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社会主义伦理准则的思考 .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社会主义伦理准则的思考 .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社会主义伦理准则的思考 .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社会主义伦理准则的思考 .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社会主义伦理准则的思考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社会主义伦理准则的思考【英文标题】AnEthicReflectonSomeNormsofMarxistSocialismTANGShao-jie(TheDepartmentofPhilosophy【内容提要】平等、消灭私有制、民主和人道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伦理的基本准则,对于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伦理价值和伦理实践作用重大、影响至深。由这些准则具体演化而来的公正、富强、法治和自由的准则同样是现今的和未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所奋斗的目标。上述社会主义准则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推进给我们开辟了思考和发扬这些准则的无限宽广的伦理天地。【英文摘要】Equality,eliminationofprivateownership,democracyandhumanityarethebasicnormsofMarxistsocialistethics.Theyhavehadtheimportantfunctionandthedeepinfluenceontheethicalvaluesandethicalpracticeofthesocialistmovementinthe20thcentury.Justice,prosperity,rulebylawandlibertywhichareevolvedfromtheabove-mentionedfournormsareequallytheaimsofthepresentandfuturesocialistmovement.Allthesenormswhichgreatlyadvancedthehumanlifehaveopenedupawideethicworldwhenwereflectandenhancethem.【关键词】社会主义/平等/消灭私有制/民主/人道socialism/equality/eliminationofprivateownership/democracy/humanity【正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社会主义(注:自恩格斯以来,人们习惯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称为“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名称实为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代表蒲鲁东首创,他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等同于实证意义上的“科学原理”。)伦理体系的基石是平等、消灭私有制、民主和人道准则(注:“准则”不是一般的理论原则,而是指应用或规范于实践而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原则和社会的行为原则。)。这四个准则也是社会主义伦理价值及其实践大厦的四大支柱。如何考察这四个准则,最重要的是如何不断完善它们,则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一、社会主义平等众所周知,广义上的社会主义植根于平等主义。平等是社会主义伦理价值的核心。平等是指人们相互间生活与利益的相同性,它不关涉人们起因于自然的相同性或非相同性,而是关涉人们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利益是否相同或相等。平等实质上是利益及利益来源的问题。它标志着人们在相互间的生活中处于同等地位和拥有同等的权利。平等始终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平等具有两层伦理含义:一方面,公民个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应该完全平等。这是因为每个公民作为组成、缔结或创建社会的一分子的“先天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构成了基本平等原则。基本平等原则不过是表明每个公民从社会所应得到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个人因能力、素质、贡献等差异而享有不同的利益或权利。这就造成了个人所享有权利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做贡献之大小。因而,社会主义平等不可能是绝对平等,总是呈现为个人权利有所差别的平等。这种平等构成了非基本平等原则。社会主义平等伦理具有两翼,一是基本平等原则,二是非基本平等原则。这两个原则的关系既体现出个人对社会的权利与义务之关系,又表明了社会主义平等伦理及其价值评价都须基于这两个原则而缺一不可。在实际生活中,割裂上述两个原则,只是抽取、夸大某一原则,则会出现“只索取不贡献”或“多索取少贡献”的现象,它们有悖于平等原则的健全发展。而“不索取只贡献”或“少索取多贡献”的现象,则超出了平等的界定,已属于仁爱的范畴。基本平等原则与非基本平等原则孰先孰优,无疑,基本平等原则优先于非基本平等原则,这是从个人的生存先于发展而言的。当基本平等原则与非基本平等原则发生冲突而要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时,社会主义平等伦理所要选定的是基本权利的优先性。显而易见,有了生存才可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不妨暂把基本平等原则称为生存原则,把非基本平等原则称为发展原则。然而,当基本平等原则与非基本平等原则发生冲突而进行或此或彼甚至两者皆可时,社会主义平等伦理应该注重并确立非基本平等原则。换言之,生存是为了发展。当人们强调生存侧重于权利而发展侧重于义务时,还必须注意到:非基本平等原则的可行和实现不是以牺牲基本平等原则为前提的,而恰恰是既要确定享有非基本权利的公民个人基本权利的满足,又要保障享有非基本权利的其他个人基本权利的实现。上述两种平等原则的关系及“张力”(tension)还在下列的平等的两种方式上显示出来。社会主义平等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公正的平等”,这种平等是权利与义务的等同交换;二是“不公正的平等”,这种平等是权利与义务的非等同交换。当权利大于义务时,则意味着不公正;而当义务大于权利时,如前所述,则已超出了平等的界定。权利与义务的比例关系带来了平等向公正转化的问题,进而带来了平等及平等原则必须由公正来充实的问题,即平等不能限于形式上的平等,而要演化为实际上的平等即“公正”。公正问题的提出,把平等这一关于人们相互间的生活与利益的相同性引伸为人们的等利(害)交换关系,因为人际的一切关系都是交换关系。公正的定义是指人们的等利(害)交换的关系及行为,具体地说,公正是指人们的权利与义务相交换的关系及行为。公正与公平、正义等为同一概念,它标志着个人应得的行为与社会应予的行为之关系。进而,对于公正而言,权利作为社会所保障的利益及“索取”,也是每个义务主体理所当然地获得的利益。义务作为社会所要求的任务及“贡献”,也是每个权利主体向社会和他人必须而且应该付出的利益。所以,权利与义务相等的交换行为和交换关系成为社会主义公正伦理的根本内容。当权利与义务二者发生非等同交换和非等同关系,公正则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公正的根本原则在于:社会给予个人的权利应该与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成正比,应该与个人对于社会所作出的义务相等。只有基于这一根本原则,下列的社会公正原则与个人公正原则才能成立。社会公正原则是指个人所享有的权利与个人所负有义务相等,个人公正原则是指个人所行使的权利与个人所履行的义务相等。这两种原则的差异在于:社会不应该给每个人分配完全相同的权利和确定完全相同的义务,而每个人也不可能向社会要求完全相同的权利和作出完全相同的义务。正是由于这一点,社会主义公正在个人与社会的“两极”关系及权利与义务的“两极”关系上(包括前面的基本平等原则与非基本平等原则)的具体运作非常复杂。不过,有一点十分明确:任何个人公正的出发点都基于社会公正,而任何社会公正的落脚点都归于个人公正。在社会主义平等诸具体原则(如政治平等原则、经济平等原则)中,我们仅举较难把握的机会平等原则来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公正原则。机会平等原则所指的机会仅为人们竞争非基本权利的机会,因为基本权利是公民个人平等享有的,无须竞争,也就无须机会。机会平等原则是指个人对机会(也即对非基本权利)的占有和利用取决于他所作出的贡献(如才能、品德)和所负有的义务。由于机会本身不是基本权利与非基本权利的交换,致使机会平等不是基本权利平等与非基本权利平等所进行的交换。每个个人对机会占有的多少和利用的大小是与他对社会所负有的义务成正比的,是与他的贡献及能力、素质和水平成正比的。机会平等原则指明:由每个个人可能占有和利用的机会,即是社会所提供的某种同类的权利,也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出的某一同质的回报。在20世纪的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平等和公正的问题常常表现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实践中。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初期,必须推行并且得到注重的是基本平等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随着时间的较长发展,则出现了许多忽视非基本平等原则和个人公正原则的倾向,即一味追求绝对平等而实际上造成了新的不平等、不公正。而在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改革开放之际,许多人片面强调非基本平等原则和个人公正原则,甚至某些人置基本平等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于不顾而造成了另种新的不平等、不公正。上述两种倾向都应为我们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平等和公正的实践中加以反思和切实纠正。社会主义平等准则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同资本主义所谓平等准则区别开来,还在于它成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即它是衡量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尺度。平等准则在理论上(至少是在逻辑上)成为社会主义伦理体系的起始性准则,没有这一准则,其他一切社会主义伦理准则无从谈起。平等准则虽然不象后面所要谈及的消灭私有制准则那样具体,不像民主准则那样显赫,不像人道准则那样完整,但是平等准则却蕴含了社会主义伦理的目标和取向。平等准则在实践上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由平等走向公正进而走向人与社会之间最大限度的融合,从而使每个个人对于社会来说成为全面社会化的个人,而社会对于每个个人来说成为真正个人化的社会。因而,如何达到平等?如何实现公正?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各执己见,众说纷纭。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首先达到经济平等,才有可能实现种种公正。而达到经济平等的首要条件就在于消灭私有制。二、消灭私有制意味着扬弃私有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学说创立和公布于世之际,他们把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P286)消灭私有制成为社会主义伦理的宗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生产资料为少数私人所有,生产过程为他们支配,劳动财富为他们占有,社会绝大多数人遭受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这种私有制成为不平等、贫穷和苦难的根源。消灭私有制使社会主义运动成为历史上最宏大的消灭社会不平等及社会不公正的实践。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消灭私有制的实践大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中完成或进行的,这使消灭私有制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尚未充分发展的局限。消灭私有制意味着扬弃私有制。这种扬弃不但保留并且丰富以往的物质财富,而且继承、改造或提高过去合理有效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管理水平。实际上,私有制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越是有益于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创造出比私有制条件下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应该比以往社会更广泛更有效地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只有如此,公有制才能相比较于私有制而合理和优越。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是仅仅指国家所有制,而是在形式和成分上多种多样。究竟哪些公有制形式和成分代表和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同样受制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往的和现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具备唯一的公有制形式即全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更多的是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单位”所有制。当“单位”所有制主要构成了社会经济生活及相关制度时,社会中固有的并且呈现出的城市与乡村、工人与农民、“单位人”与“非单位人”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不但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公正的固痴顽症,而且是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具有的主要局限。消灭私有制与建立公有制的关系,人们更多地以效率与公正(包含平等)关系来引伸。正如市场与计划并不相互排除,效率与公正也可相互促进。效率作为人的活动实现其目的的效率程度,它标志着人的活动的最基本准则之一在于:尽可能以最小最少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支出来取得最多最大的成果和收益。在实际中,效率与平等之间既可能冲突,更可能一致。与效率冲突的平等是“不公正的平等”,这种冲突意味着越是平等越是无效率,要平等则无效率,要效率则无平等。而与效率相一致的平等是“公正的平等”,这种一致意味着越是平等越有效率,越是不平等越无效率。2(P115-116)社会主义公有制应使效率与公正(包含平等)相得益彰,因为社会越是公正,个人的所得与个人的贡献越是一致;而个人的活动积极性越强,活动的效率则越高。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而言,公正是效率的基础和起点,而效率是衡量平等是否公正的尺度。因此,当平等与效率发生冲突时,若是选择了平等,那就既失去了效率又失去了公正的平等;若是选择了效率,则既得到了效率又得到了公正的平等,而失去的只是不公正的平等。所以,效率对于平等具有优先性,对于公正具有兼顾性和包容性。人们常把消灭私有制当作社会主义的主要目的之一,今天看来,消灭私有制更多地是一条途径,一种手段。消灭私有制旨在争取使每个个人生活富裕和使社会生活强盛,我们把这一目标确立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伦理的富强原则。正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既不应该使绝大多数个人的生活水平滞留于私有制条件下的生活水平,也不应该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徘徊在私有制时代的程度,更不应该使个人和社会倒退到私有制时期甚至前私有制时期的贫穷、匮乏、软弱和落后的状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大力强调,消灭私有制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高度发达为前提,原因就在于他们英明地预见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设若是不能实现个人富裕和社会强盛,消灭私有制往往意味着贫穷的普遍化甚至反动、愚昧的封建传统努力的泛滥。3同时,正如个人公正与社会公正是协调一致的,消灭私有制要达到个人的富裕与社会强盛是融和洽切的。社会强盛保障了个人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个人享有更加优越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更加自由的社会生活,而个人富裕促进了社会比以往往何时代的社会拥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加完备的精神素质和更加发达的社会实力。在消灭私有制而不断完善公有制的前提下,个人富裕与社会强盛的互动带动了二者各自的全面创造和全面实现。这里所说的全面创造和全面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两点:一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二是社会主义的人道完善。三、社会主义民主如果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那么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失去了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追求和奋斗的社会公正目标。民主准则是社会主义伦理价值可操作性的主要所在。关于民主的定义,众说不一。在我看来,民主有两层含义:狭义上讲,它是指在社会特定的群体活动中,多数成员对少数成员的制约关系、制约行为和制约规范;广义上讲,它是指民主政治,即作为社会被统治者的全体公民个人最终决定着和从总体上制约最高权力的政治运作过程及政治运作方式。对于社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