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关于中专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关于中专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关于中专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关于中专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关于中专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关于中专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中专教育如何以质量、效益、特色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正确定位其培养目标,构建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这是当前中专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亟待我们进行思考与探索。一、关于中专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提法是为国家培养中等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且由国家统招统分作保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定位在不少地方尤其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其内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一,由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均处于激烈变更之中,其趋势是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业组织形式趋于集约化,产业岗位趋于综合化、智能化,因而,导致职业劳动中蓝领与白领、体力与脑力、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分立界限愈来愈模糊。劳动岗位日益呈现出的边际态势,以及逐渐形成的一种主要岗位与多种可转换岗位结合的岗位架构?复合型岗位架构趋势,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例如:在机电行业中,由于微电子和功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监控检测技术与主机深度的结合,数控原理与编程、数控机床及参数技术的CAD、CAM一体化通用软件包的开发与应用,家用电器、电气自动化成套装备的快速发展等,需要大量安装、调试、运行、操作、保养、维修,既懂机又懂电,兼会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而按传统中专培养目标培养的单一型人才是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需要的。其二,传统中专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也存在着突出矛盾。根据中山市1997年人才规划调查资料反映:“中山市钳工、电工、车工、机械工缺口大,模具、电器、锅炉、制药、管道等工种的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懂技术又懂市场经济及其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比较精通外向型经济的人才更少。而且,全市工业1900多个工种和36万工人中,只有85个工种884人和13人分别获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占技能型人才的0.7。在12.4万技能型人才中,初级的技工有12.31万人,占99.3;其中,初级、中级、高级技工比例为67.4、29.9、2.7”,这与发达国家企业中中级技术工人一般在4060之间,高级技术工人在2040之间的目标相差甚远,与国内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1994年中级工已达47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知,本地区急需的不是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实操型、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如果中专教育仍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技术员,不切实际地与大专生,甚至本科生竞争,坚持走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独木桥”,而不肯对培养目标做相应调整,转而与技校生、职高生竞争,走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的“阳光道”,无疑是放弃自身优势,以短比长。这样,势必将中专教育引入死胡同。由上可知,本地区的中专教育要想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首先要解决中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中专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上,并以能力为本位,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肯干”体现了德育标准;“够用”体现了专业要求;“会学”体现了发展潜力。并按照“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重点在培养宽基础、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架构上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为“艰苦行业留得住,实操、管理都能干,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要发挥中专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骨干作用,确保“基础牢,后劲足”的优势。只有这样,中专才能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关于构建中专教育模式的思考教育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工艺设计,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摒弃传统中专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办学封闭、管理过死、专业面窄等弊端。目前,许多中专学校在借鉴国外先进职教模式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改革实践,已总结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教育模式。构建适合“珠三角”地区中专的教育模式,应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虑。1活化办学机制,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模式中专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允许部分有条件的中专学校实施同门进、多门出、多层次、多规格、上下分流的三级(职高类、中专类、高职类)培养模式。以工科为例,应在统一招收初中毕业生(同门进)的基础上,采用一年分流,两年定位,三年定向,层层筛选的方式构建中专教育模式。即在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依次淘汰两门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按职高模式培养。成绩好的,两年后,据学生个性特长选定专业,按中专模式培养。三年后,成绩中等的,继续中专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四年考核合格后拿中专文凭;成绩优秀的,按高职模式培养,学习五年,考核合格的拿高职文凭(多门出)。这种因材施教的三级培养模式,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达到人尽其才,智尽其用的目的。另外,也能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2中专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立足于“前两年打基础,后两年育专长”中专前两年按“必需”、“够用”原则,依专业大类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具备“宽专业、厚基础”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尤其要加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后两年根据市场经济人才需求预测提供的信息确定专业方向,按需增设专门化及新技术的选修课程,精选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择业的可能性,进行专门化方向的岗位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提倡“一个文凭多个证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操训练,使学生具备专业大类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3中专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处于世纪之交的中专教育,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而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应是全方位、立体的,应把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即做人重人格,做事重效能。针对学生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的特点,中专教育应把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尤要综合考虑人才的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素质的培养,注意对他们进行忧患意识、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教育,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生存竞争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既有敬业精神,又有创业潜能的跨世纪人才。三、关于中专专业设置的思考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中专学校,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为了拓宽办学路子,增强办学活力,利用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势,狠抓了专业调整这个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花力气改造了一批基础长线专业,增设了一些急需专业,发展了部分优势专业,搞活了一些短线专业,建设了一批骨干专业,并在探索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和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英语、计算机教育的长线化,以及一个文凭多个证书制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如下令人担忧的问题:(1)专业设置重复,热门专业过热,传统专业过冷;(2)专业口径过小,覆盖面过窄;(3)专业增设速度过快,片面追求多而全;(4)专业设置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资。因而,虽然本地区不少学校拥有一流的校园,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但却无法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1专业设置应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专业设置应在充分调查“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职业与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掌握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和正在发展的职业,哪些是劳动力过剩的职业。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2专业改革应坚持“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依赖“宽口径”的专业。“宽口径”专业的课程结构优点是弹性强、有后劲、上手快、转岗换岗适应性强,既使学生毕业前与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但配以“多方向”辅助,即在同一专业中,针对就业市场分解出若干个专业方向,供学生毕业前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爱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以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准备,也能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广的择业途径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3专业增设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中专学校办学历史长短不一,各自均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办学特色,因此,增设专业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派生与本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师资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力创特色,形成局部优势和“名牌”效应。4专业建设应“长短结合,软硬兼施”专业建设如何处理“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的关系,各校必须视自身的条件灵活处理。长线专业建设必须以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为依托,短线专业应据产业结构变化而开设。长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基础牢,信誉好”,即应拥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基础,合理的师资结构基础,宽厚的课程体系和优化的课程结构基础,以及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基础,且在社会上要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