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现,继承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面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尤其是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日趋紧张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为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实际运用。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是科学发展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了一个独具慧眼的命题:“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以此为逻辑起点,对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其基础部分就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思想。(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谁创造谁?谁依靠谁?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论证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揭示了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与自然的这种统一性可以辩证地概括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或者叫做“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首先,他们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他们提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再次,他们论证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他们把自然界称作“感性的外部世界”,认为它给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的外部环境。人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类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又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指出:人们“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愈不可能成立了”。(二)人与自然究竟如何相处?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的同时,总是强调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而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结纽带。他们认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是通过劳动和人周围的自然发生关系的;人类使用手制造出来的工具在劳动中改造和占有自然;人类在运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如果人类在其社会实践中过分地榨取自然,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必将遭受自然界的惩罚,面临生存环境的危机。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主体的人类在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中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纽带,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人类自身。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在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人与自然的这种主体与对象客体的关系本质上是一个劳动实践的问题,实践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客体,但是自从自然界出现了人类以后,人类要和这个对象发生关系,在自然界打下自己的印记;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劳动实践,人才能把自己从自然界外化出来,成为自然界的对象,并使其成为自己的对象。马克思强调:“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生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生物。这种生产是人们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其次,马克思使用“物质变换”这个自然科学的术语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赋予“物质变换”这一概念以新的涵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里的“物质变换”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学的科学概念,指的是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的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为基本内容的有机联系。马克思用这一科学术语指明了物质的有机发展同无机发展的内在关联,指明了社会发展同自然演化的辩证统一。当然,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物质变换”,只有通过人类的劳动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否则,没有劳动,只有自然本身的物质变换,就不会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当然也就不会有人类的生活。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尤其强调,人类的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制约的,违背客观规律,不仅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实现物质变换,反而会破坏生态系统,自食苦果,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特别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他还列举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许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并着重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人们受到自然规律盲目支配的情况。恩格斯当时说的“报复”,就是指人类的行为违背生态平衡的自然界发展规律而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今天的事实有力地佐证了恩格斯的观点。自然界的恩惠和宽容是有限的。当人类的行为没有超出自然界所允许的阈值时,自然界通过自我调节作用,能恢复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而一旦人类的行为超出了大自然所能“忍受”的限度,自然界就会以“报复和惩罚”的方式来否定人的行动。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揭示了“资本的逻辑”是造成人、自然与社会相互关系对立的制度原因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即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动共生的,而“资本的逻辑”正是造成人、自然与社会相互关系对立的制度原因。要实现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就必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最鲜明的论断。这一科学论断,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判断人、自然与社会相互间关系及关系紧张的缘由,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对立或紧张?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这两对矛盾,谁占主导地位、谁支配谁?更复杂的问题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受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强有力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关系,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继而又分析了人与社会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对立或紧张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或对立。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动共生的。人类占有自然的过程,即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又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史与自然史是相互制约的。但是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这两对矛盾中,人与人的矛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中介,这种“中介”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类通过劳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又促进社会发展。劳动不仅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且对社会发展进程也具有决定性影响。劳动的发展会使物质变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会使社会发展达到不同的阶段。“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这就是说,劳动过程、物质变换和社会发展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其实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三者之间应该存在着系统发生、协同进化的关系。之所以出现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不协调,造成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原因在于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的社会关系(或称生产关系)起着恶性的制约作用。马克思曾经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里说的“第二个阶段”是指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形态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曾经起过良性作用。比如,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同自然的关系经历过“原始共生”和“人类对自然寄生”的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维持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可是,相对于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最为片面、最为短视、最为冷酷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恶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关系都是一种异化的关系。在异化的条件下,作为主体的人不是生产力而是生产的手段。劳动的客观条件和劳动相异化、劳动过程本身异化、劳动结果异化和劳动者异化成为渗透社会生产一切领域的“恶的必然性”,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的贪欲,不仅使地力枯竭,也使生命力(雇佣劳动力)遭到摧残。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物质财富巨大浪费,使本来已有限的自然资源更趋紧张。而自然资源的日趋紧张、短缺,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纷争,甚至爆发为争夺资源而发生的战争。这不仅损害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还严重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对此,马克思早就说出了问题的症结。他说:“自然力作为劳动过程的因素,只有借助机器才能占有,并且只有机器的主人才能占有。”马克思还认为,只有占有资本尤其是机器体系上的资本,资本家才能攫取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力这些“无偿的生产力”。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其内容和实质来说,是资本同自然的关系,是资本对自然的占有。因此,形式上表现为人和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资本同自然关系的恶化,是资本家对自然疯狂掠夺所引起的恶果。马克思还觉察到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工业和农业给人和自然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认识到了这种开发自然的物质技术和生产工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反自然的本性。他说:“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可见,自然环境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持续性的基本表现。(二)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提出了“使自然界真正复活”、“使人和自然的矛盾真正解决”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应该从何处切入?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首先应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经济发展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根植于社会关系。人类的生态困境,究其内在原因,是与建立在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对自然的征服的人文意识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分不开的。要使人和自然的矛盾真正解决,就必须首先改变由“资本的逻辑”支配的资本主义制度。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的可持续性正是依赖于积累和利润。(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利润率越高资本主义就越具备可持续性。负的利润率会招致经济困难;至少会引发经济不景气,最糟糕的则是普遍性的危机、资本价值缩水和萧条,而这就会带来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未知的和不可知的后果,直至威胁资本主义的生存”。也就是说,为了延缓资本主义的寿命,资本主义必须无休止地追逐利润。有鉴于此,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大卫佩伯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起初发展生产力,但现在它妨碍了生产力的非异化的和合理的发展,因而它必须代之以社会主义的发展。”0由上可见,必须从解决人与人的冲突人手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藉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解。恩格斯曾明确地指出,要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这种调节的影响。他说:“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屏弃“资本的逻辑”,就能够遏制资本主义追求超额利润所必然导致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展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的前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要以良好的“物质变换”(改变其自发形成的状态)作为调节社会生产的规律,并在一种同人的充分发展相适应的形式上,系统地建立起农业和工业的“更高级的综合”,以代替资本主义性质的物质变换形式。这种新的物质变换形式,在技术和工艺方面能克服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重视“节约能源”;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方面能克服城乡之间的对立;在社会关系方面,能促进全人类的解放和个人自动而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