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诗意的弹性——栖居于古典废墟的现代汉诗.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诗意的弹性——栖居于古典废墟的现代汉诗.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诗意的弹性——栖居于古典废墟的现代汉诗.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诗意的弹性——栖居于古典废墟的现代汉诗.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诗意的弹性——栖居于古典废墟的现代汉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诗意的弹性栖居于古典废墟的现代汉诗许多评论者与研究者都认为,汉语诗歌在由古典诗向现代诗的演进之中,已然丧失了太多的诗意,甚至有些现代汉诗的创作者也有如许的意见,为此,他们痛心疾首,却又茫然无绪。在以文言为载体的古典诗歌的庞大阴影之下(甚至也有若干古代白话诗的阴影,这部分“白话诗”中的“白话”如胡适白话文学史所引述的一些作品文本,已非今日“白话新诗”中的白话语言,它们看似同宗,都是白话亲属,然而它们之间尽是些隔膜,已无气质上的呼应),他们明显感受着“影响的焦虑”,他们无所措其手足,面对生龙活虎的现代汉语(当然,现代汉语发展至今,也可说非常杂乱无章,甚至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看,作为诗歌载体,它似乎站不住阵脚。并且在整个近现代历史中它总是遭到外来语的强劲冲击,其间还有些人为因素的横行毁坏,例如十年“文革”。这个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尚在摸索与创建之中),却不知如何应对。学人不禁感慨,“现代汉语经诗人诗思的过滤和无数次组合,最终展现出什么样的诗歌图景?从个人体验到将之表达为诗,这其间的过程是何其复杂呢!”1然而,难道诗歌在通向现代的路途中,遭遇的只是荆棘,完成的只是毁损?纵使如此,这会不会是一条“光荣荆棘路”,由此导向一次文体的蝉蜕乃至升华呢?任何一次艺术变革的结果都存在着无数种可能,如要对汉语新诗的可能性作一断语,在今日或许言之过早。一一般认为,诗歌的演变主要受几种因素的促动,一是诗歌文体的内在动力,随诗歌自身发展不断觉察新的可能性,并在实验之中逐步调整这种变化,并发掘更新的可能。一是外来刺激,对汉语诗歌而言,主要是域外文艺和思想的植入,如外来音乐、外来舞蹈、外来诗歌与外来宗教在历史上的数次侵染。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外来刺激主要表现为音乐形成的影响。2楚辞与楚地巫乐甚有关联,汉乐府则由官家到民间采撷诗歌(有许多实际上是民歌民谣),因而“采诗夜诵”,舄而成集。此后,由南朝诗而成初唐诗,由初唐诗歌而演为盛唐诗,至宋代词的兴起,元代戏曲的勃发,都与当时音乐的变化以及舞榭歌台的变化有关,诗歌跟随乐舞而变化,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牵扯到诗歌的演唱性,因为古代的诗、词、曲在其各自文体萌发时期都具有可唱性,能够与乐谱合拍,在公共或私人的游乐场所进行表演,直至此种文体衰落而为新的体裁所替代,例如唐诗到了烂熟程度之后,发表场所与发表形式都已与早先有所差异,诗人写作诗歌的心态和目的渐渐趋于单纯的文字赏析,纯粹的文人诗歌逐渐泛滥,演唱的机会则大大降低,而此时更为适于演唱的词则处于萌芽阶段,待到宋词兴起之后,原先的诗体就与当时的音乐渐渐脱节了。也可以说,在发生学的意义上,音乐是诗歌的先导(当然,这并不是完全的),当某种诗歌形式不适于音乐之时,这种诗歌形式也就无可挽回地面临着衰落。作为文学史家的闻一多不无自负地指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来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我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谓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3其实,明清两代诗歌的“无谓挣扎”也许倒正是由于此时的近体诗歌已经是脱开了音乐依傍的一种僵死文体,如离水之鱼,哪里还有鲜活的希望呢。明清两代诗人争执不下的,也是他们紧抱住不放的,也许只是一种古艺术的快要腐朽的躯壳,而此种古艺术的魂灵已经离他们远去。诗歌到了此时,也许必须改换面目才可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以至于人类任何一种文化遗存,都要必然地经历几个演变阶段,即滥觞期,发展期,成熟期,回落期,以至于衰亡期。古典诗歌作为失去了光采和灵魂的躯壳,也许正是行将衰亡了。二对于五四时期以来的现代汉诗,外来的刺激则主要表现于外国诗歌的移译。而音乐性,则先天地与新诗失去了联系,现在一般认为新诗丢失了可演唱性是一大损失,然而,这并不能说明新诗就完全丧失了格律。音乐性与格律,这并不是可以完全混同的两个概念。在现代艺术观念中,有时它们甚至分属于两个范畴。就八十多年的新诗发展史来看,新诗的格律,愈来愈趋向于“内在化”,它自有它所独有的“格律”。这并不一定是对古典诗歌的完全承袭,反倒有可能是对古典诗歌在表现形式上的扩充与发展。从整个中国文学演变的“大历史”来看,这是对汉语诗歌空间的又一次拓展,也许这才是汉语诗歌在现代的新的生路。诚然,新诗的音乐性有它先天的盲点,那就是现代汉语这一基础并不足以支撑新诗在声音上的完满,汉语言本身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往终点上说,现代汉语似乎并不能赖以凭借,许多诗人对当今的汉语存有“不信任”的态度,持某种语言的文学者对其母语变得不信任,那么这一定会是该种语言文学的危机。现代诗人从语言中剥离,而非如古典诗歌时期那样,作者与母语互相融合,诗人能够终日浸泡于母语中,人与语言合一。这是现代诗歌甚或整个现代文学的艰难之处。最突出的例子是,所谓“普通话”的强行推广,使得许多本来十分美妙的方言文学现在渺不可闻,这在小说体裁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而诗人于坚也表示,他遇到的一个写作难题就是方言与普通话的矛盾,有许多文学灵感,只能用方言表达,有作家甚至发出更为偏激的责难:文学只能是方言的(对于这种由极端滑向极端的意见,我仍然表示怀疑),楚辞是南方方言,诗经中的语言大部分是北地方言(也有极少数现河南以南地区的语言,这造成了诗经中若干作品与大部分其他作品风格不统一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外国文学中也所在多是,例如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弗和稍后的乔叟的故事集,现代作家福克纳特异的美国南方韵调,诸如此类。在中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原因,近几十年来,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普通话过分地全盘笼罩了文学的创作,这造成了文学的先天性残缺,这种残缺显现于诗歌之中,就是诗歌语言的干涩与贫乏,缺少韵味,没有“诗味”,就如有些评论者所称,诗已不成诗了。这种现象其实渊源有自,年头已经不少,并非近年来所新生。20年代梁实秋就说,“自白话入诗以来,诗人大半走错了路,只顾白话之为白话,遂忘了诗之所以为诗,收入了白话,放走了诗魂。”4老舍在50年代说,“我们今天不会用语言,就是没有充分了解到我们语言的特质。因此,就没有很好地发挥我们语言所有的美”5然而这只是新诗情形的一面,若不探寻那隐微的另一面,就难以懂得新诗的全部真相。针对新诗格律的危险,诗人提出了新诗格律的规范与自律。原有的一套早已被打翻了,他们从旁窥见新诗格律的内在奥秘。新诗的核心之一是“节奏”,而这“节奏”关联着口语中的“音响”,叶公超发现,“新诗的节奏是从说话的语调里产生的在说话的时候,语词的势力比较大,故新诗的节奏单位多半是由二乃至四个或五个的语词组织成功的,这些复音的语词之间或有虚字,或有语气的顿挫,或有标点的停逗,而同时在一个语词的音调里,我们还可以觉出单音的长短,轻重,高低,以及各个人音质上的不同。这种说话的节奏,运用到诗里,应当可以产生出许多不同的格律。”6这种对新诗格律的自觉发现就是诗歌内在动力的驱使,差不多是种必然性,也就是上面谈到的诗歌发展的几个动因之一。实际上,新诗发展到现在,这种内在动力的能量已经愈来愈明显,也许已经超过了翻译诗歌的影响。7上述叶公超的论述只是对发掘新诗格律的一种努力,它并不一定是绝对的,它也不一定能够得以成功。从更广大的范围来看,新诗的格律还是如我前文已述的,正在“内在”的暗道上执着地潜行。所谓内在的格律,也就是不假求外在的音响8,不着迷于浮泛的音韵,而是靠内在的律感和节奏而震撼读者的心魂。对于这其中的奥妙,朱自清有一段表述十分明晰,“我们读一句文,看一行字时,所真正经验的是先后相承的,繁复异常的,许多视觉的或其他感觉的影像(Image),许多观念、情感、伦理的关系这些涌现于意识流中。文字以它的轻重疾徐,长短高下,调解这张人生之网,使它紧张,使她松弛,使它起伏或平静”,在这里,文字的巨大用处,便不是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声律,而是通过一种语言自有的内在韵律迸发出来。有时候,这种迸发的力量还相当巨大,昭示着一种可与格律严谨的古典作品相颉颃之美。这是吕德安1993年寓居美国时写作的解冻:一块石头被认为呆在山上不会滚下来,这是谎言春天,我看见它开始真正的移动而去年夏天它在更高的山顶我警惕它的每一丝动静地面的影子,它的可疑的支撑点不像梦里,在梦里它压住我或驱赶我跌入空无一人的世界而现在到处是三五成群的蜥蜴在逃窜,仿佛石头每动一步就有一道无声的咒语命令你从世界上消失,带着身上斑斑点点的光和几块残雪而一旦石头发出呼叫,草木瑟瑟发抖它那早被预言过的疯子本性以及它那石头的苍老和顽固就会立即显现,恢复蹦跳这时你不能说:继续呆在那里。你应该躲开你会看见,一块石头古里古怪又半途中碎成两半最后是一个饥渴的家族咕咚咕咚地到山底下聚会在一条溪里。这是石头的生活当它们在山上滚动,我看见他们一块笔直向下,落入梯田一块在山路台阶上,一块擦伤了自己,在深暗的草丛又在一阵柔软的叹息声中升起又圆又滑,轻盈的蓝色影子沾在草尖上犹如鲜血滴滴我想,这就是石头,不像在天上也不像在教堂可以成为我们的偶像它们只是滚动着。一会儿这里一会儿那里,在我们的梦中,在我们屋顶(那上面画着眼睛的屋顶)而正是这些,我们才得知山坡正在解冻,并避免了一场灾难如果对这首诗的情境沉入得深一些,就能体悟到诗中那种强大的内在的张力,与暗含的然而很分明的节奏。这便是现代新诗所特有的内在格律。语词本身带来了格律上的平衡,“鲜血”,“擦伤”,“灾难”,“柔软”,不同色彩,不同力度和不同质素的词错综糅合在一起,构成奇妙的结构上的和谐,而这种和谐结构也正式所谓内在格律的一部分。对新诗格律的研究,是具有深度的思考,在文学史研究上有某种继古开新的意味,总结古典诗歌之所“无”,透析现代诗歌之所“有”,从中也许可以发现汉语诗歌的历史演变的整体轨迹。一旦彻底把捉到新诗格律的奥秘,也将对汉语诗歌在当代的创作产生鲜明的裨益。三据说,新诗在发展中还有一大失落,也是相较于古典诗歌的不足,就是所谓“意象”的失落。但是事实似乎并不全如此。古今诗歌中的意象,当然一定是不尽相同的,或许古之意象,如今少了几项,然而今之意象,或许也超出古典的拘束了呢?古今诗歌在意象的描绘与其对诗意的表现作用上各有擅场而已,又何必说现代诗一定丧失了意象呢?古典情境中的意象,所能引起的联想其实也是有限的,它并不能囊括现代文学中所有意象的韵味与理致。现代诗的意象系统完全不能被古典诗的意象系统所框定,现代诗的意象读解方式也与古典诗的意象读解方式有所歧异。在现代诗歌中,意象有时是相当隐晦而暧昧的,它往往是不容易被觉察的对象,这也可说明为什么有人说读古诗只需要感情的准备,而读现代新诗需要智力,此语实际上道破了现代诗超越古诗之处。古人许多诗集的起始处,往往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