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问题与成才保障体系构建.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问题与成才保障体系构建.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问题与成才保障体系构建.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问题与成才保障体系构建.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问题与成才保障体系构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问题与成才保障体系构建摘要:解决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职特困生资助和成才保障体系,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教育并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关键词: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成才保障体系高职特困生现状高职贫困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大学校园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所谓贫困生,是指以学生家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基准,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持其上学的全部费用的学生,其中最为困难的学生被称为特困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各地高校每年的收费标准也不同,因而特困生的概念是动态性的。高职特困生是具有相对贫乏的教育经济资源(学习性资源、生活性资源),在社会竞争中获得的个人发展机会相对较少且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的特殊群体。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贫困学生群体也迅速扩大。据调查,我国高校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约240万人,特困生比例为5%10%,约160万人。从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提供的中国优秀特困高考生调查报告中获知,大学学费相当于贫困农民35年的收入。中国扶贫基金会公布的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庭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每个月生活支出在100元以下的贫困学生占28.7%。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同时表明,过半数特困学生存在自卑倾向,由于贫困生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不仅面临经济困难,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生活及学业难以维系,出现了社会十分关注的“高校贫困生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对高职特困生这一群体,党和政府、社会、学校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使特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基本得到缓解。但高职特困生在心理上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果仅仅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而对他们由于经济上的沉重压力所产生的心理冲突和困惑即“心理贫困”关心不够,同样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所谓“心理贫困”是指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帮助,这种负性变化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甚至可能会对其生活态度产生严重影响。对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的分析高职特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从对高职特困生进行的心理调查资料看,其“心理贫困”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自卑自卑是性格内向的人因对自己的能力或品格缺乏自信而产生的悲观的情绪体验。高职特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或不发达地区,上大学前见的世面不多,知识面相对较窄,小心谨慎,形成了内向的性格。上大学后,看到身边的同学花钱大方,购物潇洒,能歌善舞,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这种经济上、能力上的巨大反差,使高职特困生常常产生“我不如别人的条件好”,“我比别人差”的自我暗示,有时同学间不经意的玩笑或行为都会深深地伤害他们的心灵,无形中加重了高职特困生的自卑心理。由此,一些高职特困生看不到自己的特长与潜能,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信心。迷茫迷茫是指对环境的不适应,因内心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导致心理上的迷惑、失落。高职特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优秀的学习成绩是唯一值得他们骄傲的资本。到了大学,一些不公平的竞争和不如意的现实使其感到迷惑、失落,为了维护自尊,他们希望自己的成绩优异出众,但现实中却常常会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或其他原因,不能达到预期的高标准学习目标。另外,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太畅通,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凭借优越的家庭关系找到好单位,而特困生因为家庭背景而不能如愿工作或考研,这就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特困生很难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出路,于是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迷茫。孤独孤独是因人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一种空虚的内心体验。高职特困生长期被自卑心理笼罩着,怯于人际交往,极少与同学、教师交流,害怕被别人识破自己的贫困,于是产生封闭的心理,凡事都闷在心里,逐渐形成寂寞、孤独的状态。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意识很强,常常以陌生的眼光关注和领略自己的人生,寻求自己的空间,不被外人了解。由于缺乏与外界交流,脱离集体,长此以往,便形成孤僻的心理。嫉妒与无奈嫉妒与无奈是指对与自己相近的人超过自己而又无力改变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矛盾的负性情绪和行为。高职特困生不愿意因为经济上的窘迫而损伤自己的脸面,也怕同学怜悯和看不起自己,他们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筹措自己的学费、生活费。与周围的同学穿得漂亮、过得潇洒相比,自然容易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他人极端的嫉妒心理。由于无力改变现实而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矛盾体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应有的青春活力,显得无精打采,无可奈何。自负与依赖高职特困生在接受别人资助时,觉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伤害而感到羞耻,从而反感外界援助,他们常常过度追求“人穷志不穷”的人格尊严,把自己与周围的人群隔离开来,长此以往,导致消极厌世,诱发心理疾病,这就是自负心理。特困生有时还产生与自负心理相反的依赖心理,总是想不通过自身努力而得到别人的大笔资助。教育部规定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于是,有的特困生便心存一种“等、靠、要”的想法,认为不管怎样,自己反正有书读。依赖心理使他们失去了自尊与自强精神,缺乏独立意识。除了上述五点以外,高职特困生还存在诸如虚荣、多疑等心理问题。从以上分析可见,导致高职特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既有个体心理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和制度因素,既有宏观管理问题,又有微观机制问题,因此,应该从多方面入手综合考虑,研究探索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对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研究与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围绕高职特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有的进行了“心理贫困”现象分析,有的进行了心理特征分析,有的更进一步进行了定量调查,还有的进行了心理认知与教育模型研究。但对于高职特困生问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这是因为目前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对高职特困生的针对性研究较少高职特困生由于在高考战场上打了败仗,是特困生中的弱势群体,在心理上比本科特困生更加具有失败感和自卑倾向。高职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同时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这种矛盾所引发的人际交往困难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渴望融入集体,但又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他们需要周围的支持,却又不愿接受别人的同情;他们对涉及自己高职身份的事情非常敏感,情绪容易波动,很容易出现偏执现象,对此需要认真进行心理健康和人格研究。对特困生研究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存在薄弱环节,助困与育人相脱节特困生作为特殊的人群,受到了社会、学校的关注,已经有不少学者注意到要特别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助困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没能将特困生心理健康研究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缺乏对特困生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缺乏人格研究和教育的针对性不同人格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压力体验和应对方式,而后者则是影响心理健康更为直接的因素。不同人格的特困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因此,塑造和培养健康的人格应成为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而国内对于特困生的人格研究很少,特别是对高职特困生的人格研究几乎是空白。缺乏从宏观方面、社会系统方面进行资助和从成才管理上协调与配合的研究当前,对切实抓好新生入学“绿色通道”、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各地还缺乏从宏观方面、社会系统方面进行资助和从成才管理上协调与配合的研究,还缺乏一个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与成才的完善的保障体系。建立高职特困生资助与成才保障体系鉴于以上原因,对于高职特困生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开辟多种途径筹措资金,以国拨经费为主渠道资助特困生目前,以社会援助解决特困生经济困难的形式还应当大力推进,但这种形式并不是解决特困生经济困难的长久、持续稳定的办法,有关政府部门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开辟多种途径筹措资金,同时以国拨经费为主渠道,长期持续稳定地对特困生进行经济补贴。当然,其中应该包括相应的筹款拨款计划制度、特困生认定制度、筹款及认定监督检察制度等。继续推进和改进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建议在完善国家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上,采用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息、采用无息低息或政府贴息的办法进行助学贷款,使学生贷得起,还得上,或采用国家及学生家庭共同担保的办法,在特困生和贷款担保人发生意外均无力偿还贷款时,由国家承担债务,保证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还可以采用在生源地贷款等方法。建立和完善各高校勤工助学和职业生涯培训制度体系勤工助学活动和职业生涯培训制度是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又一项配套措施,目前各学校在这方面的制度建立还不完善,应该对这方面的组织者进行人力资源和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培训,促使学校建立特困大学生成才保障体系,通过勤工助学和职业生涯培训活动,组织学有余力的特困生走自立自助的道路。这样不但可以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且可以给他们提供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的机会,使他们逐步实现选择符合自己理想的职业的目的,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对特困生的人格教育研究以及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对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各种问题,应该组织各学校专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对特困生的人格教育研究以及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研究,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使各校的特困生“心理贫困”研究及其心理咨询工作取得质的飞跃。建立与完善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开展对特困生的科学的心理咨询活动我国大学生人均心理咨询教师数量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较少,高校从事心理咨询的专兼职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的比例大概在两千分之一到三千分之一之间,远远低于日本的千分之一的水平。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特困生是心理障碍问题发生较高的人群,面对如此现实,迫切要求建立与完善各高校的学生心理咨询体系,汲取科学研究成果,以多种方法开展对特困生的科学的心理咨询。参考文献:1张长伟,增权.解决高校贫困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