人类两种对立而又互补的本体意向,自由冲动驱使我们离开“存在之家”,变成“四海为家”的“飘泊”之人。飘泊者最缺乏的是家园感、根基感,最富有的是自由;执意驻守在家园之人,则富于归属感,而匮乏于自由。家园意识只有融入自由精神,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归属感。(二)述衍互融“述衍互融”是交响乐中主题在陈述过程中即时展衍变化的手法:一个主题在展开过程中,派生出另一个主题。这两个主题在相互交替和交叉出现时,在此处消失,又在彼处涌现。就是通过这种呈示、展开和再现的方式,主题以不断增变的方式出现,使得呈示中有展开,展开中突显呈示。西藏组诗除了整体结构借用了“述衍互融”的手法,在单首诗作中也采用了“述衍互融”的手法,它使得诗作不只是某种确认意象、某种所指的单一显现,而是“种种能指的四散、闪烁”,使得诗作不断地重新处于一种被倾听的状态,这倾听又不断地产生新的能指,从而不断地延伸意义。从容这首诗以内涵深刻的慢板乐章开始,旋律主要是小音程范围内的低回萦绕,抒情的调式饱含着西藏特有的清冷气息。第一节后四行呈现出深情缠绵的倾诉,在慢板的滑进中延展为一个主题: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红丝线盘进自己的头发”)、浓厚的宗教意识(布达拉宫)与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食物和水)融为一体。它的不可替代的存在方式和独一无二的面貌以及尚未被现代化“脱魅”的充满原始神秘感的文化古韵,皆令人迷恋不舍(“以为世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就是你”;“在纸上写一个爱,下一个字肯定就是你”)。这种慢板节奏在全诗中始终有着清晰优美的旋律线,行进般地,它漾遍诗歌的整个表面,具有一种特殊的幻觉力量。第二节诗的第五行(“对耽于眼前的障碍我毫不在意”)是一种延宕,也即是这首诗中的一个转调,产生另一个主题:在不可避免的交流与冲突中,西藏本土的观念视野同外界的现代视野构成叠加和对比。这时,你会有静止的感觉,因为那些漫长的、挥之不去的音符让你屏息聆听。这种转调是情绪在奔突之中,为了避免因迅速接近尚未形成的高潮而感到幻灭、绝望,所以必须延宕,在延宕过程中利用强劲的交响乐效果,中断影像,中断思绪,中断回忆的沉迷,以迂回曲折之路,集聚力量形成新的奔突。结尾三行在节奏层次与意义层次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你能听到具有强大的紧张感的乐句,隐含、迂回、增补、延迟。主题在这里有了新的变形,进行中力度的突变和色调细腻的层次使得呈现在我们眼中的现实也在神秘原始与现代状态之间发生转换,表现了在这种碰撞中的复杂现实和生存状态。倾听这样的声音需要有俄国诗人曼捷尔斯塔姆所说的“分离的技巧”,不仅需要超出音乐之外的极其丰富的想象,而且需要把感觉集中为高度的神韵,以便从现象的声音中分离出诗意的隐秘声音。当然,诗歌与音乐的相互借鉴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决不仅仅限于一、两种表现技法之间的“单线对应”。西藏组诗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一个比照的文本本身以及关注在技巧与手法层面这种比照的具体效果,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构建诗歌形式的思维单向性,由文本结构方式的转换生成深入到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精神结构的演化变易之中。二、十四行体的诗体变式十四行体,又称商籁体(),是一种诗行总数一般为十四行且有固定韵律格式的西方抒情诗体。它有两种基本类型:意大利十四行体或称彼特拉克体,英国十四行体或称莎士比亚体。意大利十四行体一般分为前八行和后六行两节,前八行韵脚为、,后六行韵脚为、或、。英国十四行体一般是前三节四行和第四节两行的模式,其最典型的韵脚是,。十四行体的结构大都是有起有落,有张有弛,有期待有回答,有前提有后果,它便于作者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又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这种体式与中国的传统律诗之间有着相当多的结构和用意上的相似之处。十四行体既有正式,更有多种变式,其分段、建行、音步、韵律等形式因素可根据内容需要而自由掌握。中国新诗从闻一多介绍“商籁体”到中国开始,经过新月诗人孙大雨、朱湘早期较稚嫩的模仿创作,接着有梁宗岱、卞之琳的较成熟的模仿创作,到冯至成熟的十四行集,十四行体这种外来诗体在中国逐步脱离了模仿而开始走向自立。冯至的十四行体的中国化也启发了20世纪后半期的诗人们给予十四行体以更大的创作自由度。西藏组诗中19首主题诗的十四行形式也可看作是十四行体的变式。从诗行分节来看,每首诗分为两节,每节七行;这与西方十四行体和中国式的十四行体的分节均不相同。从诗行组织结构来看,基本采用了十四行体运用跨行法打破行句统一的方式。从诗韵安排来看,正式的十四行体每首可用五韵,一首诗内抱韵和交韵或交韵和随韵同时使用。19首主题诗通常每首诗用二韵或三韵,诗中也多有内韵使用。彼岸从没/想过的事/,何必/在此刻/想起此刻/,世上/只有/风吹/水面的/声音远方/暮霭/沉沉,/荒草/满山像/画外的/配音/悠然/响起在下午/六点的/炉霍县我/眯着眼/,一手/拿着/毛笔为面容/哽咽的/佛像/描他/不曾/落下的/眼泪白云/从山顶/飘过犹如/低音,暗中/影响/心情我在/寺庙的/台阶上/搂着/一个/喇嘛落日/在川康/境内/普照/百姓他/言语/含糊,/肯定/我/此刻的善良/和无奈/,并且/在我的/手心写下/一行/无法/看清的/地址/和姓名从诗歌的结构来看,七行一节,共两节,全诗十四行中有七行是五音步的,四行是六音步的,其它三行分别是三、七音步穿插,整齐中有变化,具有错落有致的诗行排列。从诗歌的韵律来看,有二个脚韵:(想)起、(响)起、(毛)笔;(心)情、(百)姓、(姓)名。诗中也穿插着内韵:(声)音、(配)音、(低)音、(手)心;(山)顶、(肯)定、(看)清。全诗十四行有十一行是以偶数音步结尾的,属于说话调式。在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口语化的句子,像“我眯着眼,一手拿着毛笔”、“我在寺庙的台阶上搂着一个喇嘛”等等,这种口语化的句子朴实、自然,在一定韵律的约束下舒卷自如,别有动人心处。诗中极为少见的两节七行的结构形式,富于独创性,是对十四行体结构规范的突破。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诗行的排列变化,其实,行列结构的调整与诗歌中其它成分的分布是密不可分的,作者经过精心缜密的处理,使得诗行的基本韵律或结构规律充分发挥效力,给那些分散的语言质料以结构的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