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马克思主义论文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概念“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由法国哲学家、政治家特拉西17561836首先在意识形态概论一书中使用,其含义为关于观念的理论,它的主要任务是想通过对认识的起源、界限等问题的研究,为经济学、政治学等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意识形态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含义复杂和多变的概念。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中总结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创立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学说。一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引入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一词,并赋予其两种用法,即“虚假的意识”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马克思在其集中阐述意识形态理论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意识形态当作“虚假的意识”,是特指当时德国流行的、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的思辨唯心主义以及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就以往的意识形态的认识内容而言的,而不是指“意识形态”概念本身,这符合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的实际情况。马克思认为,以前的意识形态尽管表现形式多种,但这些意识形态都主张观念统治世界,都从所想象的、所设想的意识出发,而不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实际活动出发,以往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认识的主观与客观分离,造成以往意识形态在认识内容上的歪曲和“倒现”,以至于形成了“虚假的意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还从阶级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进一步揭示了“虚假的意识”形成的原因。首先,阶级地位的不平等是虚假的意识产生的阶级根源。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其次,将阶级利益和人类利益混淆,是虚假的意识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二从意识形态的客观存在及其阶级作用看,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真实的意识。正如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