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民间说书与通俗小说文体兼容之关系初探.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民间说书与通俗小说文体兼容之关系初探.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民间说书与通俗小说文体兼容之关系初探.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民间说书与通俗小说文体兼容之关系初探.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民间说书与通俗小说文体兼容之关系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民间说书与通俗小说文体兼容之关系初探摘要:民间说书对于古代通俗小说文体兼容现象具有重要影响:“说书”善于吸纳、整合其他艺术的长处,这使脱胎于“说书”的通俗小说自然呈现“文兼众体”的特点;“说书”虽然各有门庭,但是由于商业竞争,某一门庭的“说书”往往会博采其他门庭的“说书”之长,加以融合贯通,这就使脱胎于“说书”的小说出现文体交叉、兼容现象;脱胎于“说书”的通俗小说,往往又会反过来影响“说书”,而“说书”取得成功后,又会再次被加工成小说,如此循环往复,交叉互动,也会导致通俗小说文体之间的兼容现象。关键词:说书通俗小说文体兼容古代通俗小说文体兼容现象甚为普遍,它既包括通俗小说对诗词文赋、戏曲曲艺等文体的吸纳、整合,同时又包括不同题材类型的通俗小说文体的交叉、融混。这种文体兼容现象,因为直接关系到通俗小说文体的生成、发展和演化,所以治小说史者便不能不对之进行必要的关注与考察。对此,笔者曾从小说文体自身的演变以及时代文化思潮、创作风气、审美趣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入手,尝试寻求合理的解释。后来,笔者开始研究民间说书与通俗小说的双向互动现象,越来越觉得通俗小说的文体兼容与民间说书大有关系,因为通俗小说不仅源自民间说书,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通俗小说作品本身就是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而形成的。说书之于通俗小说“文兼众体”特点之形成,以及不同类型小说文体的交叉、融混等,均曾起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说书”善于吸纳、整合其他艺术的长处,以增强其艺术魅力,这使脱胎于“说书”的通俗小说自然呈现出“文兼众体”的艺术特点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的通俗小说主要起源于宋元说话。“说话”是彼时瓦舍众伎之一种,它之所以能在瓦舍众伎中独领风骚,这与它善于吸纳其他表演伎艺的长处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可以通过现存的一些宋元话本,略作探讨。1“说话”当然需要口才,但是艺人为了使所说之“话”引人入胜,并能产生声调铿锵,节奏多变的艺术效果,还经常穿插、念诵大量的诗词歌赋或骈词骊语,所谓“曰得词,念得诗”,“论才词有欧、苏、黄、陈佳句;说古诗是李、杜、韩、柳篇章”。这样,就使那些根据“说话”成果整理而成的话本小说,兼具了诗词文体的长处,既可以提升“说话”的文化品位,同时又具有多方面的艺术功能:或概括正话的主要旨意,评论人物、事件;或描摹环境、景物,渲染场景氛围;或调节叙述速度,使情节张弛有致,等等。有时,说话人为了更为有效地增强听众的兴趣,还在叙事时伴以弹唱。“小说”在初期就是有说有唱的。耐得翁都城纪胜即说“小说谓之银字儿”。银字在唐代是一种乐器,这种乐器以“银字制笙,以银作字,饰其音节”。徐养原管色考说:“一云镂字于管,钿之以银,谓之银字管。”宋代则有银字笙和银字醏篥。小说之所以叫“银字儿”,这是因为艺人一面讲说,一面还以银字笙和银字醏篥伴奏、演唱话本中的歌词。象刎颈鸳鸯会这样的话本就是说中带唱的;该话本中“奉劳歌伴,再和前声”的例证,说明其在讲唱时是有音乐伴唱的。快嘴李翠莲则串连了李翠莲的一系列唱词,绝大部分押仄声韵,节奏轻快灵动,犹如现代的快板书。不难想象,这种有说有唱的表演,在当时肯定是别有一番艺术情调的。至于“讲史”(当时亦称“演史”),有时也是说唱兼施的。元人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七十六中所收的鹧鸪引赠驭说高秀英词即说:“短短罗衫淡淡妆,拂开红袖便当场。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扉玉有香。由汉魏,到隋唐,谁教若辈管兴亡。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矯未易当。”“词话”自然亦不例外。元史卷一百五刑法志卷五十三“刑法”(四)、通制条格卷二十七杂令等,皆有“演唱词话”、“搬唱词话”的说法;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滚绣球也说:“那唱词话的有两句留文:。”凡此,皆说明词话是伴之以弹唱的。当然,词话仍以散说为主,它的格范是仍属于“说话”门庭之内的。但是,弹唱成分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词话”的文体表现功能。2在瓦舍众伎中,戏曲表演无疑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为它兼取多种伎艺之长,融歌舞、表演、说唱为一体,能产生多方面的艺术效果。受其冲击,“说话”艺术也颇为自觉地汲取了戏曲表演的一些长处。元胡祉?紫山大全集卷八黄氏诗卷序,就曾谈到女艺人说唱应当具备的九个条件:“一、资质浓粹,光彩动人。二、举止闲雅,无尘俗态。三、心思聪慧,洞达事物之情状。四、语言辩利,字真句明。五、歌喉清和圆转,累累然如贯珠。六、分付顾盼,使人解悟。七、一唱一语,轻重疾徐中节合度,虽记诵娴熟,非如老僧之诵经。八、发明古人喜怒哀乐,忧悲愉快,言行功业,使观听者如在目前,谛听忘倦,唯恐不得闻。九、温故知新,关键词藻,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胡氏不仅谈及艺人的口头说唱伎艺,而且提到艺人的素质、风姿与表演技巧,强调艺人在演说时要“语言辩利,字真句明”,“分付顾盼,使人解悟”,也即借助于不同的声音口吻和眉眼间的传神表情,来准确地虚拟故事中不同角色的音容笑貌;同时,还要深入角色,“发明古人喜怒哀乐,忧悲愉快,言行功业”,使不同的角色在其“说法”中“现身”。这样做,无疑能有效地加强说话的“戏味儿”。另外,“说话”还时常采用独白、对白和简略的外部动作等“戏剧化”的演述方式,来敷演故事,塑造角色。例如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写周胜仙对范二郎一见钟情,就“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利用买糖水来找茬儿,巧妙地向范二郎说出了自己的家世、姓名与年龄,引逗范的注意。话本中,周胜仙的内心独白、对话与动作细节,既鲜活、真切,又趣味盎然,把一个机灵泼辣、热情大胆,甚至有些儿蛮横无赖的少女写得活灵活现;如果再加上“小说”艺人现场表演时的声情口吻与眉目传情,那么定然会收到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至于戏曲表演中常见的插科打诨,“说话”也不时地穿插、运用,以笑耍逗趣,增强说话的吸引力。罗烨醉翁谈录就指出,说话人不仅“说得话”,而且“使得砌”。所谓“砌”,即指插科打诨开玩笑之类的滑稽话。按陈汝衡的解释:“也就是今天说书艺人的耍噱头之类。很可能除运用一般滑稽语言外,还有动作上的打诨,声音上的打诨,随机应变,全在艺人的灵活运用。”例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在讲到张员外贪吝时,就说他有件毛病,要去那“虱子背上抽筋,鹭丝腿上割股,古佛脸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痰唾留着点灯,捋松将来炒菜。”还说他曾发下四桩大愿:“一愿衣裳不破,二愿吃食不消,三愿拾得物事,四愿夜梦鬼交。”这便是用科诨手法来取笑、逗趣,让人忍俊不禁。不言而喻,“说话”对诗词、音乐、戏曲等艺术成分的汲取,大大地丰富了自身的审美内涵,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使那些脱胎于说话的“话本”,在以散文叙事的同时,兼具了诗词、音乐、戏曲的一些体裁特点和艺术长处。二、“说书”虽然各有门庭,但是出于商业竞争的缘故,某一门庭的“说书”往往会博采其他门庭的“说书”之长,加以融会贯通,这就使脱胎于“说书”的小说出现了文体交叉、兼容现象仍以宋元“说话”为例,“说话”不仅要与其他伎艺争锋,其内部也存在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导致“说话”出现了更细致的分工,并形成了四种主要的“家数”。据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记载,北宋时已有“小说”和“讲史”科目,而且讲史中还有“说三分”、“说五代史”的专职艺人。后来,随着说话艺术的日趋繁兴,又出现了“说铁骑儿”、“说经”、“说参请”等科目。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即记载:本文原文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说话”各家数既要自守门户,各擅胜场,努力追求和保持自身的艺术个性,同时又要不断破除门户之见,主动汲取他家之所长来弥补自身之不足,以丰富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例如,罗烨醉翁谈录卷一小说引子虽然总结的是“小说”创作经验,但同时指出“演史、讲经并可通用”。这说明“说话”各家数之间并非壁垒森严,而是可以相互为用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说话”四家之间的相互为用现象。在“说话”四家中,“讲史”与“小说”最有市场,并且小说家还颇令讲史家心生畏忌,“盖小说者,能讲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不似讲史“谈话头动辄是数千回”;更重要的是,“小说”题材内容极为丰富,举凡烟花粉黛、人鬼幽期、断狱勘案、侠义传奇、神仙精怪等市井细民感兴趣的内容,“小说”皆广为涉猎,甚至就连“讲史”擅为胜场的“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小说”也要插足其间,分其杯羹。今存宋元话本即有史弘肇传、老冯唐直谏汉文帝、汉李广世号飞将军等短篇讲史,它们虽然不是讲说“兴废争战之事”,但却颇善于截取历史人物的某段人生经历,来抒写市井细民及落魄文人要求发迹变泰的人生梦想,这样它们便以“小说”之体兼具了“讲史”之长,因而比起长篇讲史似乎更贴近市井细民的社会心理。有的小说艺人甚至还直接从讲史中提炼素材,如张子房慕道记即出自于前汉书平话,只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至于那些讲说水浒人物传奇的“朴刀”、“杆棒”类小说,也分明受过讲史中的热门话题“说三分”、“说五代史”的影响。现有研究者通过细致的考辨,即指出水浒在情节、人物及韵语、修辞诸方面都留下了不少学习、借鉴三国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的痕迹;这种学习、借鉴,主要发生在宋元瓦舍演说阶段。不仅如此,“小说”还主动地向“说经”领域拓展,如五戒禅师私红莲记、花灯轿莲女成佛记、陈可常端阳坐化等等。以五戒禅师私红莲为例,该小说有意假托东坡居士、佛印禅师为宾主,以“说经”之体,述俚谐猥亵之事,其主要意图并不在于“参禅悟道”,而在于博得市井听众一笑:苏东坡的前身原来竟是个好色破戒的和尚!这对于苏东坡当然是唐突、不敬,但却正迎合了市井细民喜谈乐闻社会名贤风流韵事的心理。“小说”如此,讲史也不例外。它“不但把金鼓士马的铁骑儿(如杨家将、岳家军的故事)吸收加工,并把门类相当繁多的小说(包括水浒英雄故事)也加以吸收和发展”。今存“讲史”话本中就吸收了不少“小说”的内容。例如,宣和遗事中宋徽宗私幸李师师、宋江三十六人聚义、元宵节赏灯等故事,大概就袭取了小说家的创作成果。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就说“它的性质实为小说与讲史杂糅的书”。五代史平话中关于黄巢、朱温、刘知远、郭威等人发迹变泰的故事,与小说史弘肇传所写的史弘肇、郭威的发迹故事,几乎如出一辙。它们大约也可视为讲史者向小说家汲取营养,进行艺术再创作的结果。事实上,“在元代的平话中,讲史、铁骑儿和小说的某些成分已有合流,小说的一部分(水浒题材)已在向长篇发展了。”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也指出:“宋代讲唱的小说发展到元明词话阶段时,已有下列的种种变化:在篇幅上是由短篇发展为长篇;题材是由一人一事的故事进展到讲史的范围;在文体上是把一部分散说的讲史韵文化,又把讲唱的小说散文化,而唱词由于词调已经不能歌唱,就改用通俗的诗赞。”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主要就是由于不同的说唱艺术门类在商业竞争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导致的。其次,让我们再来看看同一家数内部各类“说话”之间的相互为用现象。“说话”不仅有多种家数之分,即使同属一个家数,因所说内容不同,艺术风格有异,也会出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热闹局面。例如,“小说”内部,即有烟粉、传奇、灵怪、朴刀、公案等名目。它们不仅要展示其各自的艺术个性,而且彼此之间也存在交叉互动、相互为用现象。以“烟粉”与“传奇”为例,“烟粉”主要讲人鬼幽期故事,“传奇”则讲人世间男女恋爱的奇闻轶事;但两者在题材内容和叙述方式上却时有交叉。如“烟粉”类小说碾玉观音、金明池吴清逢爱爱等,虽然写了人鬼幽期,但其主体部分写的则是人世间的男女恋爱,这与“传奇”类小说张生彩鸾灯传、宿香亭张浩遇莺莺等相比,其实并无多大区别;而被罗烨醉翁谈录归入“传奇”类的小说,如惠娘魄偶、王魁负心等,其中也写到人鬼幽期或鬼魂索命等情节。这种情况说明两类小说之间确实存在相互借鉴的情况。又如“讲史”,根据题材内容,可分为“说三分”、“说五代史”、“说汉书”、“说隋唐”等等;它们虽然各自为政,但彼此之间交叉、互渗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学者们早就发现,吸收了“说五代史”成果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与吸收了“说三分”成果的三国志演义,存在着不少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雷同的现象,其雷同现象主要表现为残唐五代史演义对三国志演义的有意沿袭和模仿。这些沿袭和模仿,多半也发生于瓦舍演说阶段,因为它们主要集中在残唐“说话”气息比较浓郁的部分。总之,“说话”艺人虽然各有其擅长演说的故事类型,但并无多少门户之见,只要是听众喜爱的故事、人物,不管其本来出于“小说”,还是“讲史”、“说经”等,他们都能及时地加以学习、模仿,这就使其说书成果被加工成小说文本后,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文体融混的特点。象水浒传,它不仅“集讲史、小说、说参请乃至商谜等各种家数于一体”,而且“涵括了公案、灵怪、铁骑儿、朴刀杆棒、士马金鼓、发迹变泰、参禅悟道等几乎所有门类的说话故事”,诚可谓“说书”影响于小说文体兼容的典型例证。三、脱胎于民间“说书”的通俗小说,往往又会反过来影响民间“说书”;而“说书”取得成功后,又会再次被加工成小说,如此循环往复,交叉互动,也会导致通俗小说文体之间的兼容现象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第十五章清代的说书与话本中曾精辟地指出:“小说与说书各有所长,又相互为用或者是小说一出,即为说书人改编成说书节目(是小说等于详细的话本,如红楼梦、聊斋志异);或者是说书人一有新书,即为文人改编为小说(是说书直接演化为小说,如清风闸、飞跎传);或者是文人记录说书材料改编为小说,又反过来影响说书(如三侠五义)。如此,说书与创作小说关系密切。”那么,“说书”与“小说”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对于不同类型通俗小说之间的文体融混现象,究竟起过什么样的作用呢?这里,不妨以清代的英雄传奇小说为例略作探讨。清代英雄传奇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