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摘要:在2003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义上,党中央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开始突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这对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的转折点和里程牌,深刻理解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及特征,积极实践并探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一、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早在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但是,这一精神由于诸多因素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职业大学到以后的“三教统筹”办高职,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提法大同小异,即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等。1999年11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主文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得到大家的认同,会后下发的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关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有这样的描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个定位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技能一词的解释,所谓“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由此,可以有这样的理解,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即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但在我国,技术应用性人才通常分为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类,传统的认识是技术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方案的制定、提出技术要求、技术指导和技术管理等,技能人才则是在技术人才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技术实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技能人才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重理论轻实践、重技术轻技能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在传统观念惯性较大又存在一定客观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技术”而不是“技能”。从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看,这样的定位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状况却存在太大的差距。技术应用性人才与工程型人才之间存在“重叠带”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我国理工类普通高校毕业生中相当大的部分要到基层一线从事技术应用工作,为此,普通本科院校也在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之间也存在“重叠带”,而高职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这个“重叠带”偏向技能人才的部分。在企业庞大的员工队伍中,“白领”的比例很小,“蓝领”总是大多数,这样的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因此,现阶段高职教育定位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则显得有些宽泛,也易于“拔高”,容易造成在目标定位上的模糊,有必要提得更明确、更实际些。新时期高职教育定位在“主要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就突出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既是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紧缺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方针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明确目标定位、深化教学改革、办出专业特色的需要。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视野,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教育部等7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都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有较大增加和提高,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紧缺状况”,形势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面前,高职教育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而且要旗帜鲜明地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特色和新的发展转折点。二、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特征“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什么?就是高素质和很强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说得雅一些就是要培养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高级技工或技师等。”准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问题,这涉及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标准、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等,从上述引文中可以形象、粗略地领悟高技能人才的特征,但深入的研究就必须弄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到底高在何处?高技能人才首先是技能型人才,技能从其特点和表现特征可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或操作技能),传统的技能注重经验技术的运用和动作技能,新型工业化时代的技能人才应该是既能掌握和运用理论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善于运用心智技能,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这类人才的标志。技能人才还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工作场所的一线性,即工作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2)工作活动的实践性,即在工作现场从事具体作业线、具体单机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3)工作层次的墓础性,即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物化过程、实现过程的效率、效益与质量,在企业积累型、渐进型技术创新中起着其他人才不可替代的作用;(4)工作要求的规范性,即在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来执行;(5)工作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即技能人才必须对现场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6)工作团队的合作性,即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完成工作任务。高技能人才是近几年刚确立的概念,2001年4月由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李宗尧研究员等编写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一书中曾尝试给高级技能人才概念一个科学定义,即“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现代设备,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个定义有些感性,也显得粗略。然而,要给出更理性、精确的定义并非易事。实际上,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多样性。所谓动态性,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外延会发展、内涵会提升,今天的高技能人才未必是明天的高技能人才。所谓相对性,即高技能人才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高技能人才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所谓多样性,即高技能人才既包括身怀绝技或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也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掌握高新技术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等。正因为如此,我们对高技能人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可先搁置定义而着重弄清高技能人才到底高在何处?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高技能人才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工作规则以及工作的协调合理性,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能完成技术比较复杂或非常规性的工作,并能运用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排解操作中的技术故障。对生产中较关键的技艺难题、实操难题敢于负责、敢于决策并能独立有效地加以解决,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在现场对初、中级技术工人能发挥骨干带头、攻关中坚、质量把关、指导培训作用。动手和实践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基础,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高技能人才“高”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即应该成为“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或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也是高技能人才与其他技能人才的区别所在。现代设备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中、高端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操作人员具备更加高超的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不再是传统的“手艺”、“绝活”,而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是现代技术和经验技术的整合、动手和动脑能力的整合。对发生在现场的技术难题和非常规突发事故或故障的处理,更多地发挥知识、技术和心智技能的作用。在工艺革新、装备改造、引进技术和发明创造中表现出较高的创新能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相适应,就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技能、产学研的高度结合。高技能人才“高”在有比较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建立在新型高等教育层面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崭新平台上,并与国际人才平台相接轨。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和操作国际上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能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实现对专业领域高新技术的追踪。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成熟的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要培养学生“用得活”“用得新”“用得好”,同时要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培训,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一专多能”,在培养规格上体现复合性。除了精通和掌握本专业岗位群主要工种、不同设备的操作技能外,对相关专业工种的知识和技术也要有相当的了解,并具有运用交叉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学机械的要懂电工与电子,学环境保护的要懂生物技术,学管理的要懂国际贸易,学护理的要懂人际交往和心理学,等等。这是高技能人才适应现代化企业高效率生产的需要。高职教育要在课程、专业方向上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设置复合型专业或“一专多辅”也是很好的办法。高技能人才“高”在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备安于一线工作的意识和素质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艰苦创业的意识、企业的主人翁意识、立志岗位成才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愿与工农打成一片。高技能人才热爱本职工作,对本专业工种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立足平凡岗位刻苦钻研技术业务,不惜克服重重困难,去解决生产中一个个难题,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要注重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就业观与创业观的教育。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1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加之社会转型期存在的舆论导向失当(如不恰当地宣传高考状元和以高考录取率论英雄)、收入差距拉大(企业一线人员收入过低)、技术工人实际地位下降等消极因素,都严重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在全社会确立“工人伟人,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从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建立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导向机制,大力宣传和表彰许振超、李斌式的工人专家和技能标兵,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要让全社会感觉到一个明确的信号:科学家、工程师是专家,高技能人才也是专家,刻苦钻研技术技能同样是成才的阳光大道。现在,有些省(市)和大型企业集团推出了“金蓝领培训”工程,明确提出高级技工、技师享受工程师待遇,高级技师享受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政府的导向政策和宏观调控无疑会对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善我国的教育结构、促进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2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佳选择在2004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数控技能大赛中,五年制高职学生崭露头角,表现出较高的技能水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在学校的“教学工厂”接受五年的教育和培训,在校生设计的生产线有时就能产生几百万元效益。从教育的规律和实践看,五年制高职应该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佳选择,中专升格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应该以培养五年制高职生为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初中生年龄较小,可塑性强;(2)从初中分流,可以提高生源质量、改善教育结构;(3)教育周期长,调整余地大,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际训练;(4)可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技术技能培训的连续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中考环节,增加了有效教育时间;(5)前三年经过实训学生可以通过中级职业技能认定,后两年再经过提高拿到高级技工证书是完全可行的;(6)上述两类院校有较好的实践教学基础和经验。改进和完善对中职毕业生的单独招生政策,叫停应试教育倾向,实行中、高职联合选拔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也是很好的选择。3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在我国的教育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仍然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这类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受过起码的职业技能训练,要在2年或3年的学制内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有些专业经过努力是可行的但是也有一些专业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处理非常规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某些特殊技能,要靠工作实践的体验、积累和学习才能得到。过去,把普通理工科高校称为“工程师的摇篮”,是因为这类高校给予学生系统的工程师基本训练,但不等于学生一毕业都是合格的工程师。现在,高职院校要努力把自己建成“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就要给学生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训练,在“应知”(即理论知识)方面应该达到技师的要求,在“应会”(即技能水平)方面应该达到中级或准高级的标准,部分优秀学生可以通过高级技能认定,即便在校期间不能完全达到高级技工或技师的水平也要为达到这种能力和水平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高职院校要以“双证书”制度为切入点,努力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互沟通与衔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效能。4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附录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有过说明但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双师素质”,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本身就应当是高技能人才。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