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现当代文学论文被催生的“早产儿”故都的秋关键词故都的秋“早产儿”张力摘要运用艺术思维学的方法对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进行分析,认为该文是被催生的“早产儿”。这不但在文章写作的前后背景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而且文本本身也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尽管如此,它仍然健康、俊美,充满生命的张力,是对故都所唱的一曲无尽的挽歌。据郁达夫日记记载,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于1934年8月17日,是他到北京的第四天。郁达夫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在他1913年去日本留学之前。年届不惑的郁达夫在经过21年的奔波后再次回到这物易人也非的故都,必然会感慨万千,就像是多年后邂逅一位一起长大的好友,眼睛里写满的除了亲切与兴奋,还有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沉重。郁达夫和北京的感情深而且浓,就像故都的秋色一样。他此次到京第二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卖旧书之伙计某,还记得我十年前旧事,相见欣然,股股道故,像是他乡遇见了故知。”1923年秋,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就不得不为了生计打算应聘到北大讲授会计学,度过了一年多孤独而苦闷的生活。这在去北京半路上写的海上通讯里就做了预言“我此番北行,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寻快乐而去,我的前途风波正多得很哩”这期间的心情在他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出来。像他自己在1927年所写的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认同的观点一样,“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其中还说,“到北京之后,因为环境的变迁和预备讲义忙碌,在1924年中间,心里感到了许多苦闷焦躁,然而作品终究不多”。这“不多”的作品包括散文零余者的自觉一封信北国的微音小春天气,以及短篇小说薄奠等。这些作品,尤其是散文,像作者生活的镜子一样,反射出孤独苦闷的寒光。在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经常出入旧书铺,难怪十年后卖书伙计还记得他。而这也一定就会触动他陈旧而脆弱的心弦,拨动起当年浓浓的忧郁。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但过去并不等于消失。往事已不再清晰,而当时的情绪却像生存中永不消散的雾霭一直笼罩着他,成为心灵的底色。而我们也只有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才能准确地为文章把脉,探寻出一条通往作者心灵的小路。从字面看,“故都的秋”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在这里,“故都”是指北京无疑,而“秋”又是哪一年的秋天1923年,郁达夫到北京已是10月10日,只赶上秋的尾巴。而这也确实是个多事之“秋”,正赶上新总统曹锟晋京。1924年,他才在北京度过完整的一年。否则也就不会有另一篇散文北平的四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