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管窥.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管窥.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管窥.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管窥.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管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管窥美国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始于一九五年代。一九六一年出版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成为美国以至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此后,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从最初从属于地区研究(AreaStudies)的边缘研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立定位的专业学科。早在一九七年代中期,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研究在西方的新发展、趋向与前景一文中就已指出,由于以中国文学作为研究专长的学者日愈增加,使中国文学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再附属于传统汉学。戈茨(MichaelGotz)一九七六年的研究报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西方的发展也指出:在过去二十年左右,西方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严肃认真的研究已大大地发展起来,可以名副其实到了称为学科(field)的阶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不再是附属于汉学的一部分,它已经从语言、历史、考古、文学研究及其他与中国有关的学术研究中脱离,自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一九七年代到现在,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研究范式,无论是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还是研究成果的丰富与复杂,都与一九七年代不可同日而语。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夏济安的黑暗的闸门(一九六八)及李欧梵的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一九七三)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以作家为重点的专论,论及鲁迅、巴金、钱钟书、戴望舒、丁玲、老舍、茅盾、卞之琳、沈从文、萧红、周作人等现代文学名家,还出现了一批对不同文类、文学现象与文学运动的研究,考察的时限也从五四推进到晚清。进入一九九年代,随着大批青年学者的涌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更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发展态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在大陆读完大学,而后留学美国的年轻学者,先受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浸淫,再接受系统的西方理论训练,构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其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亦有了新的角度和新的发现,比如张旭东、王斑、唐小兵、陈小眉、陈建华、张英进、史书美、刘康、刘剑梅等,都可视为其中的代表。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直为大陆学界所关注。面对中国现代文学这样一个研究客体,海外学者与大陆学者往往采取迥然不同的理论立场与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研究结论,两者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与互补。海外学者跳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语境,从一个异质的西方文学语境来反观中国现代文学,其解读与阐释,也就与大陆学者不尽相同。因此,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尽管评价褒贬不一,但一直颇受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陆的现代文学研究格局,一九八年代以来大陆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路向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对沈从文、张爱玲的重新评价,还是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无论是重写文学史,还是晚清与被压抑的现代性等学界热点,都与海外学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但毕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拓展了思想的空间、推进了理论的纵深,值得认真借镜。一九八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关注不断加强,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成果陆续在大陆翻译出版,除了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李欧梵的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王德威的想象中国的方法、被压抑的现代性、现代中国小说十讲(11)等著作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代表性著作纷纷出版,比如安敏成的现实主义的限制(12),金介甫的沈从文的奥德赛(13),刘禾的跨语际实践(14),耿德华的被冷落的缪斯(15)等等;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海外华人学者论丛三种;我们与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公司合作,即将推出一套十五种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这套译丛从地域上讲,兼顾欧美(美国学者中包括了李欧梵、奚密、周蕾、林培瑞、王斑、陈小眉等人);从作者来讲,兼顾老中青三代学者,又以青年学者为主;从选题来讲,兼顾纯粹的作家作品研究、文学史研究、理论研究以及文学与电影研究。以此体现海外所理解的中国现代文学特有的包容性与研究趋向,试图整体性地呈现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面貌。这些著作的出版为我们直接了解与评说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功过得失,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二是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被纳入海外汉学研究,开始了研究之研究,发表了一批相关的评论和对话。比如饶芃子等人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角度提出了海外华人学者的理论批评,李凤亮发表了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16)以及关于李欧梵研究的系列论文,刘锋杰发表了创立张学的阐释模式-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张爱玲(17),程光炜、孟远发表了对话海外学者冲击波(18),吴晓东、冯金红等人发表了关于中国现代小说史、想象中国的方法的评论(19),当代作家评论专辟海外汉学研究栏目,陆续发表了一批海外学者的专辑。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尖锐的批评,比如郑闯琦从夏志清到李欧梵和王德威(20),清峻的昧于历史与过度诠释-近十年海外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倾向(21),王彬彬的胡搅蛮缠的比较(22),郜元宝的重画世界华语文学版图?-评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23),栾梅健的海外汉学与学术自主创新(24)等等。无论是褒是贬,相比起美国颇为庞大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国内对它们的关注与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一是大量的研究成果尚未译介,仅我收集到的专著或论文集就有一百多种,而得到译介的只占很小的比例;对海外(包括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翻译介绍,始终处于零星的状态,一直没有系统地展开。二是尚未见到对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对它们的发展脉络、基本特点、总体成就与不足等,还缺少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而这些对于拓展我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显然大有裨益。王德威为海外中国现代研究译丛撰写的总序,高瞻远瞩,提纲挈领,梳理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谱系和发展现状,总结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个路向,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值得大家关注的三大发展方向,即理论与批评、文学与历史、离散与一统,这正预示着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繁复多姿的版图(25)。我想借用王德威的相关阐述,对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特点与走向,做一些狗尾续貂的阐述。首先是美国学界的理论热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众所周知,最近几十年来,美国已成为各种新理论、新学说的最大发源地,有些发源于欧洲的思想理论,也要经过美国的中转,才成为热点话题。美国学界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大行其道,势必对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带来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年轻学者,得风气之先,往往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演变成为西方理论的演练场。诚如王德威不无担忧地指出的那样,尽管九十年代以来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界众声喧哗,挟洋以自重者多,独有见地者少。从后殖民到后现代,从新马克思主义到新帝国批判,从性别心理国族主体到言说他者,海外学者多半追随西方当红论述,并迅速转嫁到中国领域。上焉者一秉拿来主义策略,希望产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颠覆效应,下焉者则是人云亦云,而且游走海内海外,一鱼两吃。究其极,理论干预成了理论买办,文化批判无非也就是文化拼盘。(26)当然,王德威并非否定理论的功效,而是对理论的功效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借助于理论的支撑,给文学研究带来崭新的气象。事实上,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不乏理论运用的成功个案,比如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27)就是这样一部优秀之作。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表现为四种批评的途径:可见的形象、文学的历史、叙事的结构图和感情的接受。它们牵涉到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包括了种族观众的构成、通俗文学中传统的断裂、由叙事引发的一种新的内部现实的可疑结构,以及性别、感伤主义与阅读之间的关系。作者既批评西方理论的霸权,也批评中国文学领域固守的方法,对现有批评典范的反驳,对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批判,以及广义左翼思潮的兼容并蓄,树立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论述风格,甚至引起中国研究以外的学者的注意。比如周蕾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局限性以及有些西方女性批评者(如克莉丝蒂娃)对中国妇女的认识是相当肤浅的,以西方女性主观意识呈现中国女性,即使是出于善意,也会无形中否定了中国妇女本身的主体性和复杂性。周蕾在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写在家国以外(28)、原初的激情(29)等著作中,都十分关注西方语境中,中国尤其是作为边缘的中国文化是如何被看的,通过考察被看和看的关系,弄清楚中心和边缘的权力挤压关系。于是,看(seeing)的隐喻和机制就成为呈现自我身份的方式,并从种族、社会或性别上的自我和他者之间划分出本体论的界限。周蕾的论述引导我们思考:谁在看谁以及如何看?在文化多元决定的眼睛注视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权力关系是什么?这种权力关系的运作和转化的形态如何?对于周蕾来说,我们不应该再盲目鼓吹中国性(Chineseness),因为中国性已完全西化,甚至只是西方汉学家有限的凝视空间中的既定形象。正因为如此,周蕾才提出要拓展种族观众(ethnicspectatorship)的理论,将种族观众置于主体的凝视与他者的形象之间来思考(30),并以此作为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理论基点。独到的理论基点、深刻的思想洞见以及精彩的文本重读,使得这本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成为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周蕾也成为李欧梵认为的美国从文化研究的立场进行文化政治批评的非常成功的一个学者(31)。其次是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态势。一九九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离开传统的文本定义,成为多元化的、跨学科的研究,正如王德威所说,相关研究已经跨越到电影、思想史和政治文化、历史和创伤、马克思和毛泽东美学、后社会主义、跨语际实践、语言风格研究、文化生产、大众文化和政治、性别研究、城市文化研究、鸳鸯蝴蝶和通俗文学、后殖民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情感的社会和文化史研究等等相关课题与领域。尤其是文化研究大行其道,试图综合不同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做出全面观察。(32)这种文化研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西方的学界里面真正是为了广义的第三世界的文化传统或者政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33)在所有这些议题中,以电影或广义的视觉研究最为令人注目,很多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都会涉足电影研究,文学文本与视觉文本,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然对象。比如柏右铭的反证历史-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电影与公共话语(34)就将文学与电影置于一个层面来加以考察,以此论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历史书写方式-反证历史。反证历史重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一些重要文本,以及在其周围编织起来的叙事。现代中国文学经常被赋予拯救民族的历史使命,这导致以后的批评家忽视了这些作品的另一个同等重要的方面,即很多文本都质疑其本身改变民族命运的能力。作者关注的往往是与作品所宣称拥有的历史行动力相抵触的文本动力。作者和电影制作者创作作品时所表现的自信往往是一种假象。在这假象掩盖下,他们把作品塑造成一种处于危机中的话语。在乌托邦的表层下是程式化的批判和反乌托邦的动力。认识到这种反抗历史的写作态度的普遍性,对于我们认识现代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柏右铭追溯了二十世纪中国不同时空中,对文学和历史关系的不断改变的认知,指出写作一部质疑历史叙事的文学总体的历史是有一定反讽意义的,然而这些文本有意识地标记出一种将要被继承的传统,也建立了属于其自身的历史。这些文本召唤出的一种现代中国文学也质疑着其自身的现代性、中国性和文学性。作者论述的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历史书写方式,充满的是文化启蒙、公共空间、知识生产,乃至影像再现之间的辩证。正如译者所言,在这个詹明信所谓对未来的怀旧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的不是直接了当的证明,我们需要的是反证。所谓的反证不是去否定、驱逐那挥之不去的历史幽灵。与其将反视为反抗、反对,不如将反视为在文字递嬗转圜之处、影像错置龃龉之中,揣摩、试探其作者修辞思路的阅读与观看策略(35)。诚哉斯言!相对于以往以文本、文类、作家、时代是尚的研究方向,这样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无疑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注入了源头活水,越界、旅行、跨国等政治文化地理的观念也因此得以落实于跨学科的合纵联合上(36)。再次是对历史论述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重新审视。王德威认为,以往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强调经典大师的贡献、一以贯之的时间流程、历史事件和文学表征的相互对照,形成了所谓的大叙述。而上个世纪末以来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则对大叙述的权威性提出质疑。比如对胡风、路翎的重新定位、对写实现实主义的再批判、对晚清文学现代性的省思、对被忽略的文类如散文、报告文学的探讨,还有上海摩登的再发现等等。后现代的诸多历史观,从福科的谱系学到德里达的解构说,再到怀特等人的后设历史、新历史主义等,为其提供了理论资源。这与大陆八十年代末以来重写文学史的号召正相呼应。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性不只是指过往经验、意识的累积,也指的是时间和场域,记忆和遗忘,官能和知识,权力和叙述种种资源的排比可能(37)。对历史性的多元化认知,已成普遍的共识。即使大家所耳熟能详的现代性,也离不开与历史的激烈对话,现代性同样有其历史性。对文学与历史紧张关系的思考,也是王德威念兹在兹的重要话题。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过小说的虚构性想象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无论小说还是历史都要用文字来表现,文字意义的真实并不因叙述标示的文类而定。历史叙事的可信度与小说想象的真实性,孰优孰劣不可一概而论。他通过对莫言等人小说的阐释告诉我们,当历史不能满足我们诠释现实的欲望时,寓言升起,又说在历史的尽头,小说升起,他强调如何把历史变为寓言甚至预言的努力,才是我们的用心所在(38)。文学与历史之间的紧张关系,牵涉到我们想象、界定知识空间的问题;而现代与历史之间的对话,则引领我们重审知识时间的问题。时间与空间,成为王德威论述文学与历史关系的两个维度。惟有承认历史神圣性的解体,文学阐释权的播散,我们才能以更谦卑的态度,面对萦绕历史周遭的迷魅,挖掘文学表象之下的记忆。他的长篇论文魂兮归来可以视为王德威对当代两岸四地中文文学中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的一次总结,相对于现代文学彼端的除魅工程,当下文学所关注的是招魂。魂兮归来,正是以此,我们终于能铺成现代及现代性的洞见及不见,也为下一轮的历史、记忆的建构或拆解,预留(自我)批评的空间。(39)他最新的一本著作历史与怪兽则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