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加大教育力度,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加大教育力度,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加大教育力度,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加大教育力度,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加大教育力度,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加大教育力度,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文章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方法与对策。【关键词】教育力度;毕业生;基层;就业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量增加的毕业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城市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大量基层地区、基层单位人才严重匮乏,一些偏远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失衡的状态不仅给社会的稳定和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也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因此,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2005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了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使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契机。高校也应把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当成毕业生工作的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工作,唱响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锻炼、发展、创业。一、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性(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大工程。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由于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均衡,目前基层和艰苦地区、艰苦行业急缺大量人才,目前我国农业人才只占全国人才总量的7%,而偏远的地方只占23%左右,这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人才的不足是阻碍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大量的毕业生宁愿在城市待业,也不愿到基层去发展,造成了人才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基层经济的发展,因此鼓励大学生以国家建设发展大局为重,踊跃到基层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是非常必要的。(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增幅达22%,据劳动保障部2005年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据人事部对24个省份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需求调查显示,2006年这些地区需求有所降低,降幅为22%。由于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快、多年沉淀的未就业毕业生数量大,同时又面临供需矛盾、结构性矛盾和选择性矛盾,使得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开辟基层的广阔就业空间,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为毕业生锻炼意志、建功立业提供大好机会基层的环境和条件,相对于城市来说是有相当的差距,但是对于有志者,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跌打磨练出来的,能够承受艰苦的环境磨练,才能够经受各种挫折,才能够练就自己坚强的品性,才能在人生的漫长岁月中经受住风雨,有所作为。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毕业生能否健康成长,除去自身必备的德才学识外,如何适应社会需要,选择事业发展目标,走正确的成长道路是至关重要的,事业的成功,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基础,而目前社会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基层人才,因此,抓住机遇,选择到基层建功立业,无疑是毕业生健康成长的最佳成才道路。二、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一)传统的就业观念阻碍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和精英化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和家长的择业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仍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非城市不去,待遇不高不去”等陈旧观念,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压力认识不足,就业目标定位不切实际,将就业地选择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而对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岗位的选择视野比较狭窄,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不足,缺乏参与竞争、参与市场和扎根基层的意识,还有不少毕业生担心到基层下去容易上来难,过高的城乡转换成本,使一些高校毕业生对到基层就业望而却步。(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但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中央18号文件把大学生下基层的问题提到全面推进阶段,但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缺乏编制和资金,吸纳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有限,没有建立起对下基层就业毕业生安置工作制度;社会分配制度、社保制度、户籍制度、地区经济状况、人才发展环境等机制和体制问题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文件中新规定的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周转编制、代偿助学贷款等重大政策还没有明晰的操作办法,许多政策措施仍难以落实;各级财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财力投入严重不足,工作经费和业务专项缺乏有效的保障,财政投入滞后于就业工作的发展。(三)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一些高校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定位,脱离市场需要,在专业设置上与基层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基层一线紧缺专业的毕业生少,满足不了需要,比如地质工程、采矿工程、植物保护、养殖等农、林、矿生产第一线实用型专业需求旺盛,待遇比较好,用人单位却招不到人,毕业生所学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在培养过程中,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部分高校素质教育跟不上形势,部分大学生扎根基层的意识淡薄,怕吃苦,对职业发展缺乏科学认识,一心想去大城市。也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创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不强,不适应基层工作需要。三、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方法与对策(一)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完善就业政策,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同时各地方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性文件。积极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当提高到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福利待遇,特别是解决好已经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和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相关问题。对于主动到贫困地区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实行减免助学贷款的鼓励政策;深化人事户籍、公务员录用等制度改革;维护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宣传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宣传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高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树立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三)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基层紧缺人才各高校须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了解社会需求,尽快将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培训模式等方面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紧密挂钩。地方高校应根据地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加大对基层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广大学生多元化的需要,高校应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改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整体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力求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增强学生在应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为毕业生基层就业奠定良好基础,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社会,创造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四)加大高校就业指导力度,全方位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观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面向基层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有针对性的引导毕业生到基层、非公有制单位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期望值过高,无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要开展好择业教育。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同时鼓励毕业生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