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从列宁晚年的构想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从列宁晚年的构想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从列宁晚年的构想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从列宁晚年的构想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从列宁晚年的构想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从列宁晚年的构想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内容提要】从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不仅社会实践有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也有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主要表现在:(1)列宁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国家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表明了列宁晚年构想的正确性;(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上是列宁晚年构想的继承和发展。【英文摘要】DuringtheperiodfromthetimewhentheSovietUnionbegantobuildsocialismtothetimewhenthe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wnsformulated,notonlygreatchangestookplaceinsocialpractice,buttherewasaswellaqualitativeleapinthecognitionofsocialism,whicharemanifestedinthefollowingaspects:1.Leninfundamentallychangedhisideasaboutsocialisminthecourseofcarryingouthisneweconomicpolicy;2.Thedifficultiesandsetbacksthatsocialistcountrieshavegonethroughinthecourseofbuildingsocilismshowthe ;correctnessofLeninsconceptinhislateyears;3.Thetheory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sinessencean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Leninsconceptinhislateyears.【关键词】列宁晚年构想/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Leninsconcetptinhislateyears/Stalinspattern/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正文】从十月革命胜利到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已经历了80多年的历史,我国也在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上走过了艰难曲折的50年。回顾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展望未来,我们既充满信心,又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更好地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总结以往建设的经验,汲取其教训,规划好未来。一、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社会看法的根本改变十月革命前,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就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对即将建立的新社会作了描绘,认为新的社会应当是:(1)把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由国家以社会的名义直接占有这些生产资料;(2)由国家计算和监督全民的生产和分配,全体公民必须在国家统一制定的工作标准条件下同等地工作,同等地领取报酬;(3)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管理处,建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实行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十月革命后,列宁按照这一构想着手改造和重建俄国社会,短短几个月内就颁布了土地国有化等法令,将一切大的工矿企业、银行、铁路等收归国有,规定“在工人和职员(共计)人数不少于5人,或年周转额不少于1万卢布的一切工业、商业、银行、农业等企业中,对一切产品和原材料的生产、储藏和买卖事宜应实行工人监督”1,实行了以粮食为核心的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垄断体制。虽然列宁此时也意识到俄国经济存在发展水平高低不同的五个阶梯,要求把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作为其它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中间环节,但随着战争的爆发,阶级斗争形势的日趋严峻,以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的构想并未真正实施,而是在战争环境中将以前设想的以国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模式推到了顶点,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有:(1)余粮收集制;(2)工业国有化;(3)禁止自由贸易;(4)居民供应配给制;(5)劳动义务制。战时共产主义实质上是列宁早期设想的国家社会主义在特殊环境下的实施,这种政策虽然为赢得战争做出了贡献,但也使俄国社会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特别是1920年到1921年初的经济政治危机使列宁认识到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严重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2。为了摆脱危机,寻找适合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列宁在1921年初阅读了许多农民的来信和申诉,亲自接见了来自各地的农民代表,深入研究了农民问题,于1921年2月8日在政治局发表了农民问题提纲初稿,提出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建议,俄共(布)根据列宁的建议于1921年3月通过相应的决议,“改行新经济政策,退回到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手段、经营方式和经营方法”3。起初,列宁将新经济政策视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妥协和退让,作为向以前设想的以国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迂迥”曲折的准备阶段。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列宁认识到改行新经济政策绝不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等个别政策的调整,而是从此开始走上了一条通过新的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正因如此,列宁在1921年底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将十月革命后苏联“在解决经济建设领域里的社会主义任务”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从(大致是从)1918年初到1921年春的时期,另一个是从1921年春开始的现在这个时期”4。那么,新经济政策实施以来,苏联的政策在哪些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改革呢?首先,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纳税后将剩余的粮食、农副产品拿到市场交换,换取所需的商品,放开了农贸市场。其次,改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要求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和独立的会计制度,按商业化原则办事,自负盈亏。第三,改革单一的公有经济,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租让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发展。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第四,产业政策上,坚持发展大工业的同时,注重农业、手工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第五,对外实行开放政策,要求大力引进和吸收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聘请和雇佣外国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大力引进外资,搞租让制,举办合营企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俄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这使列宁逐步认识到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实际出发,建设带有小农特点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列宁晚年的沉思中,对如何建设带有小农特点的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是应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为了更好地发展合作社经济,列宁要求必须完成两个划时代的任务,即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革命。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践的基础上,开始突破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初定模式,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没有经过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介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得出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5的结论,找到了将国家利益和私人利益结合起来的以合作社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列宁的早逝,没来得及对根本改变了的社会主义社会作深入的论述,而当时大多数俄共领导并未达到与列宁的思想同步发展的程度,并没有认识到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看法根本改变了的含义,没有认识到列宁要求的“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6的深远意义,不可能达到通过新经济政策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高度,也就不可能从已有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依然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妥协和退让,看作是向以国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模式过渡的迂回曲折的准备阶段,正因如此,虽然列宁从思想上实现了从旧的社会主义模式向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发展的飞跃,然而,这种飞跃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只能停留在少数人的思想上,不可能转变为大多数人思想上和实践上的飞跃,这也导致了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已在所难免。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发展中内在地包含着两种社会发展模式,即早期的以马恩设想为基础和巴黎公社为蓝本的国家社会主义模式和晚年从俄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形式的以商品交换为核心的文明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有个从前一模式向后一模式的发展过程。由于后一模式是列宁病重期间躺在病床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沉思的基础上以口授的形式表示出来的,所以,这一思想并未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列宁逝世后,以什么样的标准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苏共上层领导人士思考的核心问题,也成为后来苏共理论斗争的焦点。以斯大林为核心的掌握国家实权的多数党员坚持列宁的早期的社会主义模式,想把俄国建成为不存在商品交换的以国家计划管理为核心的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以布哈林为首的不掌握国家实权的少数党员坚持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模式,坚决维护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开放商品市场,使市场经济“常态化”,缓慢地、谨慎地、逐渐地“使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从斯大林和布哈林争论的内容来看,虽然布哈林的理论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由于当时苏联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大多数人更倾向于接受斯大林的理论,因为,从理论上来看,斯大林的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早期提出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都主张建立一种不存在商品交换的以国家计划管理为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苏联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苏联未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工业基础非常落后,处在西方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的苏联人民深刻地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这一帝国主义时代弱肉强食的公理,迫切要求尽快地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要尽快地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就必须由国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有计划地投资到迫切需要发展的重工业上,这就是说斯大林的理论和苏联人民因获得解放普遍激发出来的想尽可能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相吻合的,得到了苏联人民的支持。;斯大林在理论上和反对派进行斗争的同时,经过三次大的政治审判逐步从肉体上消灭了党和国家领导层的反对派,确立了自己的绝对统治。在斯大林政治权威逐步确立的同时,苏联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发展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二战期间苏联虽然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但最终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二战后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自然选择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暴露出来了。从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入了一种如何从苏联模式中解脱出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艰难曲折的探索时期。最早尝试从苏联模式中解放出来的是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在参照苏联建立国家集权制的体制时,发现这种体制经济上难以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政治上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想根据本国六个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制定独立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南斯拉夫的探索被苏共视为离经叛道,苏共凭借其最早进行革命和二战中的卓越表现而形成的崇高的国际威望在九国情报局中以老大自居,发号施令,指挥别国党共同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南斯拉夫被开除出情报局后,南共面对严峻的形势,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危机,对马克思和恩格思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得到启示,形成了“工人自治”的社会发展道路,并按照“工人自治”、“权力分散”、“非官僚化”的方向对以前形成的苏联式的集中体制进行了改革。虽然南斯拉夫最早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南斯拉夫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改革,当时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对南斯拉夫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南斯拉夫的改革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影响并不大。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马林科夫虽然想继续坚持斯大林体制,但遭到了赫鲁晓夫为首的众多的中央委员的反对,苏联国内形势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斯大林时期的内外政策作必要的调整。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实际,重点抓了农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巩固了自己的统治。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被选为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掌握实权后,在苏共二十大结束时突然召集与会代表在24日深夜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大量揭发了斯大林的错误,并对造成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斯大林的主观原因作了剖析。赫鲁晓夫的报告在国际共运史上引起了巨大震动。虽因报告未能对斯大林进行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忽视了斯大林错误的政治经济根源,回避了苏联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等问题,给国际共运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彻底纠正苏联模式的弊端,然而,苏共“二十大”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毕竟第一次从苏共内部明确提出了改革的任务,使苏共和各国党从长期束缚人们的斯大林模式中解放出来,从教条主义盛行的以个人崇拜为核心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苏共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共产党从本国实际出发思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掀起的第一次改革浪潮。然而这次改革浪潮终因苏联本国和东欧许多国家出现了种种失误未能坚持下去。苏联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许多方面停止了赫鲁晓夫的改革,逐步给斯大林恢复名誉,但在经济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改革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应谨慎而稳妥地推进改革,从1967年10月推行了扩大企业经济权力和加强经济刺激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从1965年至1970年苏联国民收入每年递增7.7,工业劳动生产率每年递增5.7。由于新经济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基本框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越来越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从1971年开始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年年递减,到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时苏联处于社会僵化、经济停滞的局面,农业连年歉收,市场供应严重不足,腐败现象相当严重。继任的安德罗波夫想通过狠抓劳动纪律,整顿社会秩序,调整经济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然而由于安德罗波夫只执政15个月就与世长辞,因此他的改革也不可能触动僵化的苏联体制。年迈多病的契尔年科接任了苏共中央领导后只维持了13个月的统治就因病去逝。1985年继任的戈尔巴乔夫为了扭转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的状况,加速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以肯定商品货币关系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然而2年多的实践表明“加速战略”不仅未能使经济获得加速发展,反而使经济形势愈加严重。戈尔巴乔夫认为造成经济恶化的原因并不在于经济改革的失误,而在于长期形成的僵化的政治体制,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