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现当代文学论文论“五四”新文学的现代伦理精神论文关键词“五四”新文学现代伦理精神理论建设创作实践论文摘要“五四”新文学的现代伦理精神源于近代理性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文化思潮,其基本内涵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和自我尊严的高扬,其目的是实现个体人的独立自由和精神解放,使人在社会中按照人的本质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种现代伦理精神充分体现在“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一、“五四”新文学现代伦理精神的基本内涵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这确实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实绩的精当概括。所谓“个人”的发现,个体人的发现,就是对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现,是对人的需要、自由、尊严、价值和潜能的发现,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和自我尊严的张扬,是对“把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的现代伦理精神的重视和强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人的价值被蔑视、人的尊严被践踏,人的观念始终没有形成。尽管“爱人”(孔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天地人,万物之本也”(董仲舒)之类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他们强调的是血缘宗法关系中的人,是被纳入封建政治伦理规范的人,是被封建“伦常”所允许存在的人。因此,中国根本就没有“人”,而只有“人伦”,在中国,是“做一个人”,而不是“是一个人”,人的自我意识被曲解成身份、地位、职务、门第、等级、衣冠、座次、面子等等,诸如此类都成为人的代名词,成为人的自我异化的象征。对此,鲁迅先生的剖析再深刻不过“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人们历来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西方文艺复兴的总体特征是精神的觉醒,也就是人的觉醒、理性的觉醒。其主要内容和根本标志是人与神、人与宗教、人与宗法专制社会的对立,是对中世纪宗法专制和宗教神学的彻底批判和否定,使人从宗教神学和封建宗法专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精神的自由解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所做的也正是这些。只不过在中国,束缚人们精神思想的不是宗教神学,而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纲常制度,是孔孟之道。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极力鼓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