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探讨.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探讨.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探讨.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探讨.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探讨【摘要】创新教育是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会计实验需要实施创新教育。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会计实验创新教学的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创新、实验过程创新、实验讲授创新、实验学习创新、实验知识创新、实验组织创新、实验方法创新和实验操作创新。会计实验创新教育采取的对策是领导重视、提高教师创新素质和改革实验考核制度等。【关键词】创新教育;会计实验;会计实验创新教育在教育领域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环境下,会计实验是否需要实施创新教育,怎样实施创新教育是面临的一个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此谈点认识供讨论参考。一、创新教育是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一)创造教育的提出与发展创新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而产生,并逐步形成的。创造教育自20世纪初提出,进入21世纪,迄今已逾百年。早在1970年,法国哲学家亨利帕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发表创造进化论,从理论上论证了创造对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了提高职工的创造能力,首次开设了创造工程课,该课程不研究发明创造出来有哪些成果,而是专门研究成果是怎样创造发明出来的。此后人们把这门科学叫做创造学,把创造学运用到社会或学校教育上,则称之为创造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43年11月25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创造宣言一文,提出“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并热情讴歌创造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向着创造之路迈进”。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18971987)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号召开展对创造力的研究。此后将创造力纳入科学研究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强烈的反响。美国的创造教育始于20世纪初,到80年代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日本也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创造教育研究,日本政府在70年代至80年代就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迈向21世纪的高速公路”,“要培养全球性的、建设型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韩国人认为“在新时代,国民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新加坡三大教育改革课题之一便是“创新思维教育”。我国在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影响下,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在逐步明确和在学校逐步开展创新教育。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培养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就将具有“创造精神”列为我国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1998年12月24日发布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要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再一次提出“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是教育工作的任务。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对创新教育的认识。2004年月2日,胡锦涛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充分营造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社会氛围。2007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进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学校,创新教育已成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以上说明,创新教育是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趋势,以便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适应参与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二)创造教育的界定对什么是创新教育还有多种认识。一般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教育是指中小学的创新教育。他们认为,创新教育是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或者说,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学校的创新教育。他们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或者说,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第三种观点认为创新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国民创新教育。他们认为,创新教育是把每一个人尊重为主体,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在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或者说,创新教育首先是人生教育,是人的使命教育,也是人的动力教育。以上三种观点是从不同角度说明什么是创新教育。应该说,创新教育既是包括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也是面向全社会国民的创新教育。对于什么是创新教育,不论哪种观点,基本上都认为,创新教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践表明,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三)创造教育的特征在学校的创新教育有以下特征:1.全体性。创新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相信每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创新教育,激发创新潜能,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能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可见,创新教育不是只面对少数精英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2.综合性。创新教育要坚持全面素质教育,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全面素质发展是学生创新的基础与源泉。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与掌握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探求知识的专与深,探讨知识的交叉发展;学生对学科有所偏爱和擅长,但不能偏废,以博求专长。3.差异性。创新教育因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创新教育的内容、性质、要求、形式等方面而有差异。相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如在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对同一层次的不同学生,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教育,不能采用一个模式培养,而要因材施教,有个性化创新性发展。4.研究性。创新教育的核心是要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创新教育体现在对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式学习,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单元要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讨论,提倡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创新见解,在不同的认识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从研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超越性。创新教育本质上是超越现实的教育。它要求在一定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要求,超越现实不适应的内容而提出新的观点;超越现有的一般方法和手段而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超越固步自封、畏于困难的心态而树立敢于攀登的精神。不断超越和突破落后、不适应的现实,才能创造出新的更美好的现实。6.民主性。创新教育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民主化,老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和谐、自由,有宽松的环境,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对问题的讨论,贯彻“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与自主地思考、研究,老师与学生的观点双向交流,探讨真理。7.开放性。创新教育是面向实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为了创新教学活动,要重视面向实践,联系工作的实际,联系经济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世界,联系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理论与方法;面向未来,展望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只有教育开放才能在教学中开阔视野、扩充知识和增长才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要肩负创新教育的历史使命,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二、会计实验需要实施创新教育(一)会计实验实施创新教育是客观的需要会计实验教学是否需要贯彻实施创新教育是需要讨论的问题。有人提出,会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会计实验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技能,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条件之一是“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要达到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技能”这一要求,重要途径之一是学校加强实践环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31)规定:“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改变专业设置偏窄的状况,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实践环节”理所当然包括了会计实验教学。会计实验是使学生达到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这样,会计实验是否还需要贯彻实施创新教育呢?事实上,会计实验要实施创新教育是客观的需要。第一,会计实验创新教育是创新时代的需要。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由工业经济转入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发展知识经济对我国现在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管理等各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在会计实验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创新教育,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适应知识经济产生的影响。第二,会计实验创新教育是创新会计工作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实的会计工作也相应在发展产业化,有些会计工作分化为其他职能部门所承担,同时会计工作又因会计信息化而扩充新的工作,从而发生会计工作的重组,使会计工作发生新的变化。然而,会计实验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与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会计工作产生差异;会计实验的基本技能是相对的,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不断发展的技能也产生差异。因而需要在会计实验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创新教育,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分析与解决这种差异,提高会计实验的水平。第三,会计实验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会计人才的需要。发展知识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要有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会计实验的创新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目标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人们一般把会计实验当作基本功的训练,当作走向工作前的操作培训,因而是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模拟实验,学会编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进行成本和利润核算,编制会计报表等。这样,把会计实验的目标确定为:通过会计实验培养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技能。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所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来进行,它突破一门课程的具体目标而从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通过课程的教学能达到的目标。据此,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创新精神指体现创新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显然,创新精神包括内容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活动和创新的一般心理状态等。创新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包括:(1)求知精神,渴望获得知识,对知识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